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文本的作用
2016-06-30汪胜孙燕
汪胜+孙燕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且故事发生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形象有一定难度。教师运用“动感课堂”的基本环节,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主要人物的了解,领悟并运用文本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而且能放大文本的作用,升华学生的情感。
一、选准切入点,巧引激趣
上课的前一天,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搜集李大钊的相关资料,准备在全班分享。
导入环节,学生的交流很主动。他们有的介绍了李大钊的革命功绩,有的介绍了他英勇就义的经过,还有的介绍了他妻子儿女的相关情况,但都是照本宣科。这样的交流看似热闹,却难以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如何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英雄的形象呢?教师播放了电影《青春之歌——五月的鲜花》片断。英雄的言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含义,为后续教学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紧扣着力点,妙问探思
妙问探思环节要求学生围绕主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
感受英雄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质是教学目标之一。要达成这个目标,教师需要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通过反复研读文本,教师发现文本着重从两个方面对父亲进行了刻画:一是对父亲被捕前后的语言、外貌、动作进行了直接描写,二是将敌人的凶残、“我”的恐惧与父亲的镇定自若进行了对比,这些语句生动地展现了李大钊的崇高精神和光辉形象。因此,教师确定了“父亲的哪些言行举止让你感受最深”的中心问题,并将学法指导确定为默读课文——圈划批注——交流体会——读出感悟。
由于教学有了着力点,教师的引导便有了章法,学生的探究便有了层次。如,在汇报“被捕前”的学习体会时,学生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对李大钊语言的感受。教师结合“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这句话引导学生想象:此时,李大钊的朋友和“我”的母亲会怎样劝他离开?为什么他们都要劝李大钊离开?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有的以朋友的身份劝李大钊:“大钊啊,赶紧离开吧,党组织还要靠你领导呢!”有的以“我”母亲的身份劝李大钊:“家里离不开你!为了孩子,为了全家人的安全,你赶紧离开吧!”有了这样的角色体验,再联系前文中“阎振三被抓”“局势严重”等情节,学生很快就体会出李大钊顾全大局、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再读父亲的语言时,他们自然而然读出了“坚决”的语气。
在汇报“被捕时”这个部分的体会时,很多学生从“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这句话中,感受到了李大钊的镇定、从容和无所畏惧。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他们更深入地感受李大钊的形象,教师进一步引导:“当时,‘我的表现怎样?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表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敌人的语句,体会敌人的凶残,并初步认识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样的设计是有效的,学生通过“他们像一大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和“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等语句,感受到了敌人的凶残与李大钊的临危不惧。在对比朗读中,李大钊的英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
体会李大钊的慈父形象也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因为在作者的回忆中,李大钊既是一个革命者,又是一位慈祥的父亲。教学中,教师以“法庭上”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为引子,让学生顺藤摸瓜,找出表现父亲对家人慈爱的句子。这样设计不仅避免了烦琐的分析,更重要的是李大钊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加立体丰满、有血有肉。有了这样深入的体会后,学生读到“被害后”这个部分时,就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作者的悲痛之情。
三、突出训练点,活练提能
活练提能是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一至二道检测题,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当堂训练的教学环节。
前后照应是本文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学生以前已有所了解,因此教师设计了学习前后照应的手法的小练笔活动。教学最后两个自然段时,教师先让学生说出李大钊被害的日子,然后追问:“这个日子在哪里出现过?”学生很快发现第一自然段有类似的话。“这种写法叫什么?有什么好处呢?”教师再次追问。学生结合以前的知识,进一步理清了前后照应的表现方法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我们班的“小书虫”》的开头,让学生写一个与之照应的结尾。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畅所欲言,写出了很多精彩的结尾。
四、依托联系点,善联广用
善联广用的作用是打通课内外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情感的升华。
结课前,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有的学生说:“我知道李大钊是一位了不起的革命英雄。”有的学生说:“我学会了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来体会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什么是首尾呼应。今后的习作中,我要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手法。”听了学生的汇报,教师适时绾结,并布置了迁移性练习:在革命战争年代,像李大钊这样的英雄何止一人?请课后完成如下练习——①对比阅读。运用抓住人物言行、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的读书方法阅读《灯光》,找出描写郝副营长言行的语句,想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画出文中首尾呼应的句子。②拓展阅读。课后了解革命英雄的故事,准备参加“讲故事,学英雄”演讲比赛。③社会实践。清明节期间,随家人一起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
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联系点,将精读与略学、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又实现了语言的内化和知识的迁移。
(作者单位:蕲春县蕲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