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时代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

2016-06-30林珍珍邱晓雯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微信

林珍珍 邱晓雯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立足于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并分析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设微信平台、构建一站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微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笔者发现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由于管理不到位、研究生教育太侧重于学术研究等问题,高校对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空白阶段。本文就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启动“他助”网络心理咨询室—打造“自助”网络心理学习环境—构建“互助”网络心理格局的微信平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往对高校心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多集中于本科生,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教育还比较欠缺。另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指导已经跟不上现阶段研究生的心理需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师制下纵向团队心理帮扶机制未形成

在日常管理中我们发现,在导师制培养下,研究生班级概念淡化,课题组内轻教育重科研,心理问题很难被察觉,不像本科生同班级上课、同寝室休息,心理问题容易被发现。研究生同门师兄弟不会太多,社会实践锻炼机会也不多,有些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出现问题。因此,将本科生班级心理委员架构延伸到研究生纵向团队心理架构,且发挥纵向团队负责教师和组员的引导作用,是导师制下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研究的。

2.就业自信心不足与职业生涯规划模糊引起的就业心理问题没有被重视

单从就业指导内容方面就可以发现教学内容不足,缺乏从职业生涯发展理念出发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内容,无法激发起研究生自身的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另外,不同背景的研究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不同,现有的课程内容很难完全或者较好地满足各方面的需要。而研究生培养年限短、任务重,加上研究生就业期望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常常出现焦虑情绪,从而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3.新媒体环境研究生心理“互助—自助”功能未被挖掘

以往研究生很少通过网络公共平台了解学校,学校的宣传力度也不到位。在微时代,微博、微信是我们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引领工作的好平台。学校可以利用国家、省、校、院等多个层级的微博、微信,分享研究生心理健康课程,构建互动新渠道,实现“畅聊”,发挥“能量集成”的效果。同时,校园文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功能也未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体现。我们发现,学校心理联合会、学院心理联合分会、学校心理健康协会的日常活动主要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很少有人来参加。

二、创新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本论文提出构建“学习、倾诉、咨询、测评、治疗”一站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造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下面以微信平台为例详细阐述。

1.启动“他助”网络心理咨询室

笔者走访多所高校进行调研,了解到很多研究生对于传统心理咨询不够了解,常常因为时间、空间、预约等问题望而却步。在传统的咨询中,学生容易在反复思量要不要前往的过程中打消咨询的念头。另外,面对面交流也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而在网络上留言,本身就是一种有效倾诉的方式。相关研究证明,网络心理咨询能起到与传统咨询相同的心理咨询效果。因此,开辟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在线咨询室就非常必要,可让实时互动与延时互动并存。需要注意的是,除视频在线咨询外,网络咨询无法从表情、肢体行为获得更多的求助者信息,在咨询过程中的开放式提问、自我表露、聚焦、指导、共情、面质、行动化语言等技巧的使用更需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来提高。

在线咨询系统开发时应考虑心理测评能提供更多的数据参考性,将心理测评绑定于系统,求助者可自愿选择是否进行测试。心理测评系统也应用于每学年开学初不同年级研究生心理测试,以改变过去只对研一新生进行心理测试,缺乏过程跟踪的问题。对于在线咨询的情况和心理测评系统的数据要定期整理,并分析该阶段研究生心理状况,为更新学习自助平台提供更多的素材。同时将心理音乐治疗曲目分类设置到平台里,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2.打造“自助”网络心理学习环境

(1)开设在线心理辅导课程。现阶段高校研究生课程专业性强、缺乏素质拓展和品质提升。因课题、论文等引起的学业压力,较高的工作期望导致的就业困惑,感情需求迫切产生的情感危机已成为研究生心理状态失衡的三大主要原因,高校管理者需做好渐进式引导。鉴于研究生群体班级概念弱化,传统的班级教学式心理辅导课程难以满足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开设网络心理辅导课程极其必要。做好研究生心理课程体系开发和设置,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学习系统,特别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情绪管理等相关课程建设。

(2)开通网络心理教育板块。建立微信团队,做好编辑、制作工作,定时更新、推送高质量的励志美文、心理漫画、暖心贴士等内容,通过传递分享,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让学生能通过经常性的短时间阅览积累正能量。同时,在活动板块及时推出学校开展的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活动锦集,让研究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氛围,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同时也开展更多的适合研究生的线下活动,让研究生更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提升互动性。在做好校级层面微信公众平台心理教育板块的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院结合学院特色、研究生特点开展相应的工作。

3.构建“互助”网络心理格局

(1)建立微信层级框架,设置各类微信群组。针对各类不同的心理困扰,研究生可在微信平台里点击相应菜单,自行组成小团体,群成员倾诉本人遇到的困惑,交流想法,最终经过相互支持和共同分析释放情绪,也找到部分问题的解决方法。微信公众平台这个板块的话语传播自由度高、速度快、影响力大,正常、健康、正能量的运行难度相对较高。虽然研究生的自律性相对强于本科生,但建设难度依然很大,保证运行效果的研究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也需要在板块上体现。为保证初期的运行效果,尝试在每个群组里设置一名网络信息员,保证群组信息积极向上。

(2)建立可选择的点对点朋辈互助模式。本科生朋辈互助已有一定的实践,传统模式面对面的朋辈互助被广泛研究。面对研究生对互联网的高接受度,心理专职管理人员应投入更大的精力做好研究生网络心理互助员队伍的建设。鉴于研究生心理互助员对榜样效应、经历共性等有更高的要求,助人技能和素质需要经过更系统地学习和培训。总之,在网络心理互助平台开发初期,做好精准分析,精确帮扶,在提高认可度的前提下扩大影响力和应用面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黄海,颜小勇,余莉,等.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态度及与人格、网络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4).

[2]王希永.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互助[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5).

[3]张敏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8,(8):82-83.

[4]成媛,赵郝锐.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互助”平台的建构[J].北京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1-85.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微信
微信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微信
微信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