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八间房“吵子会”的探查与形态认知

2016-06-29刘一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探查

徐 升 刘一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关于八间房“吵子会”的探查与形态认知

徐 升 刘一播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摘 要:吹打乐在我国民间比较盛行,尤其是在幅员广大的乡村。八间房村是河北省丰宁县潮河南岸的一个小村落,那里流行一种吹打乐——“吵子会”,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满族音乐文化特色,乃是我国满族音乐里的一支奇葩。本文围绕八间房“吵子会”的乐器组合与演奏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借此期望八间房“吵子会”的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有益的解读和阐释,而被更多人认知。

关键词:八间房;“吵子会”;探查;形态认知

一、八间房“吵子会”注考

吹打乐是以我国民族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组合的一种音乐形式。史传,有一个人叫班查,因逃避兵乱,去北定居,经营畜牧业,终成富人。汉朝初年,他驰骋于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往来游猎,在游猎队伍中始用鼓吹。古时,鼓吹乐功用较多,角和笳用于行进仪仗乐,鼓和角马上“横吹”,用作军乐,在殡葬礼仪中也用鼓吹,同时,在宫殿中也作娱乐音乐。以后随着历史的进展,鼓吹乐的乐器也发生了变化,并按发音机能分为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按地域特色,分为南派吹打乐和北派吹打乐。所以,在中国大江南北的民族音乐中,民间吹打乐的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我国地域宽大广阔,吹打乐表现各具特色,经久不衰。因此说,“吹打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常青树’”。

“吵子会”源于满族八旗在河北省丰宁县驻军时,用于军队出征和凯旋时的一种击打乐。“吵子会”是丰宁县黑山嘴镇八间房村及周边人对吹打乐的一种传统说法,实际上“吵子会”也有一个雅名叫“献音会”。“吵子会”应该是献音会的俗称。有人说吵子是庙宇大钟的象征,此会供奉的是电母,电母位列道教神谱之内。吵子会主要道具是大钹、大铙、唢呐(海笛)、单皮鼓(皮锣)、小镲、鼓等。吵子会演奏偶尔有舞蹈动作,主要来源于大秧歌。

“吵子会”在八间房村,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八间房村人多以会“吵子会”为荣。八间房人说,凡是会演奏的村民,都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不会演奏乐曲的人,不可能当选为村干部。村民们普遍认为,“吵子会”是当地一门民间音乐文化艺术,会这门艺术的人,都是体面有文化、有水平的人,都会受到人们的恭维。在当地,“吵子会”不但是传统文化。而且是主流文化,由此可见,在八间房人心中,对本村“吵子会”是十分溺爱和重视的。

“吵子会”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过十几年,“文革”结束后,经丰宁县八间房村刘芳回忆整理,得以恢复,该村现有演奏人员数十人。1985年,辑入《中国民间器乐集成》;1988年,参加全国首届珍珠球大赛开幕式表演;1995年,获承德市音乐舞蹈汇演一等奖;2002年,河北省文化厅命名八间房村为“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

二、八间房“吵子会”乐器及组合概述

“吵子会”应该是八间房村民们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其演奏者均为农民,多数是自小学乐器,在农闲时聚合起来,吹吹打打,热闹一番。“吵子会”吹乐器有唢呐,打乐器有鼓、大钹、大铙、单皮鼓、小镲等。唢呐也叫(海笛),大鼓也叫墩子鼓,大铙大钹为响铜乐器。

乐器一:“唢呐”。古称琐嘹,苏尔奈,或海笛,原是波斯乐器, 状似喇叭花,前口圆而如碗,故又名“嗽叭”,它是民间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波斯乐器,应属西域“舶来品”。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传入中国,初为“军中之乐”,而后流入民间,并传续至今。

在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和木制,唢呐也不例外。唢呐的吹奏是根据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产生的音响,吹奏者需鼓“腮”而吹之,“劲吹”而得音,叶就是仅以“吹灰之力气”,则难以吹响唢呐。善吹者,音色高亢明亮,沁人心扉。一个人吹唢呐,十里八村的人都听得到。

据笔者所知,唢呐是我国民间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其运用的地区和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从其发音的形态看,其音量宏大,声音粗犷,并常与打击乐器配合,而用于乡村民间喜庆节日、婚丧嫁娶和戏剧的场面。

乐器二:“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从鼓的种类来看,虽然多种多样,但其共鸣的性能,雄壮的传声,十分突出,因而,鼓,作为喜庆之时必不可少的打击乐器,备受青睐。鼓声,恰似隆隆的炮声,也似滚滚的雷声,双锤击打起来,犹如钱塘潮涌,激越长空。古时候常有“战鼓”之说,两军对垒,鼓声阵阵,以壮军威,因此,鼓,曾被华夏祖先用作军队助威之器。

