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习近平访美讲话中的俗语、典籍英译看中国“文化走出去”

2016-06-30艾冰兵李婧萌

名师在线 2016年4期
关键词:俗语译员归化

艾冰兵,李婧萌

(云南财经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一、引 言

2015年9月22日至2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任期内首次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就一些国际重大问题及将来中美在多方面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政经结合”是此次习近平主席访美的一大特色。作为世界上的两大经济体,习主席表示中美两国是“合则两利、斗则俱伤”。针对此前对中美关系的种种揣测,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美的目的就是“增信释疑”,摆明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讲清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此次访美期间所做的翻译,其目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现在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理念,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中美的平等对话。

二、 “文化走出去”对我国外译工作的影响

1.异化翻译的兴起

长久以来,归化在中译外的历史中占了一定的优势(郭建中,1998;孙致礼,2002)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中国在吸取他国经验努力提高国际地位的基础上,中国的文化以及中文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如“dama”“tuhao”“majiang”“fengshui” 等 音译词的流行正是翻译异化策略的极端体现。异化的兴起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对于源语传播的文化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体会到异质性。国家需要借鉴其他优秀文化以发展自己的文化,达到更高层次的升华(金惠康,2003:89;涂和平等,2008:77),而对于越来越多的外语学习者来说也需要这种异质性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刘艳丽、杨自俭,2002)。其次,归化的翻译策略会降低这种文化的异质性,对等翻译的做法也会让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处于弱势,在对外交流中流失掉文化因素(魏耀川,2008)。另外,异化也能被一些国外的主流媒体所认可(黄海军、马克云,2007),接受这种翻译形式传递的文化信息。这种文化的传递与交流,不仅不会阻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还有利于我国开展文化战略,与对方互相借鉴、充实本国文化,最终服务于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魏瑾,2009:38-39)。

2.我国“文化走出去”对翻译策略的反思

从2004年起,中国的文学作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展开了一系列的外推工程,其成果有人认为有待时间检验(魏瑾,2009),也有人认为收效甚微(谢天振,2014;张南锋,2015)。谢天振(2014)提出我们应关注传播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考虑其能否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能否被接受、被传播,以及目的语国家的种种制约条件。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远比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早很多,西方国家学习汉语比我们学习西方语言难很多,在文化外推的过程中,应适当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和阅读趣味,还要注意在西方国家培养中国文化接受群体。

就近几年的趋势来看,人们开始把文字以外的因素纳入了翻译应该考虑的范围之内,并开始重新审视“忠实原文”这一传统翻译原则。首先,以源语为主要考虑的异化的策略某种程度上说是挑战西方文化中心,现在一时是行不通的,而更多考虑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的归化可以增加文化被接受的机会(张南峰,2015)。其次,可以视情况选择归化的程度,可以直接套用一些对等语、套用结构对内容进行修改,或融汇创新出另一种翻译方法(张顺生,2015)。再次,对于常见的引用,译者需要在平时多积累几种译文,根据不同场合的需求采用不同的翻译方式(姚斌,2015)。最后关于译者,有部分学者认为懂汉语的外国译者更有优势,因为这是外语到母语的顺向翻译(谢天振,2014;张南峰,2015)。鉴于目前国外的汉学专家还比较少,可以采用中外译者合作的形式(马会娟,2014)。

三、习近平访美讲话中的俗语、典籍外译

中国的俗语和典籍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反映着我国人民的人文状况,不仅是我国积累了两千五百年的精神宝藏,也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各个国家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典籍里的文化和深意同时翻译出来难度非常大,需要译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积累和语言表达功底。

1.俗语的翻译

例1:“众人拾柴火焰高。中美关系发展,离不开两国政府、地方、友好团体、各界人士的辛勤耕耘和精心呵护。”(现场翻译为:As a Chinese saying goes, the fire burns high when everyone brings wood to it.)

对于“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话的翻译,有人和译员一样采用了直译的方式:“The fire burns high when everybody adds wood to it.”也有人采用了意译的方法:“Great things may be done by mass effort.”还有一种翻译是借用了英语中相似的谚语来表达:“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这里不妨可采用最后一种,首先,这个翻译最为短小精悍,最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其次,依然沿用了“柴火”这个比喻,并没有对原文进行修改。

例2:“我们将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义无反顾推进改革。” (现场翻译为:When it comes to the toughest reforms, only those with courage will carry the day.)

“硬骨头”可以指非常艰巨的任务。译员在这里把它解释为只有有勇气的人才能克服艰难完成任务,是采用了意译的方式,没有局限于字面意义的对应。如果直译的话,大部分外国人显然不能明白骨头和艰巨任务之间的联系,因此这不失为一种处理方式。也有人赞成使用英文当中的对等短语“crack a hard nut”来翻译,认为这更有利于受众人群接受其所要表达的观点。

例3:习主席在谈到反腐问题时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现场翻译为:One has to be very strong if he wants to strike the iron.)

这句话在2012年的十八大上也曾被引用过,当时的现场翻译为:“To be turned into iron, the metal itself should be strong.”十八大结束后,这句话被很多外媒翻译为:

The metal itself must be hard to be turned into iron.(BBC)

To forge iron, you need a strong hammer.(The Daily Telegraph)

To forge iron, one must be strong.(CNN)

(张顺生,2013)

这句话中的“自身硬”,以上给出了三种理解,即铁本身硬、打铁的锤子硬,还有打铁匠身体壮。这句俗语的全句是:“绣花要得手绵巧,打铁还需自身硬。”前半句的意思是如果想要绣花绣得好,手必须要巧,这样看来后半句的“自身硬”就应该是指自身的身体而非工具或原料。由于直译的方式出现了一些理解上的差异,之后新华社给出一个意译的版本:“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 we must first of all conduct ourselves honorably.”。

2.典籍的翻译

例4:习主席说中国要坚持依法治国时,说:“法者,治之端也。” (现场翻译为:Law is the very foundation of governance.)

