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快乐课堂
2016-06-29张国琴
张国琴
【摘 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心理的愉悦。让学生有成就感,他(她)们学习起来就会越来越有劲头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 小学语文;快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1
1.融洽师生关系,构造民主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学生是否能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师生关系良好,彼此心理相悦,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但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平日里教师要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交知心朋友,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独特的阅读体验,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2.熟悉教材,基于教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教材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教材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在教学中,我们要钻研一篇新的课文,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要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
3.加强课前预习
打仗要求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同样的,上课之前,一定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即预习。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因此,要求他们预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诸如把课文熟读几遍,用笔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或者其他工具书等方式给后面的生字注音,了解生字的意思,以及如何组词,等等。除此以外,还要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有关的准备,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灰雀》,要求学生先观察灰雀的样子,它们长了什么毛,什么颜色,它们可爱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列宁对于鸟儿的那种喜爱,感受他对于灰雀失踪了的那种心情。在《爬天都峰》一文中,先让学生爬一座山坡,让他们体验爬山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那种气喘吁吁的感觉,就能体会小主人公的心情,出气出得喘不过来,欲放弃,幸好在那个老人家的鼓励下才得以爬上山坡。事先了解了课文中的情境,就能油然而生对主人公的那种感情,对于促进学生对于三个维度里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与领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教学不能坐井观天,仅仅呆在教室里,进行空洞的说教,是领悟不到文本包含的情感的。语文课标要求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多种准备,等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前学习了课文,在课堂中,老师教起来就会游刃有余,学生也会有的放矢。
4.课堂提问要精当
课堂提问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他应紧扣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助学生走进文本,以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启发学生积极的投入学习。提问的目标明确了,去粗取精,努力使提问精当,便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自觉行动。
例如:前两年,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语文《狐假虎威》一课,当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之后,都哈哈大笑老虎的愚蠢,这时,我顺着学生的思维巧妙地一问:“假如狐狸第二次被老虎抓住,结果会怎样呢?”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都皱眉思考起来,一会儿功夫,他们便小手林立,有的说老虎肯定会吃掉狐狸,有的说狐狸骗过了老虎……,学生的思维顿时像打开闸门里的水,各种设想都有,整个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难题也迎刃而解,课堂教学也高效了。
5.设计有效的活动是课堂高效的法宝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引导,组织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则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主动融入学习活动,并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田忌赛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孙膑的智慧,我设计了一个“小小讨论会”,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自由组合,并且每组推荐一名记录员和主持人,围绕“田忌要想胜过齐威王,除了课文中孙膑提到的办法外,还有其它出场顺序吗?”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由于这一问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才能探究出来,顿时,课堂上像炸开了锅,班级内50多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有的同学甚至用纸片当作马,组内的成员分别扮演田忌和齐威王,按照三局两胜的规则赛起马来,活动长达十几分钟,每个小组都把可能赛马的情况演练了一番,结果学生探究到:田忌对战齐威王,只有按孙膑的出场顺序上马才能胜,除此之外,别无它法。活动结束了,学生对孙膑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这种让学生在小组中获取的知识无疑比通过教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有效的手段。
6.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若学生学语文知识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事倍功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还以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为例。
首先抓景物:通过听泛读录音,说出“大自然课本”里都有些什么。
接着抓特点:“挺拔”、“苍劲”、“丰收”、“耕耘”等词语概括得形象、准确、传神,学生对所描绘的画面,当然容易形成鲜明、整体的印象。
然后是抓想象:要求学生在表现景物特点的词语下面做标记,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畅谈体会,相互提示,丰富、发展、深化、升华想象。学生置身于立体鲜活、有声有色、有形有味的画面中,怎能不怦然心动、心旷神怡?
最后是抓起迪:要想欣赏美好的大自然,必须“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
通过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来得出结论,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