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检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6-06-28邢玉荣贾文瑞
邢玉荣 海 姣 贾文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 郑州 450052
健康体检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邢玉荣海姣贾文瑞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郑州450052
【摘要】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0-01—2015-05在我院体检中心定期体检的年龄在25~75岁的人群的体检资料,共筛选出符合诊断标准的375例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为研究对象,另选取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375例病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在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比(OR)值分别为1.507、3.347、1.941、1.582、5.454、4.983、7.519。结论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特征;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脑卒中(stroke)是以突然发作的颅脑血管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与冠心病、恶性肿瘤并列为致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而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作为脑卒中最常见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80%~90%,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近年来有调查研究显示其发病率在逐年攀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公共卫生问题[2]。因此,积极探讨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并及时采取预防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我国脑卒中现状。本研究通过对我院体检中心参与健康体检的人群进行研究,旨在评价健康体检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影响健康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健康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10-01—2015-05在我院体检中心定期体检的年龄25~75岁人群的体检资料,共筛选出符合诊断标准的375例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为研究对象,男244例,女131例,平均年龄(48.5±17.6)岁,另选取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375例病例为对照组,男221例,女154例,平均年龄(46.5±16.2)岁。2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诊断标准(1)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3]:依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1996年《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且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存在脑血管疾病。在此基础上须排除其他类型的脑卒中、脑血管畸形、颅内占位、脑出血、严重肝肾疾病、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感染及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等;(2)高血压诊断标准[4]:参考卫生部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诊断标准[3];(3)糖尿病诊断标准[5]: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4)高脂血症诊断标准[6]:依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推荐的标准进行诊断;(5)肥胖诊断:采用中国BMI诊断标准,本研究BMI异常指28 kg/m2及以上[7]。
1.3评估指标搜集整理符合标准的体检人群的病历资料,分析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如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等情况,探讨健康体检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流行特征及影响健康体检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在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
2.2影响健康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本研究以有无脑卒中发生(有=1,无=0)为因变量,选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比(OR)值分别为1.507、3.347、1.941、1.582、5.454、4.983、7.519。见表2。
表2 影响健康人群缺血性脑卒中的
3讨论
脑卒中作为神经内外科常见疾病,呈全球化发展趋势,由于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年人工作压力的增加,其发病情况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重视。危险因素的探讨是疾病预防的基础和首要任务,明确的危险因素可指导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多因素共同作用是导致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积极开展脑卒中预防干预工作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BMI、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作风有害健康的观念已为大多数人接受,李军等[8]研究显示,研究组肥胖、吸烟及酗酒暴露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吸烟、饮酒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国外研究表明,脑卒中的发生与高血压发病情况呈正相关,舒张压平均每升高10 mmHg,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2倍,每下降5~7 mmHg,脑卒中发病风险降低35%~40%。国内有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的地区分布与高血压发病情况相一致,血压变异程度、病史时间、高血压类型直接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9]。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疾病的患病风险在逐年上升,糖尿病、高脂血症可改变血液形态,增加血液黏滞度,加重心脏负担及远端组织、器官血供,导致相关部位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因而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同时心脏疾病可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这与Lv等[10]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积极探索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重视“未病先防”,早期发现脑卒中高危人群,密切监测高危人群BMI、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作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发病情况,加强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脑卒中高危人群发病率和病死率,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意义重大。
4参考文献
[1]马聪吉,杜晓华,杨为民.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4,27(11):538-539.
[2]Zheng G, Huang M,Liu F,et al.Tai chi chuan for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J].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eCAM,2015,2015:742152.
[3]许予明,谭颂,刘鸣,等.脑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临床指南[J].内科急危重杂志,2005,11(5):243-245.
[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制订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
[6]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7]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8]李军,刘一,高毅军,等.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结果分析及健康教育干预[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44-46.
[9]Ko Y,Park JH,Yang MH,et al.The significance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0,41(5):2 512-2 518.
[10]Lv W,Lin Y,Song W,et al.Variants of COL3A1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stroke recurrence and prognosi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a prospective study[J].J Mol Neurosic,2014,53(2):196-203.
(收稿2015-05-01)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9-00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