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寻
2016-06-30周配
周配
摘 要:目前,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化研究不足、定位存在偏差、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因素阻碍了志愿服务的有效展开,因此,以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指导,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一种群体本着自愿和为社会谋求福利的心态而组成的志愿服务团体所开展的社会公益性服务和活动。从价值观念上对志愿精神的认同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强大动力,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因此,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推动高校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结合路径,二者存在形式上和内涵上的疏离。当前志愿者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化研究不足,定位存在偏差,志愿服务组织缺少相应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尚且没有形成品牌力量,志愿者活动还处于临时化、突击性阶段。整体而言,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疏离的症结表现为:宏观上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化,中观上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健全,微观上志愿者个人技能素养不达标。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探析
高校大学生志愿活动难以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从学生个人层面上来看,大学生欠缺志愿服务的技能与素养,制约了志愿活动的开展;从管理制度层面分析,高校缺乏健全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制度,限制了志愿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在理论认识上,高校志愿者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真正的内在契合,忽视思想政治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1.学生个人层面的技术缺失。究其原因,志愿服务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的滞后、技能培训的欠缺导致志愿者缺乏参与志愿服务的技能。
2.学校层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健全的组织机制是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保障。调查显示,志愿服务活动中由于缺乏健全有力的组织管理机制,影响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重形式、轻内容”,陷入了功利主义之中,导致活动效果不佳。学生没有得到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制约了志愿服务组织更好的发展。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视域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究
1.以转变价值观念为导向。价值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增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使学生从内在认识到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性。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在价值。志愿活动的本质在帮助他人,为构建和营造和谐社会提供支持。其次,使学生摒弃外在功利观念。志愿活动不是增加评优评奖的砝码,必须转变功利的志愿活动观。
2.以加强教育培训为支持。加强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团体组织和技能培训,为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持。首先,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志愿服务活动涉及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其次,提高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技能。志愿服务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例如医疗、教育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专业培训和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加强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也尤为重要。
3.以健全管理制度为依托。健全的管理体系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开展的制度性保障。围绕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职能完善,要逐步健全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激励以及评估机制,使志愿服务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使志愿服务组织发挥有效的组织功能。
参考文献:
[1]周炳振,陆未谷.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5(6):102.
[2]赵曙光.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