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经典阅读策略探究

2016-06-29王颖慧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经典阅读小学生

王颖慧

【摘 要】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思想性,在于他承载了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的生命力,而小学生阅读经典不但可以从经典中学习技巧,提高写作能力,更关键的是从大师们的思想中收获启迪,开启智慧,丰富思想,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阅读经典对阅读量、阅读材料相对不足的小学生尤为重要。

【关键词】 经典;阅读;小学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1 经典阅读对小学生的意义

俗文化的充斥让经典离我们越来越远,阅读或已异化为单纯的消遣、打发时间、追求时尚的简单需求。所以《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实施建议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而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则给我们“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又指明了方向: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经典阅读除了要唤起新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外,更关键的是要开阔阅读个体视野,增长见识。以《红楼梦》这部“中国社会百科全书”为例,毛泽东就曾明确说“《红楼梦》不仅要当小说看,而且要当历史看。它写的是很细致、很精细的社会历史。”鲁迅也说“谁是作者和续作者姑且不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本……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许多死亡。好的经典文学作品是一部历史书,可了解社会兴衰,历史替变,民生疾苦。能实现阅读个体对先贤的长久的生命凝视,实现与先贤们的精神契合与生命的沟通,帮助阅读个体理解先贤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生命的追问。

2 小学开展经典阅读的策略

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需遵行“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的原则,在当前这个浅阅读畅行的时代,碎片化、跳跃性、扫描式的浅阅读充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些只带来短暂休闲与竭息的浅阅读,终不能取代手不释卷、反复品味的深阅读,而强化正好弥补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上不足的经典阅读才是王道,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1循序渐进,阶梯式推进。

当前,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倡“增量阅读”“海量阅读”,这种倡导若能落到实处,固然好。但对小学生而言,却不切实际。首先,阅读资源不足,阅读时间难保证,这个“增量”“海量”往往只停在高呼口号的层面。要落实经典阅读必须处理好“海量”与“现实”,“增量”与“能力”的关系,决不能好高骛远,让经典阅读流于形式。所以经典阅读的重心还应落在教师的指引上,教师必须挖掘课本资源,重视教材的引领作用。作为老师必须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经典,引导学生由课内精读联拓至整部作品的阅读。

2.2经典阅读应弱化功利,强化过程,活化积累。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以强硬姿态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知识的测评以量化形式呈现,分数超越了素质与能力本身。教师未能转变教育观念,未能很好把握语文学科培养语文素养的本质特点。对经典,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做博学的无知者。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经典阅读的目的也不在于应试。这已经让我们的经典阅读走入了一个功利盲区,阅读是为了考试,这种异化思想已成为师生的共性。面对经典,教师必须以平常心态待之,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必须有不同的要求,能力强、水平高的,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感悟;能力欠佳的尽量读完作品,以读懂为原则。教师必须先学会接受:阅读是一个“慢”的过程,不能急,不能赶时间,赶内容,争进度,必须让学生慢慢想,慢慢体味、揣摩、体验感受。“慢工”才能出“细活”,慢读才能有感悟,只有放慢脚步,停下欣赏才能品悟经典之美。作为经典阅读的《论语》则是把它放在文化层面上理解与运用,内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用传统的儒家文化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同样“孙悟空”也不应是一个只以“不屈的反抗个体”而存在的神奇形象,而是一个能够教会我们面对生活的各种不公与挫折,指引我们走好人生每一步的引导者。

2.3经典阅读,导是关键,重在探索。

小学生缺乏相关的文史知识往往是经典阅读无法顺利展开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指导学生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必须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先从大处着眼,从简单文学史、作者遭际入手,寻求阅读的突破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对小学生讲文学史似乎很玄,但我们若能结合传统文化课的讲解,把文学史简化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作为常识性东西引导学生了解与掌握,学生基本就能领悟到大概了。如:我们要拓展陶渊明作品,只需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两晋正是中国史上民族分裂时期,社会动荡状态就很容易把握,就不难理解陶渊明为什么对社会不满了。在阅读《桃花源记》时,靖节先生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则更能强化学生对作者作品的理解。试问:若非“知人论世”我们又如何感受到陶渊明文人骨子里的清高。所以“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世也。”指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也必须引导学生从宏观的文史、诗人一生的高度上把握,才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否则只一味按要求背诵,没有互动,没有激情,我们永远也只是活动的书橱。

3 结语

经典阅读是一项弘扬国粹,延续文化命脉的神圣事业,当今语文课堂正因经典的缺席而无法培养出“对现实有真知,对人生有透视,对历史有深思,对宇宙有参悟”的有深刻思想性的学生。只有“当你丢掉你的课本,烧掉你的笔记,丢掉你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的细节,你的学习对你来说才是有用的”(怀特海)。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必须要让学生的学习是有用的,所以我们必须摒弃哪些割裂经典,急功近利的“应试阅读”,拒绝快餐式“悦读”,才能使语文教育上档次,实现语文教育的既达且雅。

参考文献:

[1]万寒梅.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文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05)

[2]叶小兰.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4(03)

猜你喜欢

经典阅读小学生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