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标点符号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2016-06-29张宜兰
张宜兰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标点符号是一种微小却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它的价值并不亚于一个文字。有了标点符号,文章才能眉目清爽,易于理解。一个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却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延伸出文本的未尽之意。但一些学生或不重视标点符号,或不懂得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习作中常常造成语句不通,读来费力。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标点符号的意义,巧妙地使用标点符号,促进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
一、有趣地运用标点符号导入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单调的刺激注意力很难维持很长时间,要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的稳定性,必须是注意对象有变化。而我们平常讲故事导入、多媒体课件导入等方法,学生已经耳熟能详了。利用不同的标点符号、不同的停顿语气、不同的句子结构导入新课,不仅能将静止的语言活起来,还能将枯燥的说教变成多感官刺激,使学生活起来,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学贵于思”。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教师让孩子齐读课题,然后在课题后面加了一个问号,激起学生的思考:“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这样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就深深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点燃孩子求知欲望的火花,奏响了课堂教学的序曲。
二、运用标点符号的留白创造地利用教材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在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把文章中的意境“留白”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文章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由此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标点符号内敛而开放的性格与我们民族“虚实相生”的审美概念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省略号的作用类似国画的“留白”。充分利用这种“以无胜有”资源,引领学生去联想,去补充,在“无”中寻“有”,不知不觉之间加深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厚度。
在《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教学时,第10段中地球爷爷说:“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教师利用此处的省略号,结合课后的学习小泡泡——你能举例说明地球爷爷有手吗?引导孩子创造性地补白:地球爷爷的手,还能让( ),还能让( ),还能让(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抛到半空的篮球掉下来。”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枯黄的树叶飘下来。”还有的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教室里的桌椅稳稳地放在地上。”
课堂补白是教师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心灵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寻求心灵与文本契合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灵是敞开的,个体对生命与文本了体验是放松的。课堂留白带给学生的正是一种个性生命价值的体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学生从省略号中获得了潜在的语言信息,与文本要传递的意义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认同”效应。在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之间获得了更有厚度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较直观地知道了地心引力的作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巧妙对比标点符号,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我们不仅把标点符号当做一种知识,还要把它当做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标点符号将语言以及内心的感情信息转换成视觉形体标志。作为书面语言的一种独立角色,标点符号本身所特有的表情达意能力必将在具体语境的运用中展现变化。我们可以借助某些标点符号,去领悟作者深沉热烈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去表现读者跌宕起伏的情感态度。
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中,教师抓住三种标点符号——“。”、“?”和“!”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巧妙对比,突出语气变化,朗读感悟课文。学生通过多层次朗读,抓住了课文主线,细细地感知课文,自然而然地有了爱护环境卫生的愿望和行动。
师:“美丽的小路不见了。”——朗读课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小路有什么变化?
师:“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加上动作朗读课文,再说一说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对小路变脏后有什么看法?
师:“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图文结合,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小动物们对小路的赞美语气。
又如《再见了,亲人》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段。学习了“你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会忘记?”这句话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师(在黑板上分别写上“。?!”):请联系课文内容,用“唯一”说一句话,句末的标点可任选“。?!”中的一个。
生1:大娘,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不会忘记!
生2:大娘,您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难道您不是我们的朝鲜亲人吗?
生3:大娘,您为了挽救我们的战友,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您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生4:侵略者夺走了您唯一的亲人,这样的血海深仇我们难道会忘记吗?
……
没有一个学生选择句号,是因为经过权衡,觉得如此炙热的情感信息非用“?”和“!”表达不可。学生将对大娘和侵略者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语流、神态、情感等因素压缩在标点之中,通过富有音乐性质和形象性质的“?”和“!”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人们常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来形容浑然无迹的感情世界。书面语言中标点符号在此时就充分发挥了“意会”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时,借助标点符号这个情感信息的载体,就能探求言语主体的内心世界这个“黑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