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工程技术品牌专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探讨

2016-06-28李慧颖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佛山528216

高教学刊 2016年10期

李慧颖(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佛山528216)



环境工程技术品牌专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探讨

李慧颖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佛山528216)

摘要:专业建设规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设计,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文章以广东省品牌专业建设点要求为依据,结合环保特色,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介绍环境工程技术品牌专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品牌专业建设为突破口,为带动相关专业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的支撑。

关键词:环境工程技术;品牌专业;十三五规划

Abstract: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is the thinking and design of overall,long-term,basic problems for the future,which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This paper bases on the requirements of construction,and combine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rom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course system,teaching staff,teach learn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etc. to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aking construc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can provide steady support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majors and complex,innovative talents.

Keywords: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brand fields;13th Five-year

近年来,在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政策、规划的驱动下,我国环境监管力度加大。《2015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1]。我国环保行业产值从2012年的3万亿增长到2014年的3.98万亿,年复合增长率为15.2%。2013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出,我国节能环保行业产值年均增速应在15%以上,因此预计2017年能超过6万亿,带来环保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需求的剧增[2]。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围绕环保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和长足进步,于2015年10月获得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立项。为给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和本院其他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文章将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具有环保特色的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一、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一)分析市场需求,彰显专业特色

本专业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联合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开发团队,重点把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开发中的供需调研、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建构、方案和标准编制四个环节,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标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条件、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体现环保行业特色、广东特色和国家水平。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行业专家研讨会、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了工程设施运营管理员、环境监测员、环境工程工艺设计员、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员等核心职业岗位群,在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岗位所需能力、知识和素养进行对比、分解、合并,探索出新的课程体系。

(二)“三方共建,四元融合,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本专业构建了“三方共建,四元融合,五位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体现本专业特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三方共建”,是指政府行业、学校、企业三方一起构建多方受益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综合平台,彰显校政行企的协同创新;“四元融合”,是指岗位能力需求、课程教学、职业证书与技能竞赛进行深度融合,体现的是课程改革与教学体系的建设;“五位一体”,是指“产、学、研、技、培”,凸显的是“校企互动、实境育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特色。如图1所示。

图1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品牌专业十三五规划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继续深化“三方共建,四元融合,五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带动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表现为:重点加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优化课程内容,压缩理论课时,加强实训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表1 “出租环保设施运营员”建设路线图

2.将创新创业、就业工程等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就业能力为核心来设计、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和非课程体系,设立创新实验基地和科技竞赛激励机制,大力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3.继续搭建中高职衔接、在职函授大专、高本3+2衔接、社会职业培训等终身教育学习平台。

4.探索“出租环保设施运营员工”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环院标签”的环境工程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出租环保设施运营员工”是指通过派遣或协议等方式将学生“出租”给环保公司或工业企业,学生在环保设施运营项目现场作为“员工”进行培养。其建设路线图如表1所示。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五级”梯队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外引内培,互培互兼的途径培养一支包含一级领军人才、二级骨干教师、三级中青年教师、四级“双师型”教师、五级兼职教师在内的“双师双用”梯队师资队伍,建设成省级和国家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团队结构优化[3],具体计划如表2所示。

2.科研与技术服务团队建设

表2 “五级”梯队教学团队建设计划

以省级、国家级重点课题、校企合作项目为依托,通过引进与培育,以优秀的科研型和技术型专家为核心,大力加强科研与技术服务团队建设,创建一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能够承担省级以上重大科研课题或校企合作技术研发项目的科研团队。

3.技能竞赛团队建设

以国家级的职业技能大赛考核标准为培训目标,组建一支由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培训团队;按照各项竞赛需求,指导学生完成相关职业竞赛,力争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相关技能大赛取得国家级一等奖。

(三)加快教学资源建设

1.依托学院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公司、科学研究所和分析测试中心等四个载体,探索“项目导向、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重构再造富有特色的“岗课证赛”高度融合的常态化专业课程体系、以项目为导向的动态化实践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团队和学生管理团队协同的个性化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开放式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的形式与全国同行分享。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网络课程建设平台和顶岗实习管理网络管理平台,实现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教育资源的共享,满足学生和社会人员自主学习的需要。

3.深化教学改革,争取获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上,或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上,教研能立项10个省级以上项目。

(四)加强实训实习条件建设

在充分挖掘现有实习实训设施潜力的基础上,利用五年的时间,建设由校内实训室、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结合,覆盖环境工程领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物理污染控制等方面的设计、施工、运营及相关技术服务一体,能满足课程实践教学与实践考核、专业实习功能的实习实训平台。

为此,一方面需要继续改善现有实训室的实训条件(包括校内实训室建设、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紧跟国家创新创业的政策步伐,结合互联网+,工业4.0,建设环境工程数字化实训平台(其中包括学生实习远程指导数字化平台、基于环境工程核心技能考核模块化仿真实训平台、环境工程设计虚拟模拟仿真实训平台。)

(五)提高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

1.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在重金属污染防治、pm2.5治理、VOCs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复、环保设备制造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力求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产品。

2.大力推行以就业和持证导向的职业培训模式,开展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培训(污水处理工、锅炉烟气处理工、固废处理工等)、企业订单式和定岗培训及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实现每年各类培训及技能鉴定人数达2000人次以上,打造行业人力资源与人才培训平台。

3.建立以技术积累创新和服务行业产业实际贡献为价值的社会服务体系,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协同育人中心打造“人才培训鉴定服务+应用技术研发创新服务+环境工程一条龙服务+行业产业管理服务”的“四位一体”的环境综合服务品牌,为节能环保产业国民产值的新增长做出贡献。

(六)提升治理能力

1.针对影响协同育人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全面谋划,从协同主体有效参与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团队汇聚和培养机制、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等四方面对协同育人运行机制进行创新和改革。特别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机制进行研究。从招生招工一体化、双导师制度、校企共建实践资源、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互融互通等方面形成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从而为建设一流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突破校内外壁垒。

2.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学团队管理工作机制,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按学院统一要求,继续完善二级质量监控系统;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平时的听课过程,把听课作为教师学习、监督、提高的有效方式;完善考试的各项环节,认真落实专业的建设,课程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R].2015,3.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3,8:1-7.

[3]解玉鹏.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10.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178-03

作者简介:李慧颖(1984-),女,汉族,硕士,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