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橱窗
2016-06-30
TTL闪光灯
了解TTL闪光灯工作的基本原理
TTL闪光灯和数码相机
在胶片时代,相机中会单独放置一个TTL传感器,不断侦测从胶片表面反射出来的光线亮度。在确定了曝光参数组合后,这个传感器就会发送信号,触发闪光灯。
在数字时代,由于成像原理的改变,透过镜头(TTL)侦测曝光数值的方法也需要随之改进。目前比较先进的TTL闪光测光系统,比如尼康的iTTL和佳能的E-TTL Ⅱ,使用的是在拍摄前发出一次低功率的预闪光,通过反射回来的光线判断所需要的曝光数值。在某些情况下你可能会注意到这股闪光——比如在摄影棚内拍摄人像时模特会在摁下快门之前眨眼睛——不过一般来说这两次闪光几乎是在同时发生的。
从主体身上反射的预闪光会透过镜头照在快门帘上,然后相机内置的测光模块就会对这束光线进行侦测,进而得出相应的曝光参数组合,摄影师也无需再单独使用测光表测光。
预闪在按下快门的一瞬间,相机反光板抬起,但快门帘还未打开,此时闪光灯发出功率较低的预闪光。主体和背景都会被这束闪光照亮,会有一部分光线发射进入镜头。
测光主体和背景反射的预闪光先会打在未打开的快门帘上,因此不会影响最终结果。相机的测光系统会对这束光线进行测光,不同的测光模式也会影响拍摄结果。
正式闪光
机身通过测光系统将刚刚测得的结果算出适合拍摄曝光参数组合,然后通过热靴上的电子触点将此信息传递给闪光灯。随后,快门前帘打开,正式闪光灯触发。
细微调整
闪光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但同时增大光圈或是提高IS0能够增强闪光灯的效果。通过调整这三者的关系,拍摄者可以加强或是减弱闪光在照片中所占的比重。于很多摄影爱好者来说,闪光灯
对过于复杂,最终效果很难把握,各种术语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如果你能够熟练地运用闪光灯,那无论是相机内置的弹出式闪光灯,还是离机使用的热靴闪光灯,都能为你的照片增色不少。
闪光灯强度主要受到以下四个因素影响:闪光灯本身的最大功率,闪光灯到主体之间的距离,光圈值,ISO值。在手动闪光模式下,这些数值完全由拍摄者决定。但是在TTL(透过镜头测光)闪光模式下,相机会自动侦测场景反射回来的预闪光的亮度,调整闪光值,保证正确曝光。
TTL闪光模式会根据镜头或是闪光灯头上安装的滤镜或其他附件自动调整闪光值。比起手动闪光模式,在改变拍摄距离,或是调整了光圈值之后,你不用再重新计算曝光参数组合了。只要不超出它的工作距离,闪光灯都会自动调整闪光值,保证正确的曝光。
当然TTL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因为闪光灯的工作原理,它在测光时很容易受到场景中过亮或者过暗部分的干扰,最终得出错误的曝光参数。同时,相机或者主体的位置如果有变动,TTL系统的测光结果也有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对于闪光效果不满意,你可以调整相机或者闪光灯上的闪光补偿数值,手动降低或提高闪光灯的测光基准。
除了以上所说到的问题,闪光灯还会受制于“闪光同步速度”。这个概念指的是闪光灯能够使用的最快的快门速度,受制于快门帘的工作原理,这个数值通常是1门60秒或者1/250秒。在使用等于或慢于闪光同步速度的快门值时,图像传感器会完全接收到闪光光线。但如果使用更快的快门速度,传感器并不能接受到所有光线——在快门前帘落下之前,后帘就会开始动作,在传感器上形成遮挡,所以在画面上会出现一块黑色区域。对此,大多数厂商的解决方案是高速同步闪光。在这种闪光模式下,闪光灯会以高频率发射几支低功率脉冲光束,能够在高速快门从打开到关闭的过程中让整个传感器都受光。不过这种方法会使闪光灯的功率大打折扣,所以与主体之间的距离也要缩短才行。
前帘或后帘?
选择更恰当的闪光模式捕捉运动中的物体
相机快门通常由两部分帘幕组成。这两片快门帘会在快门被摁下的瞬间按顺序打开。通常在第一片快门帘完全打开之后,闪光灯会被触发。这样的方法很适合凝固瞬间,但是在拍摄运动物体时会出现问题:物体运动的轨迹会覆盖在被闪光灯凝固的主体上面。对于这种情况,你可以选择后帘同步模式进行拍摄,闪光灯会在后快门帘即将升起,曝光马上结束的时候进行闪光。这样一来,物体的运动轨迹会出现在主体的身后,看起来会更自然。
同步模式
高速同步和慢速同步两种模式会怎样影响你的照片
在大晴天或者夜晚拍摄时,TTL闪光灯并不能很好地独立完成任务。如果需要在大太阳底下使用大光圈拍摄,你需要用到远高于最高同步速度的快门速度。而为了避免出现过曝的情况,你有三种选择,要么缩小光圈,要么使用减光镜,这两种的原理都是减少进光量,再或者使用闪光灯的高速同步模式,但此时拍摄距离受限。而在暗光环境下拍摄时,如果想要照亮整个场景,你需要用到慢速同步模式。相机会进行相对长时间的曝光,记录足够多的现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