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高校经济学教研合作

2016-06-30徐丹丹徐振宇罗玉波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学高校

徐丹丹+徐振宇+罗玉波

摘 要:为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高校间可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术交流等方面建立对接机制,增强服务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分别隶属京津冀三地,在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学科设置、发展路径方面相似并有各自独特积淀与优势的北京工商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和河北经贸大学成立“经济学科协同创新联盟”是大势所趋,今后将在经济学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展开多层次、全方面的深入合作。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校;经济学

高校合作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三大国家战略中,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的国家战略。按顶层设计,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是“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这一战略的核心,旨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转移,走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瞄准战略核心,根据京津冀整体定位和京津冀三地各自的定位,有必要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

教育不仅属于基本的公共服务,还承载着平衡人口有序流动以及为产业合理化布局持续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本的重任。朱永新教授指出,教育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促进创新的重要渠道,其协同水平影响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民进中央近期的调研发现:京津冀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受教育状况呈现梯次分布,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不平衡,制约了三地产业布局、人才汇聚以及创新能力。北京地区集聚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拥有高水平师资队伍,但由于承载力限制,教育资源呈现饱和、外溢状态;天津教育资源优良,基本与本地承载力匹配;河北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明显不足。[1]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教育合作,至少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基于顶层设计层面的协同合作。例如:建立京津冀教育合作发展联动机制,开展定期协商,就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教育布局结构的优化、教师队伍的交流轮岗等进行顶层设计,调整教育发展战略等。[1]第二个层面则是相关机构(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所有学校、企业等)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据报道,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以来,一批在京的高新企业、高校已开始积极与天津、河北的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与天津、河北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仅北京大学就与天津各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项目170余个;与河北各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项目160余个。[2]

在当前三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短期内难以迅速消弭的背景下,在三地区位差异以及相关的政策壁垒与体制壁垒无法消除的情况下,就近期而论,第二层次的合作尤其是京津冀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理应先行开展,并为第一层次的合作积累经验。换言之,高校间的协同合作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作出应有贡献。

成立京津冀三校“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恰逢其时

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不断推进。京津冀相关高校间有必要建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对接机制,开展务实合作,合作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经济理论与政策问题,合作培养符合三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人才,尤其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端经管专业人才,形成师资队伍交流互访新机制,增强服务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整体提升,建设更具竞争力、更具开放度、更具发展活力的协同创新体系,由分别隶属京津冀三地的大学成立“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是大势所趋。

北京工商大学与天津商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分别隶属京津冀三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学科设置、发展路径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各自独特的积淀与优势,完全可以在经济学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展开多层次、全方面的深入合作。在“十三五”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工商大学认为应主动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与兄弟院校携手共进,推进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建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6年4月8日,北京工商大学与天津商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工商大学胜利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马晓河研究员、米建国研究员和孙久文教授,分别就“当前经济形势与供给侧改革”“京津冀一体化的机制建设”和“京津冀服务业一体化研究”作了主题报告。天津商业大学李海伟教授、河北经贸大学郭江山教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周清杰教授、李丽副教授和熊文博士也就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会议交流。三所高校的代表共同签署了“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合作协议,随后,三校“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理事会举行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具体的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和工作重点等内容。

京津冀三校“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的合作框架

根据北京工商大学、天津商业大学与河北经贸大学“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达成的共识,由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与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的院长、主管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副院长,共同组成联盟理事会。联盟理事会主席由学院院长轮流担任,任期一年,负责设计安排该年度联盟工作内容。主管学科建设的副院长负责具体落实联盟运行中的相关事务。2016年,联盟理事会主席为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2017年,联盟理事会主席为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2018年,联盟理事会主席为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联盟合作内容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等方面。主要合作内容如下:每年召开一次联盟学术论坛,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政策与实践问题进行研讨,联盟三方轮流召开。每年组织一次研究生学术论坛或论文大赛等活动,加强研究生沟通交流,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的关注(可与学术论坛同时进行,设分会场研讨或进行颁奖仪式)。建立师资队伍交流机制,可以举办教学论坛、相互授课,进行各系、专业和学科教师互访调研,共同申报课题,促进专业与学科建设。探索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相互进行研究生招生宣传,本科生、研究生跨校互认学分,共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等。探索联合申报应用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立京津冀产业发展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吕巍.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教育合作—民进中央建言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6-03-15.

[2]邓琦,金煜,饶沛.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获通过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N].新京报,2015-05-04.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endprint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发展经济学高校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