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竞争、所有权结构与盈余管理
——基于上市银行样本的研究

2016-06-30金宏莉张2黄武汉工商学院湖北省商务服务发展研究中心武汉430065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盈余管理商业银行

■ 金宏莉张 玮、2黄 霞、2(、武汉工商学院 2、湖北省商务服务发展研究中心 武汉 430065)



行业竞争、所有权结构与盈余管理
——基于上市银行样本的研究

■ 金宏莉1张 玮1、2黄 霞1、2(1、武汉工商学院 2、湖北省商务
服务发展研究中心 武汉 430065)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2004年以来我国上市银行企业为样本,重点观察影响银行盈余管理的因素,特别是观察所有权结构、银行业竞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盈余管理程度呈现倒“U”型非线性关系,高管持股比例和对于盈余管理倾向于负影响;银行行业间市场规模份额竞争与盈余管理有正相关关系。总体来看,银行贷款绝对额或相对额的上升,会提高银行的盈余管理水平,国有银行竞争程度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而非国有银行呈正相关。

关键词:盈余管理 所有权结构 行业竞争 商业银行

研究概述

自Healy(1985)提出及建立了盈余管理模型后,后续学者针对盈余管理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从目前整个研究领域看,盈余管理是一个较为热门的研究课题,特别对于银行的盈余管理问题。银行是整个金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很多国际和国家实践表明,经济增长和经济危机都与银行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对于银行管理者,其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制定交易规则、调整财务指标来对银行盈利结果进行管理。虽然从短期看,这种治理途径能让银行在短期获得很好的市场效应,获得投资者信赖,让所有者、投资者、市场对于银行的现状以及未来充满预期,但从长期看,这种带有“滞后”性质(银行经营者一旦进行操纵并不会立即被察觉)的行为如果不“按期兑现”,则会让市场认为是一种管理者的欺诈行为。

迄今为止,大多数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多集中于上市公司,主要观察经营者如何通过年度财务数据以及利润分配情况来实现盈余管理。一般认为企业所有者对于盈余管理的目的包括高薪酬、获得更大的声誉、企业获得更好的外部投资等。近期,针对银行高负债经营的特点,认为银行对于盈余管理相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更加重要,为此较多学者转向对银行盈余管理问题展开分析。从已有文献搜素情况看,目前关于银行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研究银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方法,如宋涛和许蕊(2013)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动机,指出银行盈余管理的内因是内部人士的逐利,在代理模式和盈利结余的现实矛盾下,所有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一定的控制。而外因是法规及监管的问题、新会计准则的影响等。祁桂华(2014)利用我国16家上市银行数据,借用ROA及净利润差额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情况出现率很低,主要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地位特殊性和独立的银行监管模式。饶应富与徐超(2011)阐述了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认为银行一般会选择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因为降低了贷款损失准备会相应提高当期的账面利润。另外也会通过调节贷款交易时间(主要是通过改变不良贷款率和利息回收率)、控制收支确认、通过可控性金融资产等来进行盈余管理。

另一方面是分析盈余管理与银行其它经营指标之间的关系,如赵胜民等(2011)研究了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市场约束的关系,其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银行没有进行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目的的盈余管理,也没有通过投资收益进行平滑利润的盈余管理,但是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了平滑利润的盈余管理。艾林和曹国华(2013)以2007-2011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检验了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经营绩效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经济绩效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越大,经营绩效越差。许友传和杨继光(2010)研究了使用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其结果显示盈余与贷款损失准备正相关,再利用42家商业银行2004-2007年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样本银行并无管理动机或管理需要,且城市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动机更弱,最后认为可以从所有权结构、控股结构及其衍生的管理激励来解释。林川和曹国华(2012)利用2001-2009年间我国101家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以可计量呆账费用法和避免盈余损失法测度了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研究发现,中国商业银行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现象,盈余管理分布与一般行业企业的分布状况并不相同,前景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

尽管上述学者对于银行盈余管理问题中的盈余管理动机、途径、盈余管理与经营指标关系展开了研究,但还未从实证方面来讨论影响银行盈余管理的因素。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不仅仅与内部经营结果有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有权结构和市场竞争两个方面,银行股权越集中,大股东就可以对企业经营权和经营者(代理人)进行控制和管理。在我国,“一股独大”的情况较为突出,加上治理机制的不完善及“搭便车”等现象,使得上市银行(或上市公司)往往由内部人控制,增加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即股权集中度越高,对盈余管理的控制力可能越强,因此股权结构可能会影响盈余管理程度。此外,一个单位在行业内的发展策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的竞争程度,如银行业来说,行业产品类似但又存在客户竞争,因此由于市场竞争而容易使管理层更加注重盈余管理,不同于一般制造业企业,银行本身是一种资本运作企业,因此相对来说银行更会注重盈余的调控。如果银行考虑到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偏劣势,如规模小、市场份额低,那么其更会关注盈余管理。本文主要选取银行样本数据,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这对于现实中银行处理盈余问题有理论意义。

