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对医疗开支的影响研究
2016-06-30聂施越
【摘 要】本文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为样本,通过回归分析,对参加医疗保险与否及参加类型对医疗支出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新农保能有效降低农村居民的医疗开支,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以及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则会增加医疗开支。说明我国现存基本医疗制度对居民医疗消费行为影响差异大,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仍需加强。
【关键词】医疗保险 医疗开支 医疗卫生体系改革
一、引言
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走向商业化、市场化时,医疗服务价格迅速上升,居民医疗费用水涨船高。从1980年到2003年,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例从21%提升到56%,大大加重了居民医疗负担。这是由于政府失职与市场失灵双方面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越来越少;对医疗机构监管不力;另一方面医疗服务市场化、医疗卫生行业准入未开放或存在隐形障碍以及“供方诱导的过度消费”现象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严重,“新三座大山”压的人喘不过气来。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表示,2003年,64.5%的城乡居民在寻求医疗服务时必须完全仰赖自费,说明当时医疗保险覆盖率很低。而在2003年与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继推出,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一起构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根据CFPS数据处理,截止到2012年,全国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88.4%。。那么参加了医疗保险是否对医疗消费有影响?不同的医疗保险对减轻医疗负担的作用是否有差异?
本文将对医疗保险对医疗消费产生影响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文献回顾
国内研究中,白重恩等(2012)使用差分法和固定效应模型分宜医疗保险对消费的影响,认为随着我国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医疗服务理应率也明显提高,医疗保险对消费的正向影响在收入较低或健康状况较差的家庭中更强。胡宏伟和刘国恩(2012)利用倾向匹配和双重差分法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作用进行评估,发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没有促进城居民健康,但显著促进老年人和低收入人群的卫生服务利用。刘洪(2012)采用CHNS2006年和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利用和医疗支出的影响,得出医疗保险增加了医疗服务利用,但没有降低大病医疗支出。
2.实证分析
在各个控制变量中,性别、收入等对医疗支出的影响较为显著。可以理解为收入越高,相应的医疗支出也会增多。而性别的负相关从源数据中得出的解释就是女性相对男性的医疗支出会更低。
而参保对于医疗支出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对医疗支出有正相关的作用,城鎮职工医疗保险增加了25.3%的医疗支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则增加了35.5%的医疗支出,相对于无保险人士来说。这可能因为城镇保险补偿水平高,范围广,增加了城镇居民职工对医疗服务的依赖性,由于道德风险问题,在生病时选择的医疗方式,会比尚未投保时倾向于更加昂贵、效果更好的医疗服务。也可能是在患上一些小病时,有了保险更希望进入医院就诊,从而提高医疗费用。而相对于城镇居民,新农合则显著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医疗支出达43.2%。这可能由于新农合制度发展越来越完善,报销水平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居民的医疗费用。这也可能是因为农村居民生病之后去大医院看病的激励不高,道德风险低。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经过实证分析,在三种基本医疗保险中,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都会增加居民的医疗开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则相应会降低医疗开支。
我国目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对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支出的现状分析来看,想要解决不同医疗保险带来的不同结果,还是需要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不能因为身份、收入、所处地区的不同就分别对待。不同医疗保险制度的范围、起付封顶线都不一样,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可能加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城乡统筹发展,一同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统一医疗保险制度,加大医疗方面投入,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高效、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同时加大医疗技术发展,使中国医疗卫生技术能达到世界前沿。
作者简介:
聂施越 (1993—),男,上海,在读本科生,上海财经大学,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