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趣 激趣 延趣
——《篓子里的青虫》教学设计
2016-06-30朱娅琴
朱娅琴
(鲁巷实验小学,湖北武汉 430074)
【教学目标】
复习文中的生字词语,学会写本课的2个生字:“批”“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通过读文,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已知经验,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在充满趣味性的朗读、表演中激发学生观察、探究自然的兴趣。
2.指导学生读准“菜、产、些、咬、孔、批、该、呆”等生字的读音;示范书写“批、该”,提示其笔画和笔顺。
【设计理念】
《篓子里的青虫》是一篇介绍蝴蝶生长变化的科学童话故事,生动形象的插图、趣味十足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带着好奇的心理,学生走进了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与文中的小黄鸡一起去思考、去探索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从而产生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与想法。在教学设计上,我参考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采用适宜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激趣,努力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渗透合作、探究的意识,力求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构建和谐的高效课堂。
【课前预习】
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我读我体会”学习卡,用于学生预习的自我检验。
“我读我体会”学习卡
姓名 班级 课题《 》
学习目标:
1.我会读下列词语。
第一关:
2.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与探究能独立完成学习卡。
第二关:
【片段一】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从一、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蝴蝶在大白菜上产了——(一堆堆卵),后来,这些卵变成了——(一条条小青虫),小青虫吃菜叶,渐渐长大了,大白菜却被咬得——(满身小孔)。
2.复习生字、词语。
师:大白菜多可怜呀!咱们快去帮它捉虫吧!只要读准了这些虫子背上的词语,就能帮大白菜消灭虫子。(出示第一关生字词,学生摘掉白菜上的虫形词卡,带领全班读词卡。)
(小结:创设“给大白菜捉虫”的情境,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纷纷举手想上台捉虫,在游戏中对生字、词语也进行了有效复习和巩固。)
【片段二】
过渡:同学们真能干,捉虫子又快又准。可是还有好些条虫子呢! 咦,你们瞧,那是谁?(生:母鸡和小鸡。)它们来做什么呢?它们和小青虫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填写好手中的“我读我体会”学习关卡第二关。(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1.全班交流展示读书体会。
问题一:你从哪里知道菜地里的青虫很多?
生:我从这句话体会到青虫很多,我给大家读一遍:“大大小小的青虫太多了,鸡妈妈一家不停地吃着。”我从“大大小小”这个词语体会到青虫很多,有的青虫很肥很大,还有的青虫很小。请问大家还有补充吗?
生补充:我从“太多了”体会到青虫很多很多,多到吃也吃不完。
生补充:我从“不停地”体会到鸡妈妈一家不停地吃虫子,可是还是吃不完。
生:谢谢大家的补充,我想邀请花儿小队(学习小组名)跟我一起读这句话。(生感情朗读)
生1评价:他们把“太多了”读得很重,让我感受到青虫很多。
生2评价:读“不停地吃着”要加重些,他们读的声音太小。
师:那你能来读读吗?(生感情朗读)
师评:菜地里的青虫真多啊,怎么吃也吃不完呢!还有谁想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师:鸡妈妈一家忙着吃青虫,他们之间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生:有两只小鸡同时看到了一条又肥又大的青虫,他们俩赶紧跑过去,结果一人咬住一头拉扯起来。
师:这是多么有趣的情景啊,带着你的想象读读这个部分。(生感情朗读)
生:我想鸡妈妈一家肯定感到很快乐,一下子可以吃到这么多小青虫。
师: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鸡妈妈一家吃青虫的快乐心情吧!(生感情朗读)
问题二: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黄鸡?
师:这么多又肥又嫩的小青虫,吃也吃不完,这可怎么办啊?如果你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把它们留着,等到以后吃。
生:我会藏起来,留着以后吃。
师:同学们不仅仅想到了今天,还想到把好吃的留着以后吃,你们真棒。小黄鸡看到这么多好吃的青虫,它心想——生接读:“我逮它一大批,藏起来以后吃。”(师接)于是——生接读:“它逮了好多好多青虫,放进一只篓子里。”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黄鸡?
生:我认为这是一只自私的小黄鸡,因为它把好吃的都藏起来留着以后吃。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它是一只自私的小黄鸡吗?
生:我觉得小黄鸡不是自私,而是聪明,它不仅今天吃好吃的,还想到把好吃的留着以后吃。
师:你愿意当这只聪明的小黄鸡吗?(师生配合读第四自然段)
师:同学们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生:我认为它是一只贪吃的小黄鸡,它太贪吃了,今天吃不够,还要藏一些以后吃。
师:咱们来演演这只贪吃的小黄鸡吧。(师生配合读第四自然段)
生:我认为这只小黄鸡一点也不自私,它藏起来肯定会和它的伙伴分享的。
师:是啊,这只小黄鸡多么贪吃、可爱啊,在大家都埋头吃青虫的时候,它还想着以后,可见它是一只聪明的小黄鸡。现在你还认为它自私吗?(生摇头)
问题三:小黄鸡吃到小青虫了吗?它看到了什么?
过渡:过了一段时间,小黄鸡想:我该美美地吃一顿了。它的美梦实现了吗?(没有)打开篓子它看到了什么呢?
生:小黄鸡没有吃到青虫,它刚把篓子打开,“扑扑扑”,只见一大群蝴蝶飞出来。
师:扑扑扑,这是什么声音啊?(蝴蝶扇动翅膀的声音)
出示句子比较朗读探究发现:
①“扑扑扑”,只见一大群蝴蝶飞出来。
② 只见一大群蝴蝶飞出来。
生:“扑扑扑”是蝴蝶扇动翅膀的声音,有了这个词语,我仿佛听到了蝴蝶扇动翅膀的声音,看到蝴蝶飞出来的样子。
师:这就是表示声音的词语的作用,有了它们,我们仿佛看到蝴蝶飞舞的情景,听到蝴蝶扇动翅膀的声音。你们听——(指名朗读)
师:小黄鸡还看到了什么?
