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的困境及对策

2016-06-29陈思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困境高职院校对策

陈思

【摘 要】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基础科目,比较侧重于对学生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即其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与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有所差异。这一差异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消极状况的产生,为高职院校汉语言专业教育改革增加了难度。但从长远来看,汉语言文学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高职院校学生可以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汉语言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就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目前所处的困境以及如何走出困境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0-02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基础科目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开设,其教学任务比较侧重于对学生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即其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然而高职教育是围绕“工学结合”的职教理念,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在重视技能性教育的教学背景下,使高职院校汉语言专业教育改革陷入了困境。如何在“工学结合”的职教理念下,使更多高职院校学生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响力,确立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笔者的教学经验,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目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中的困难,并对针对这些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职院校汉语言专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突飞猛进,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增大,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根据笔者近年来的市场调查,发现社会及用人单位在对高职学院毕业生职业能力认同的同时,对其隐形素质抱有怀疑甚至不认可的态度,隐形素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责任感不强;思维开放能力较差;社交水平不高;合作意识不强;心理自我调控能力弱。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底蕴不高而造成的,或者说是因为汉语言文学素养不高造成的。解决这一现状的唯一途径就是对现行高职院校汉语言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唤起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视,以期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的影响力,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高职教育发展添砖加瓦。

二、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困境

1.高职院校学生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有偏差,学习积极性欠缺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进程。受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环境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性并不高,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笔者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位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上学习电子维修专业的专业知识,问其原因,答曰,汉语言文学学的就是语文,语文对自己的未来就业起不到任何作用,与其花时间学习语文不如学专业技术,为自己未来就业打好基础;有些学生长期旷课、缺课,认为与其上课不如打工糊口……总而言之:很多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方面都出现了“用情不专”、心多旁骛、应付差事等消极情况,这不仅严重影响到学生在汉语言专业方面的学习和学业的顺利完成,甚至影响到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发展。

2.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理念与方式创新力度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讲授和传授知识为主,因袭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延续着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被动学习方式,很少采用问答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新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就是课堂教学教师是讲义加板书,学生是埋头笔记,奋笔疾书。这种单项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丧失应有的兴趣,同时也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萌发兴趣、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的又一难题。

3.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创新

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建立起课程考试题库,课程结束后会根据课程内容安排相应的考试,以考察学生对本学科的掌握程度。但这种考核方式一般都有固定的题型、大致相同的内容、指定的教材、框定的范围、基本的阅卷程序等,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为追求分数、取得学分,课堂上忙于记笔记、考试前急于整笔记、考场上奋力誊笔记,笔者在阅卷过程中也发现几百份大学语文答卷,雷同之处比比皆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考核机制使学生逐渐沦为笔记复印机,不仅检测不出教学的实际效果,更不能引导学生进行灵活深入的学习,主动积极的思考,也不会培养出高文化底蕴的专业型人才。

三、解决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困境的对策

1.加大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宣传力度

加大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宣传力度,例如:在学生入学前或者正式开始教学之前,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交流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印发知识手册等方式向学生全面介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而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2.创新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课程教学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是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学生想要接触社会上的新鲜思想的这一特点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并且高职院校也不是封闭的空间,不可能与社会上不断涌现的新思想、新思潮相隔离,因此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想使学生对本专业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内容就必须要结合时代发展潮流,解读和阐释新社会文化现象,最终成为有时代性、有特色的、鲜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例如,从时代语境变化的角度全面审视汉语言文学课程内容,将现实生活因素、现代观念等引入到课程中去,确保汉语言文学常教常新。

在创新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同时,也不可忽略高职教育的性质即就业教育,而且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凡是与专业职业相关的能力和素养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学生的关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也需尊重学生的这一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结合实际情况将学生专业知识引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此可以更好的获得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的关注和重视。例如:针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课程中可纳入山水诗词、民俗游记、名胜楹联等知识;针对于商务贸易专业的学生,在课程中可纳入西方文化思想、优秀文学作品等相关知识。

3.创新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的创新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走出困境。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运用,互联网信息使课内外学习紧密联系,为让学生能够在个性化和创新学习方面获得更大空间,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通过幻灯片、图片、视频、音频、网上资源、精品课程网站、论坛等方式,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同时教师还应转变课堂学习中以教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状态。而应该“教”、“学”并重,在将精力放在备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技巧探讨的同时还应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与表现,以及学生课下课程任务的完成情况;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加强对学生自学的督促、检查和辅导,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创新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考核方法,重视形成性考核

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形式无法真正的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也就无法为本专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因此为了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足发展,创新考核方式势在必行。考核方式应侧重于形成性考核,即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该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完善课程表现、平时作业、小组讨论、课堂问答等环节的评价体系,适当提高其成绩比例,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思考;二是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将闭卷、开卷、口试、答辩等结合起来,既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以较高层次的主观性试题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对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有良好作用。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势必会迎来发展的春天。如何使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适应新形式的发展,使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改革走出困境,根据现阶段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只有进行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变革,才能走出目前面临的困境,实现新的超越,迎来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韦勒克,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2]杜鹃.高职院校师范教育的办学思路[J].职教论坛,2009,(2Z):12-13

[3]邱飞.大学生就业实习困境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09,(6):112-114

[4]周庆元,刘光成.试论21世纪的大学文学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5]张迪梅.什么是创新性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8-07-09

猜你喜欢

困境高职院校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