样本、变量及模型

本文主要是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性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特别是考察行业内竞争和所有权结构的影响。目前我国共有200多家商业银行,但这200多家银行中,只有16家上市股份制银行披露了其每年度的经营状况,剩下的银行几乎未给出经营性和财务性指标数据,因此本文将样本集中于这16家上市银行。本文研究的时期样本选自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后,即2005-2014年,以年度为单位。本文涉及的各银行的各个指标原始数据来源于各家银行披露的年度财务报表,考虑到现有经济金融数据库已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因此本文主要调用深圳国泰安数据库(CSMAR)获得各个变量的数据,再进行整理计算。具体的变量包括:

(一)因变量:盈余管理

目前针对企业盈余管理能力的度量方法,较多的学者和文献(陆正飞和王鹏,2013;周夏飞和周强龙,2014)通过Jones模型以及Jones修正模型计算得到应计盈余水平,再利用对销售操控、费用操控计算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然而,本文考虑到当前针对商业银行主要是以货币为主要经营对象,以坏账为主要的盈余操作对象,因此本文对于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测量不以传统以利润为观察对象,而是以对风险的管控能力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能力的测度方法。

银行对风险的准备主要包括计提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和银行贷款呆账准备。然而用绝对量进行计量不能反映银行因风险而对盈余管理的控制量化,本文决定选用相对量,包括两个指标,一是风险调整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率(RISK_LLP),第二个是风险调整后贷款呆账准备(RISK_ LLR)。两个指标的具体计算公式说明如下:

1.风险调整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率(RISK_LLP)。该指标以RISK_LLP表示,其中LLP是指银行按银监会规定所列出的贷款损失准备,为能有效比较各年的LLP值,本研究采用风险调整后的LLP,即 :

在(1)式中,LOANt-1为上一年银行贷款总额,σLLP/LOANt-1为银行从2005-2014年LLP/LOANt-1值的标准差(如果没有此项数据,则取剩下有数据年份数值的标准差)。

2.风险调整后贷款呆账准备(RISK_ LLR)。该指标以RISK_LLR表示,其中LLR是指银行按银监会规定所列出的贷款呆账准备,为能有效比较各年的LLR值,本研究采用风险调整后的LLR,即:

在(2)式中,Assett-1为上一年银行贷款总额,σLLP/Assetst-1为银行从2005-2014 年LLR/ASSETSt-1值的标准差。

(二)自变量

自变量主要包括所有权结构和银行行业内竞争。

1.所有权结构。所有权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基于现代企业委托-代理理论,即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理人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经理人是代理人,具有信息优势;而所有者是委托人,具有信息弱势,委托人不得不为代理人的行动承担风险。因此,企业经理人的经营一方面会形成企业的盈余,经营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盈余的大小,但对于盈余的管理又不能受代理人所决定,而是所有人所控制,因此盈余管理程度会跟企业所有权特别是实际控制人的股权比例有关,因此本文选取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占流通股总股数的比例)作为所有权结构的其中一个指标,这个指标反映了企业最大股东对于整个企业的决策权及经营管理权的影响程度。该指标计算公式为:

BO=最大股东持股/流通总股数

为观察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盈余管理是否存在非线性影响,本文构建的影响因素中加入BO变量的平方,即指标计算公式为:

BO2=(最大股东持股/流通总股数)2

对于股权结构,尽管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相对于企业的股东来说并没有那么大的股权比例,但由于企业高管实际上是企业的经营者,熟悉企业的运作,甚至可以控制企业盈余的偏差大小,因此高层管理的股权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影响企业盈余管理,即高管中高股权者可能会决定盈余管理的方向与质量。因此在所有权比例中,本文加入这个变量:

MO=管理者持股数/流通总股数

2.银行业内竞争。决定一个企业更加注重管理的原因并不是企业产品性质如何、客户需求如何,而是行业内企业的竞争程度和自己的市场份额。对于银行业来说,各个银行之间的业务范围差异不大,但在我国,大银行和小银行之间的存贷款、营收和利润差异更加明显,而在此背景下,不同规模的银行对盈余管理也会存在差异,因此行业内竞争理论上会成为影响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建立一个反映企业自身在行业内规模大小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其中x为整个样本银行业的营业收入之和,xi为i银行的营业收入。

(三)控制变量

对于控制变量,本文主要从经营内部出发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变量,具体包括:

1.贷款变动率CH_LOAN:贷款变动率主要是反映银行贷款额的变化程度,主要体现在其变动速度的大小。

2.总贷款与总资产比率L_A:总贷款比总资产的比率一般看作为银行对外风险的偿债能力,即一份资产下有多少贷款额。

3.总贷款与总存款比率LOAN_ DEPO:总贷款与总存款的比率可以衡量存款利息差,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盈余情况,当该比值很大时,利息性收入会变高,但银行所受的风险也将扩大,因此会对盈余管理造成影响。

(四)分析模型构建

定义了各个变量后,本文建立如下的面板数据分析模型:

模型一:

模型二:

其中:i=1,…,N,t=1,…,T。本文选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来估计所有权结构和行业内竞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在使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时,使用F-test来判断选择是混合回归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用Hausman检验来判断选择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

盈余管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整体银行样本的估计

表1显示了银行所有权、行业竞争对银行盈余管理的影响。无论是因变量RISK_LLP还是RISK_LLR,对于混合回归还是面板效应模型判断的F-test值,对应的概率水平为0.000,说明模型拒绝了截距项全相等的原假设,即拒绝采用混合回归的原假设,进一步,对于选择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的Hausman-test检验值,对应的概率水平Prob>0.05,不能拒绝选择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因此两个模型最终均选择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

表1 所有权、银行竞争与银行盈余管理

从表1看到,当因变量为RISK_ LLP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变量系数为4.687>0,在1%显著性概率水平下统计显著。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项系数为-1.732<0,也在1%显著性概率水平下统计显著。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和变量系数为-1563.315<0,在10%显著性概率水平下统计显著,说明高管持股比例增加会减弱银行的盈余管理能力。对于行业竞争,衡量银行业内规模的COM变量系数为10.990>0,但在10%下不显著,说明行业内竞争对银行风险调整后贷款呆账准备影响不明显。对于三个控制变量,银行贷款增长率和银行贷款资产比系数统计显著为负,贷款存款比不显著。

再观察因变量为RISK_LLR时的估计结果,从各变量系数看,第一大股东比例系数为正,其平方项变量系数为负,二者均在1%显著性概率水平下统计显著,这和RISK_LLP作为因变量时的结果一致。高管持股比例和变量系数仍然为负,但统计不显著。COM竞争变量系数为25.145>0,在1%显著性概率水平下统计显著,说明银行市场规模加大能促进银行盈余管理能力提升。从控制变量来看,除银行贷款资产比变量在5%概率水平下统计显著外,其余两个变量系数均不显著。

(二)分银行性质样本的估计

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我国银行分为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国有银行主要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五家,其余均为非国有银行。现阶段,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在业务上区别并不大,但是二者的所有权结构、市场竞争度(市场份额)和银行管理能力存在一定差异。

表2显示了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样本的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对于国有银行样本,列(1)选择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列(2)选择了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从表2中结果看,因变量无论是RISK_LLP还是RISK_LLR,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变量系数均显著为正,而其平方项均显著为负,这个结果和整体样本下的结果一致。再观察管理层持股比例和指标,可以看到当因变量为RISK_LLP时,MO变量系数为负,而当因变量为RISK_ LLR时,该变量系数显著为正,这也表明了MO变量系数在理论上方向的不确定。观察竞争变量,得到余变量系数均为负,但不显著。对于控制变量,可以看到变量系数均为负,不过有的变量统计显著,有的变量不显著。

表2 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样本的分析

对于表2中列(3)、(4)的非国有银行样本,均选择了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从表2中的结果看,因变量无论是RISK_LLP还是RISK_LLR,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变量系数均显著为正,而其平方项均显著为负,这个结果和整体样本、国有银行样本的结果一致。再观察管理层持股比例和指标,可以看到MO变量系数均在10%显著性概率水平下为负,说明对于非国有银行,高管持股比例和增加会减弱盈余管理程度。对于竞争变量,则可以看到均统计显著为正。对于三个贷款型的控制变量,则可以看到当因变量为RISK_ LLP时,变量系数均为负,其中贷款增长率变量在5%概率水平下统计显著,当因变量为RISK_LLR时,变量系数均为正,但不显著居多。

从上面综合结果可以看到,对于银行所有权结构与银行盈余管理的关系,存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盈余管理程度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本文认为最开始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会提升股东对银行的控制能力,由于对年末盈余分配的权利来自于股东大会,因此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数的增加会通过自己的股权进行盈余管理,从而提高盈余管理能力。但是,盈余管理能力不可能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一直上升,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大股东的精力会逐渐转向其它方面,如股权投资,因此就会降低盈余管理注意力,减弱盈余管理能力。对于高管持股比例,则倾向于负向关系,对此可能是当盈余更多时,高管更倾向于将盈余作为下一期的经营资本,然而对于实际控制人而言,更多的盈余则会让他们有操纵盈余的欲望,使得在二者的“矛盾”下对盈余管理的能力下降。