这句话出自《荀子·君道第十二》,原句是:“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意思是,法制,是治国的根本,而君子是实施法律的本原;如果没有君子,法律也无法推行。美国的约翰·诺布洛克在翻译《荀子》时给出了这样一种翻译:“The model is the first manifestation of order.” “model”相当于用法律制造了一个为了让国家有秩序所有人都必须遵循的一套标准,一个模式,虽然用词十分精准,但没有上下文很难直接理解为法律的意思,会影响现场的翻译效果,因此译员的翻译既简洁又达意。

例5:习主席提到,中美两国在多方面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用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现场翻译为:Peaches and plums do not talk, yet a path is formed beneath them.)

这句话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李将军虽然平时为人朴实,不善言辞,但是他死了之后,认识或是不认识他的人都被他的忠诚打动,因此说,桃李虽然不能说话,但是因为它的果实,也会使得很多人来到树下,渐渐踩出一条小路。杨宪益和戴乃迭曾提出这样一种翻译:“The peach and plum trees cannot speak, yet a path is trodden out to them.”用一个被动语态暗含了“踩”这个动作的发出者,相比之下,更强调字面意思的表达。两种翻译都保留了其中蕴含的比喻,但问题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没有说明。因此,译员把下面一句“这些成果丰硕的‘跨越太平洋的合作’,有力展现了中美关系发展的蓬勃生机和巨大潜力”翻译如下:“These worthy fruits of cooperation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speaks eloquently to the vitality and potential of China-U.S.relations.”其中的“speaks eloquently to”正好对应了前文的“不言”,也让现场的嘉宾理解了“桃李”与中美合作成果的对应关系。

例6:“‘量腹而受,量身而衣’。各国要根据自身禀赋特点,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现场翻译为:Eat 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one’s stomach, and dress according to the size of one’s figure.)

这句话出自《墨子·鲁问》的“量腹而食,度身而衣”。汪榕培和王宏把这句话译为:“I will only ask for food according to the capacity of my stomach and ask for clothing according to the stature of my body.”《淮南子》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 翟江月和牟爱鹏的翻译为:“Sages take food according to their appetite, have their clothes made according to their figures.”在“食”和“衣”的翻译上,“ask for food/clothing”和“take food/have clothes made”之间,后者更符合古代君子的作风;后面“体”和“形”的措辞,“figure”和“stature of my body”各有千秋。

例7:“我们要……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现场翻译为:turn hostility into amity.)

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典故源自《淮南子·原道训》:“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说由于夏的首领施行仁政,想要归顺的部落都送来玉帛献给他。这个把战争转化为和平的意思在英语里有对应的谚语,字面意思是把刀剑变成犁头,因此有人就将“化干戈为玉帛”翻译为:“Bury the hatchet.”或者“Beat your swords into plowshares.”尤其后者更是出自《圣经·旧约·以赛亚书》:“And they shall beat their swords into plowshares, and their spears into pruning hooks; nation shall not lift sword against nation, neither shall they learn war any more.”

四、俗语、典籍外译的分析总结

典籍、俗语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和精髓,译员能否用逻辑连接性强、相对平铺直叙的英语将其所传达的意境和内涵准确翻译出来,是跨文化交流是否成有效的重要因素,也是现在我国外事翻译中的一个侧重点。结合习主席的讲话我们发现,翻译能恰当采取直译和意译的方式,而在归化与异化上处于比较中庸的态度。传媒理论中的“把门人”告诉我们,翻译时必须考虑受众者的接受能力,口译如果不能让在场的记者和嘉宾明白发言人想要表达的含义,那么信息就不能被清晰地传播给广大的受众人群。因而国家领导人的外宣翻译有两大优势:首先,外国友人很愿意接受领导人发言所传达的信息;其次,译员的翻译基本上只用传递一次就可以到达受众人群,降低了信息被修改的机会。外宣翻译应利用其优势,不断改进、提高,更好地传递中国的文化,有效推行“文化走出去”战略。

最后,文化的传播与被接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与国力的增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密切相关的,不可急躁,否则太过急切的文化输入行为可能会有反作用。

[1]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114).

[2]黄海军,马可云.也谈美国主流英文媒体对中国特色词汇采取的翻译策略[J].上海翻译,2007(3).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刘艳丽,杨自俭.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 Vol.23 No.6.

[5]马会娟.解读《国际文学翻译形势报告》—兼谈中国文学走出去[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 Vol.22 No.2.

[6]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 Vol.23 No.1.

[7]涂和平,张欲晓,江广华,等.外事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8]汪榕培,王宏.《墨子》英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9]魏瑾.文化介入与翻译的文本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0]魏耀川.中译外策略分析与文化彰显[J].上海翻译,2008(4).

[11]谢天振.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J].中国比较文学,2014(1).

[12]杨宪益,戴乃迭.《史记》英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13]姚斌.中国文化汉英口译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5 Vol.28 No.3.

[14]约翰·诺布洛克.《荀子》英译[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15]翟江月,牟爱鹏.《淮南子》英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6]张顺生.谈俗语“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英译[J].上海翻译,2013(2).

[17]张顺生.英汉互译的三种基本方法[J].中国翻译,2015(1).

猜你喜欢

俗语译员归化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俗语知多少
归化(双语加油站)
客家俗语巧诵读
口译中的“陷阱”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