乐器三:“单皮鼓”,当地人习惯上也叫“皮锣”,是整个乐队的指挥。这种曲艺形式最早起源于民间祭神。单皮鼓的形式很多,祭神的形式也不一样。喇嘛教跳鬼称“萨满”(藏语),蒙古跳神称“波”,汉民族跳神称“跳大神”,它们的伴奏乐器都是单皮鼓,用手或木棰敲击,边跳边唱边舞。“萨满”是宗教音乐的一种,多发生在宗教集会或祭祀鬼神的活动上。

乐器四:“钹”,是一种击打乐器,最常用的主要有“大钹”和“小钹”。大钹面大而薄,小钹面小而厚。

“小钹”,又名小镲。响铜制,钵形,碗顶钻孔系以绸布,两面为一副。钹源于西亚,流行于北魏。明清后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

钹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无固定音高。演奏时,两手各持一面,将铙顶所系绸布缠于手指或用手掌握住帽突,两铙相击而发音,音色低沉洪亮,音量大而余音长,最适宜表现热烈欢快的场面。

从古至今,任何民间音乐艺术,大都具有民族特色,最具乡土气息的烙印。“吵子会”属于民间吹打乐,在乐器组合上,主要是由吹乐器和打乐器组成。一般以吹管乐器唢呐为主,伴之以其它打击乐器。演奏时,唢呐声声,鼓、钹、镲齐鸣。近三百年来,八间房村的人们,用“吵子乐”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着那里满族的风土人情,追求着情感奔泄和精神愉悦。

三、八间房“吵子会”演奏形态初探

“吵子会”是八间房村人的文化底蕴在音乐形态上的体现。它的形成与八间房的百姓对音乐的偏爱有着重要的联系。从主要用途来看,“吵子会”主要应用于喜庆佳节、婚嫁丧祭、庙会戏曲音乐伴奏等活动,已由文人雅士的自娱自乐,演变成用于民间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因而,彰显了“吵子会”的重要文化意义。

八间房吵子会由13名演奏人员组成,乐器有皮锣、大钹、大铙等,也有唢呐、大鼓。耍钹人耍钹姿式整齐一致,声音粗犷宏亮浑厚,再加大鼓,声势浩大,震人心弦。八间房吵子会有固定成员,其中有3名唢呐吹奏人员和l0名打击乐演奏人员(皮锣1人、大鼓2人,大钹2人、大铙2人、小钹1人、小叮踏1人、大锣1人)。乐队具体分工:皮锣演奏员是整个乐队的指挥,海笛(小唢呐)与打击乐轮换演奏,节奏明快活泼,表演形式多样。

“吵子会”着装服饰主要是按“满族服饰”传统穿戴,确切地说,是一支统一着装,有纪律、有组织的民间乐队。

在中国民族吹打乐的演奏中,其演奏形式在整个表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因为相当成熟的表演方式,对音乐内容的表现、内涵的诠释、气氛的渲染都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吹打乐是一种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常用于婚丧嫁娶、满岁做寿、做屋上梁、升学参军、喜庆丰收等热闹场面。其演奏一般由大小唢呐、笙、胡琴、竹笛、木鱼、堂鼓、大小钹和大小锣等10人组成。演奏形式分大吹打和小吹打两种。大吹打以吹为主,适用于成亲拜堂和行路等主要热闹场面,小吹打以吹、拉、打协同合奏,适用于上梁喝彩、闹洞房和酒席上菜等场面”[2]83-89。八间房“吵子会”的演奏也不例外,它继承了我国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组合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活用于民间,以口传心授而代代相袭,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衍变,已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风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吵子会”乐器编配短小精干,在演奏时以高亢燎亮的唢呐为主奏,以鼓、锣、钹、铙、小叮踏等加工与烘托主旋律,吹管乐与打击乐并用,突出了吹奏乐与打击乐的灵活组合与音响共鸣的特征,错落有致,亦吹亦打,时合时分。既变化有序,又浑然一体,既有速度快慢的变化,又有节奏强弱的对比,表现了坚定沉稳、自信蔽迈、慷慨激越、粗犷豪放的艺术情绪,营造了热烈欢快、喜气洋洋、刚毅雄健的艺术氛围。

“吵子会”在演奏形态上,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一是齐奏;二是独奏;三是轮番演奏;四是伴奏。主要道具是大钹、大铙、唢呐(海笛)、单皮鼓(皮锣)、小镲、鼓等,吵子会演奏偶尔有舞蹈动作,主要来源于大秧歌。