生:翻倒的篓子里滚出好多豆大的空壳,别的什么也没有?小黄鸡还看到了豆大的空壳。
师:豆大的空壳是什么呢?(蝴蝶的蛹)青虫是怎样变成蛹的呢?一起来看看吧。(播放视频)
师:看到扑扑扑飞舞的蝴蝶和满地豆大的空壳,小黄鸡有怎样的反应呢?
生:呆住了!
师:谁来做做这个表情?(生表演)
师:这一切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你们说,此时的小黄鸡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指名读)
生:小青虫呢?它们到哪儿去了?
生评:他读的时候没有把问句的感情读出来。
师:你能带着动作和表情读一读吗?(生感情朗读)
师: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小黄鸡此时疑惑的心情吧!(全班感情朗读第八自然段)
(小结: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文本问题化,将问题层级化,逐步帮助学生学习文本、深入文本、理解文本。问题的设计难度适中,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学生积极性高,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从而形成全体的统一性理解和独特的个性化理解。)
【片段三】回顾全文,介绍蝴蝶的一生。
师:谁能帮小黄鸡找到答案?
生:那些小青虫都变成了蝴蝶。
生:那些飞出来的蝴蝶就是小青虫变出来的。
师:小青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呢?咱们一起来看看蝴蝶奇妙的一生吧!(播放视频,看后独立完成学习卡第二关练习。)
(小结: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青虫变蝴蝶的科学知识,我播放了一段视频,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突破本课的难点水到渠成。)
【片段四】
1.师: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像蝴蝶这样“不能藏”的小昆虫?
生:我养过蚕,它们和小青虫一样,也是先从卵里孵出来,然后吃桑叶慢慢长大,再吐丝结成茧,最后变成蛾子。
生:还有蜜蜂、飞蛾也是不能藏的昆虫。
师:大自然的奥秘真是无穷无尽,让我们在生活中去共同探索吧!
2.拓展练习:以“蝴蝶的一生”为主题办一份小报。形式不限,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小结:联系生活实际,由课内向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力和合作意识。)
【板书设计】
10 篓子里的青虫
卵→小青虫→蛹→蝴蝶
【教学反思】
《篓子里的青虫》是一篇介绍蝴蝶生长变化的科学童话故事,生动形象的插图、趣味十足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带着好奇的心理,学生走进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与故事中的小黄鸡一起去思考、去探索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从而产生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与想法。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主动学;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实践中。低年段的语文教学更是以“趣”当先。虽然这篇课文学生很感兴趣,故事情节简单,但想让学生一直保持着积极的状态去主动参与学习,却不是那样容易。在本节课中,我尝试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一、课前导趣,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第一课时我采用了《找妈妈》的游戏导入新课,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都想帮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妈妈。接着我用设疑导趣的方法提出“小青虫的妈妈怎么会是蝴蝶呢?小青虫又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呢?”这两个问题,学生的思维被问题牢牢抓住,他们都在积极思考这两个看似简单,却又很难回答的问题。他们多想快点进入文本去寻找答案啊。第二课时一开始,我联系文本创设了“给大白菜捉虫”的情境,让孩子们边捉虫边复习文中的生字、词语,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复习生词,顺利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课中激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激趣不仅仅表现在课前,课中的激趣也尤为重要。在第一课时的生字学习中,我采用的是小组竞赛制,充分赋予小组长权力,让他们在组内带领组员学习生字、词语,然后小组间进行赛读展示,优胜小组将获得一定的积分和奖励。第二课时中,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黄鸡?”。当学生说:“这是一只自私的小黄鸡”时,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将问题再次丢给学生:“你认为这只小黄鸡自私吗?”这个问题一下子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这是一只聪明的小黄鸡。由此突破口让学生深入文本,引导他们个性化理解和个性化朗读。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想象鸡妈妈一家吃虫的情景,既对学生进行了口头表达的训练,又引发他们想象的兴趣,让学生能真正深入文本,去感受鸡妈妈一家吃虫的快乐心情。在探讨“小青虫去哪了?”这个问题时,我采用视频激趣,用视频帮助学生了解蝴蝶一生的奇妙变化。在视频的引导下,学生解决了课文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
三、课后延趣,引发学生拓展文本
虎头虎尾是界定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精彩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后拓展更是对文本的延续学习。那么怎样将课文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后呢?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设计难易度不同的练习题至关重要。第一课时中,我让学生回家将今天学习的内容复述给父母听,这非常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当他们习得新的知识后,特别想向周围的人展示一番或是与其分享,那么这个作业孩子们一定会十分有兴趣,并积极完成。第二课时的拓展练习有一定难度,但我也强调:形式不限,可多人合作完成,并且还是选做。虽然是选做题,但孩子们都不想落于人后,都愿意参与制作。这样既让孩子在课下对文本进行了延伸学习,又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还可以对多种能力进行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乐于学,主动学;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实践中。这节课我进行了课前导趣、课中激趣、课后延趣的尝试,虽有成功之处,但也不免有许多的遗憾:在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方面做得还不到位,指导不够具体;少数能力差的学生还不能完全了解青虫变蝴蝶的完整过程,对于学困生的辅导还有待加强;在语言的渲染上还应多下功夫,用儿童化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的学习,用亲切的姿态去倾听学生的声音,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的个性。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会在遗憾中去不断寻找,不断探求,不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