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提问能力
2016-06-29张晓霞
张晓霞
【摘 要】新课标要求小学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而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在整堂课上一问一答,教师问得碎,带得紧,关键时刻放不开,习惯牵着学生走;为提问提而提问,不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流于形式;总是缺乏思维价值,提问回答流于形式,表面热闹,实无效果……最大问题还是提问好像永远是教师的专利。
【关键词】小学教育 提问 课堂参与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33-01
1.营造气氛,让学生敢问
1.1 树立正确的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早在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而小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上都会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解除学生的这种心理顾虑,因为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甘当配角,当好配角。
1.2 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往往能推动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永无休止。为了激起学生强烈地追求成功的情感,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要正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的差异,发展速度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差异,认知心理因素与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差异。
1.3 营造积极健康的集体心理范围
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的鼓励、积极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慰感。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提问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一点问题,有些学生更急不可待,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我,我”地要求。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会显示得局促不安,甚至失去自信。这时候,这就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
1.4 增强配角意识,注意延迟判断
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要延迟判断,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避免学生刚刚萌发出的创造性念头受到抑制,提供心理安全环境。如低年级有这样2道趣味题:(1)鱼缸有10条鱼死了1条,鱼缸里还有几条?(2)树上有10只鸟,“砰”一枪打死了一只,树上还有几只?问题一经提出,课堂马上热闹了,在学生争论的整个过程中,我只鼓励地微笑着。到最后,我才肯定其中一个学生的答案,并补充告诉学生做题目要结合生活实际。可见,教师延迟判断,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安全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逐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问题意识。
2.培养探究兴趣,让学生乐问
2.1教师要采用各种方式热情鼓励,提供成功的体验
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提问。创造力人人都有,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和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和成就。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进行体验式学习,就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抓住他们的爱玩,好动等特点,然后寻找合适的表达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所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
2.2 教师正确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激励
教师对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让每个学生乐于提问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处理。学生尝试提问时,由于原有的知识基础不一样,领悟程度不同,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教师要正确对待,作出不同的处理,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学生的问题有的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有些是很幼稚的,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情感和地,如在学《比例尺》这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在学习新内容前竟提出了“比例尺是怎样的一把尺?”教师应先赞扬这位学生动脑筋了,接着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慢慢就了解。尔后可反问“邮局里买油吗?(不)那比例尺是一把尺吗?(不是)”来加深该生的理解。有的问题,教师事先没有准备,不能解决的,要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并存疑,并鼓励他们课后去查查资料,比比谁在老师前解出这道题目,这样一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热情就会更高了。
2.3 让每个学生有提问的机会,并乐于提问。
积极评价的同时,教师应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预习时,可把问题写在练习簿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问,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课后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这样,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跨度,来保证提问时间,用书面和口头的形式,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乐于提问。与此同时,要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教育学生实事求是,有疑而问,尤其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尝试解决而不得解决的问题,真正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精神。
2.4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乐与提问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思维的形象性强,有趣的童话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来到火焰山。猪八戒口渴难耐,自言自语道:“要是有一个西瓜就好了,我一个人能吃一个西瓜。”孙悟空听了就开始责怪他:“你这个呆子,只想着你自己,要是有一个西瓜,我们应该四个人平均分着吃。”一个西瓜,四个人平均分,这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自然就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又比方说谜语,它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三年级学生很感兴趣,利用这种方法,也可生成问题情境。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时,有个小朋友出了一则谜语“滴答滴答当当当,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他能告诉你,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这个小朋友在课间曾让我猜过这则谜语。)这是什么东西呢?孩子们很快就猜出了结果,为此他们兴奋不已。怎么看时间?一分种、一秒钟到底有多长时间?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孩子们不知不觉去探索,去交流。
总之,教师不要一味地给学生问题,而应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提出问题。因为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琉信.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数学教学通讯,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