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中的十亿消费者

2016-06-30

南方周末 2016-06-30
关键词:厂家消费者

苏琦

近年来大众创新的热情和成果颇为引人瞩目。这种在共享经济大背景下,主要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以解决就业为导向的创新模式,对于盘活中国经济存量,推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稳定就业市场,激励年轻人创业热情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过,囿于大众创业者的知识积累、技术经验、商业历练和资本对接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大众创新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一直与真正的“高精尖”型技术创新关系不大。

《全球风口——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新机遇》一书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该书作者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和实际操盘经历,指出中国可以利用自身的相对充裕的资本、市场规模和中高端制造能力,对接发达经济体尤其美国市场上那些小而美的专利技术,从而以这种积木式拼接实现双方的双赢:中方以较低成本获得先进技术实现产业升级,美方获得快速商业化带来的专利转化红利。

毫无疑问,这种通过对双方优势要素进行整合的合作模式有着相当高的可行性。但反身自问,过去三十年,坐拥十亿消费者,中国企业为何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始终落于人后?

市场规模从来都是国际投资者进军中国市场时的首要考虑,然而这种关于中国市场的迷思也一直颇具误导性,类似中国人每人买一顶帽子曼彻斯特的织机可以开动一百年的梦想从未实现。当然,类似的迷思不仅仅是外国人的专利,无论是爱多VCD还是秦池特曲,当年也都梦想过每个中国人一台VCD和每个中国人一口秦池酒,就够自己生产多少年的美景。

类似的场景从未出现过。这还不仅仅是因为竞争者的一哄而上迅速拉低了利润率,以及产品过于注重平面扩张而没能及时迭代,中国市场和人口规模表面上给人的巨大遐想空间,掩盖了中国大多数消费者需求不足的困境。这更多是由中国经济分配效率低下所决定的,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三个部门中,居民收入的占比近年来一直呈下降的趋势。政府部门前几年为了拉动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所支付的巨额补贴,也从反面证明了居民消费能力低迷这一点。类似《十亿消费者》一书中所畅想的消费盛景的实现,依然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得以实现。

此外,中国市场表面上规模巨大,但在现实中一直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的大市场。除了“诸侯经济”下各种隐性和显性壁垒所造成的市场割据外,仓储运输等物流体系标准的不统一和各环节间衔接得不顺畅,以及税收和工商管理等行政环节效率的参差不齐,也妨碍了一个高效运转的大市场的出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不少厂商长期满足于为外国商家贴牌代工,而不愿致力于开拓国内市场。因为前者虽然利润单薄但可以提前锁定,而后者则面临较多不确定的风险。

当然,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导致的物流条件的改善和相关部门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中国市场正在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的大市场迈进。但与此同时,为了提升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竞争也必将更趋激烈,而如何避免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也一直是中国厂家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充分见证了这种摊大饼式的竞争所带来的乱象。为了开拓想象中的大市场,厂家往往诉诸大打价格战和其他令人眼花缭乱的营销策略,在拉低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同时也拉低了全行业的利润水平,从而陷入悲惨式竞争的陷阱,进而妨碍了对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方面的投入,导致企业以及整个行业的后续竞争力不足。

家电行业以市场换技术的历史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冰箱到彩电到洗衣机到电脑,中国消费者见证了家电从进口到合资到实现进口替代的完美历程,而中国消费者在世纪之交所释放出的消费能力,支撑了中国家电业的黄金十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外资品牌或偃旗息鼓,或铩羽而归。然而中国家电厂家很快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一方面希望靠价格战拖垮对手占据尽量大的市场份额,一方面又通过国际并购把大饼摊到国外去。

在此期间,研发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机遇被蹉跎,等到洋品牌携平板、等离子等核心技术卷土重来的时候,中国厂家只好又开始新的一轮跟进的过程。在谈及中国家电市场的这个痼疾时,海外厂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由于自身市场体量相对狭小,被迫从一开始就瞄准全球市场的竞争,从而紧跟甚至引领产业升级潮流,而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却妨碍了中国厂家及早进军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这种国际竞争能力不足,反过来使得中国市场出现需求不足与供给不足并存的怪现象:面向低端市场的产品由于草根消费能力低下而陷入产能过剩,而中高端消费者对产品升级换代的需求又大多只能通过洋品牌来满足。世界工厂与“十亿消费者”之间的种种错配,令人不胜唏嘘感慨。

国内市场竞争的惨烈和欧美透支消费提供的巨大国际市场,使得不少中国厂家选择代工这条看上去更容易的生存之路。因此,相当一部分中国产业升级换代是由国际市场需求的升级换代来引领,但当国际市场出现阶段性乏力或代工市场格局发生国际性重组之际,中国厂家便陷入升级乏力和方向不明的双重困境。这也是中国制造在全球生产链的位置迟迟难以向更具竞争力和利润更高的环节移动的根本原因所在。

此外,如今的消费市场规模不是简单的数人头,而往往更多涉及能否提供大数据,以便进行精准订制化生产和投放。中国市场不缺乏消费数据,但对数据的采集、对各种消费信息进行数据化转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产品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种能力的相对匮乏无疑会限制国际高科技制造商进行技术投资的意愿。

在技术对接方面,由于全球标准化制造的普及和物流的进一步畅通,全球生产链条中核心研发环节的含金量进一步提升,其与生产制造环节的连接的选择弹性空间也越来越大,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国际制造的新因素叠加中国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提升,都对中国制造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对接提出了新的挑战。

猜你喜欢

厂家消费者
4/5G异厂家多制式协同参数策略研究
面对分期付款,你心动吗?
小经销商如何选择代理厂家
知识付费消费者
3.15打假
小经销商如何选择代理厂家
二则
都是业务员惹的祸?
都是业务员惹的祸?
利用本地优势承揽活动 经销商巧赚厂家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