对于银行竞争与银行盈余管理的能力,主要是银行市场规模的上升代表着银行营业收入和利润的上升,即盈余的增多,在盈余增多的情况下,股东就会加强对盈余的管理,导致二者最终呈现的不是负向关系,而是正相关。对于控制变量,则可以看到当因变量为RISK_LLP 时,与银行贷款有关的三个变量都显示系数为负,而当因变量为RISK_LLR时,与银行贷款有关的三个变量系数为正。前面指出,银行贷款的增加会使得银行风险增加,从而会提高银行盈余管理程度。这对于因变量为RISK_LLR时与假设一致,然而对RISK_ LLP时则恰好相反,对此,主要是因为RISK_LLP的计算公式分母中含有贷款变量,而三个贷款控制变量分子中含有贷款,恰好与RISK_LLP相反,因此二者在计量上就存在负相关关系。

本文进一步比较了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样本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到变量系数符号和显著性基本一致,不同的是银行自身竞争即市场规模比例变量,表2中显示国有银行样本下该变量系数为负,而非国有银行样本下该变量系数为正。对此,本文认为国有银行本身营业利润很高,其市场规模比例增加有限,并且在增加时反而会减弱对盈余的管理要求,相反,非国有银行更加注重长期经营利润性,当市场规模比重增加时,往往更会考虑将盈余进行有效使用和管理,为下一期的经营提供更大的保障支持。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企业经营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而在获取了盈余后如何对盈余进行管理,或者如何提高盈余管理水平,是企业股东和高管层的一个战略决策。本文选取2004年以来我国上市银行业为样本,重点观察影响银行盈余管理的因素,特别是观察所有权结构、银行业竞争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盈余管理程度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高管持股比例对于盈余管理倾向于负向影响;银行业间市场规模份额竞争与盈余管理有正相关关系,即竞争越强,对盈余管理要求越高;总体来看,银行贷款绝对额或相对额指标的上升,都会提高银行的盈余管理水平;本文进一步比较了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样本,结果显示变量系数符号和显著性基本一致,不同的是银行自身竞争即市场规模比例变量,国有银行该变量系数为负,非国有银行该变量系数为正。

(二)建议

第一,优化股权结构。大股东与银行盈余管理程度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高管持股与盈余管理的负向关系表明银行大股东对于整个公司运营和治理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不过在代理模式下,也更容易导致公司大股东剥削小股东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引进外商投资者、民营资本及优质机构投资者等,使银行股权集中性(“一股独大”或“多股独大”)降低,股权结构更趋于完善,形成优质银行股权结构,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把银行管理体制由管理层决定转变为由投资者(所有者)共同决定,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协助的局面,从而能避免小投资者利益被侵害的问题。

第二,建立强有力的内部监管体系。尽管投资者战略联盟可以对内部高管层的盈余管理不合理或违规之处进行有效地控制,但不可能时时都能进行有效控制,高管可能为了升职、高薪、名声等问题对银行盈余的管理“做手脚”。为此,就需要银行内部有一个合理而有效的监管体系,不断改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严格控制内部风险及银行关键的运营指标,通过监管系统和外部控制两个方面对银行盈余进行有效的管理。

第三,政府部门要强化对上市企业监管制度的规定。尽管我国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部分市场制度和规范、法律也出台多年,但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大量的问题,特别是上市公司(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制度不透明以及盈余分配问题,在实施中都有关联方交易的现象。为此,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对市场不合理问题、已老化问题、待完善问题要尽快制定相应的调整政策和规范文件,同时也要对公司财务、利润分配存在私相授受、欺诈投资者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使得上市公司有自我清醒的意识。

参考文献:

1.Healy, P.and J. Wahlen.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Accounting Horizons ,1999(13)

2.Levine.R, Beck.T, and Kunt.A.Bank Concentration and crise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6(30)

3.宋涛,许蕊.我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基于内外因辩证关系哲学原理的视角[J].内部管理能力建设,2013(12)

4.饶应富,徐超.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手段综述[J].金融时代,2011(5)

5.祁桂华.我国上市银行盈余管理情况研究[J].金融在线,2011(11)

6.赵胜民,翟光宇,张瑜.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市场约束——基于投资收益及风险管理的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8)

7.艾林,曹国华.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与经营绩效[J].管理世界,2013(11)

8.许友传,杨继光.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管理动机[J].经济科学,2010(2)

9.林川,曹国华.中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研究——一个前景理论视角的解释[J].金融论坛,2012(11)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盈余管理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