“吵子会”演奏的指挥者是皮锣演奏者,演奏形态除了齐奏、独奏外,还有轮番演奏,另外,还有伴奏形态。八间房村庙会上表演的蝴蝶舞,就是用吵子会伴奏。由此可见,“吵子会”的演奏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演奏队形编排上,具有极大地灵活性。市场因为演奏人员的多寡而定,或围作成半圆形而站,或横排而立,或分成两排。

皮锣(指挥者)居中执锤可发出一个个变化多端的信号,各乐器可视手势进行演奏。 吵子会演奏员都是业余的,其身份都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大都是农忙时节在田地里种田劳动,农闲时节聚到一起吹吹打打,切磋技艺。而且,他们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都是自小由于喜好而自学自悟的,因而,即使到现在,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没有比较成型的乐谱的情况下,导致他们的演奏缺乏系统性,他们的演奏水平也不是很高,这也是我国乡村民间吹打乐的一个弱点。

从以上所述中可以略知,八间房“吵子会”,继承了我国民间吹打乐的传统演奏形式,并能古今联珠,自成章法,灵活方便,配合默契,相映成趣。八间房“吵子会”以其独特的演奏形式,诠释着八间房人勤劳、朴实、豪放、铿锵、粗犷的性格特征,用吹打乐音乐节拍,演绎着一种心境,演绎着一种精神,进而由精神化为物质,从而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之所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它有历史传承,有时代创新”,“民间吹打乐代代相传,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成为一种民间艺术,自有提供它生存和发展的合适土壤”[3]89-91。八间房村“吵子会”是我国民间吹打乐的一个缩影,同时,它是我国满族音乐里的一支奇葩。

以八间房为代表的民间吹打乐“吵子会”,是流传于河北丰宁县的窄岭、长阁、凤山、选营等一带的地方器乐种类,虽说其曲调主要来源于满族音乐和民间小调,但曲牌选择大多具有随意性;乐器及组合因客观条件所限,而大多皆具有自主性;在演奏形态上,其或站或坐,其队形,或呈一字型横排;或两排、三排;或呈喇叭型,或围作半圆形站立,情形各一,变化多端。

八间房吵子会能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它在民族民间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研究它,应是负有历史责任的。我们不但可以整理、抢救、保护好一批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化遗产,而且对研究当时流行“吵子会”地区的社会经济、民间礼俗文化等方面的现象,通过对“吵子会”所经历和逝去的时间和空间历程的考察,引发对过去的思考,阐述当代意义,以及对发展的文化生态进行准确的定位,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甲坤.溯源辽西的吹打乐[J].戏曲之家,2014,(2).

[2] 万双午.万载民间传统土葬仪式中的音乐 ——对潭埠德胜鼓吹打乐班的田野抽样调查报告[J].黄河之声,2008,(24).

[3] 王关朋.上虞民间吹打乐传承的思考和探索[J].群文天地,2011,(5).

Survey and Recognition of the “Chaozihui” Musical Form in Bajianfang Village

XU Sheng,LIU Yi-bo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e, Hebei 067000,China)

Abstract:Wind and percussion music is a popular form of folk music in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vast rural areas. Bajianfang is a small village on the south bank of Chaohe River in Fengni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A unique wind and percussion musical form “Chaozihui” is found in the village, which has a strong flavor of rural life and the musical features of the Manchu ethnic group. “Chaozihui” is a blossoming flower in Manchu music.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survey and research of “Chaozihui” ensemble and performing forms. The article is written on the occasion that the Fengning County has succeeded in its efforts of being listed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Department of Music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as set up a special research project on the “Chaozihui”. As further discussion or supplement, it aims to help explain the “Chaozihui” musical culture and make it known by more people.

Key words:Bajianfang; “Chaozihui”; survey; recognition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63(2016)03-0013-05

收稿日期:2016-03-04

作者简介:徐升(1967-),河北承德人,现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副教授,河北承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刘一播,(1985-)女,吉林人,现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古筝教师,讲师。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科研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契约‘吵子会’的传承与保护”(HBWY2015-Y-G006)。

猜你喜欢

探查
冀西北三马坊热储构造探查的新认知
煤矿常见隐蔽致灾因素及其探查技术分析
更正
杨家圈遗址水田遗迹探查
橡胶树miRNA 探查
高频超声探查用于诊断附睾病变男性不育的价值探讨
物探技术在某船厂路面脱空探查中的应用
腹腔镜胆道探查术中胆道镜的应用技巧
未成年人吸毒原因探查:或因家庭或因好奇
521 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腹腔镜探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