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越边境文化交流活动探析
——以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为例

2016-06-28张钰婕

人间 2016年17期
关键词:公共外交旅游开发产业融合

张钰婕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中越边境文化交流活动探析
——以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为例

张钰婕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开始日益重视公共外交,“一带一路”的思路建设及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这些契机使得各地政府更注重跨国交流与活动。本文以广西防城港防城区近年来所组织的一系列中越交流活动作为观察点。以该地为例,浅析在中越文化活动的发展与所遇的问题。根据分析总结,实际情况与理论性结合,借鉴一些国外案例,对个别观察到的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及解决建议。

关键词:公共外交;跨境交流;旅游开发;产业融合

中国和越南的陆地边界线约长1350公里,中国广西和云南两省与越南莱州、老街、河江、高平、谅山和广宁6省交界。历史上,中国和越南一直就有很深的渊源。1950年起中越两国开始建交,因国际关系影响,在七十年代后期,中越关系开始恶化。随着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发展的需要,两国政府在共同努力下, 于1991 年11月,越南党总书记访华,标志着两党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自此,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更广泛的合作。

近年来,在一千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在国家及各地政府积极组织、引导下,两国边境居民的生活交往越发密切。以北部湾经济特区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为例,防城区地处中国南疆北部湾畔,防城港市中心位置,与越南山水相连,海岸线长130多公里,有200多公里边境线,下设峒中等4个乡镇与越南接壤。城区总人口41.45万,居住着汉、壮、瑶、京等19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5.7%。在19个少数民族中,京族与壮族同越南的少数民族关系最为密切。我国的京族在越南也称为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占越南人口86%。在中国境内,京族被列为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防城港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同根文化的背景下,促使了防城区近几年的边境交流活动的蓬勃发展。

一、近年防城区中越活动交流情况

历史上壮岱族群就属于能歌善舞的民族,同根的文化背景下,歌圩文化是这个民族必不可少的内容,早在唐代就以开始兴起。近年来,当地政府紧抓这一背景文化,围绕歌圩,引申出一系列的两国文化交流活动。在三月三歌圩活动中,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对歌活动,各乡镇还开展了更贴近群众生活的趣味竞技。如:那良镇滩散村与越南保肯村缔结友好村,每年“三月三”期间互相邀请对方进行对歌等文艺演出活动。那良镇高林村三月三活动中开展,以唱“天”、跳“天”①展演、瑶族跳盘王②、砧板陀螺③表演,瑶族刺绣④,“喃嘟喝”⑤、天琴⑥演奏、制作等活动形式。峒中镇江口村,邀请越南平辽县、海河县、芒街市组织文艺队和陀螺队参加“三月三·打起陀螺唱起歌”中越文化交流演出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歌圩活动的趣味性,更吸引了更多群众参与。

从2013年起,当地政府不仅在传统三月三活动中与越南进行活动交流,在一些重大节庆日也积极邀请越南各方组织参与本地举办的活动交流。如:邀请越南广宁省海河县组织5个节目参与防城区第33届群众歌咏比赛及成果展进行文化交流演出;组队参加越中(芒街·东兴)国际商贸·旅游博览会的网球、足球邀请赛;邀请越南海河县参加“中越边境青少年绿色长廊”文化交流文艺演出;组织文艺节目参与“沿着胡伯伯足迹的红色之旅暨中越边民大联欢”演出活动。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邀请越南41个代表团来当地参加交流活动25次,因此带动周边旅游产业的发展及为当地树立良好形象,更好促进公共外交发展。

二、交流活动发展与瓶颈

(一)发展趋势。

1.优势。防城区做为一个中越文化活动交流的观察点,离不开自身地理优势、政策倾斜及文化背景。政策上,2006年起,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地理上,两国山水相连,两国群众一衣带水,有着悠远的同源民族文化。机遇上,与越南的海陆接壤,当地积极的融入了“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经济上,防城港近年人均GDP排名广西第一,在两国交往中,更离不开丰厚的经济支持。各方面得天独厚的的优势,也使得该地在中越边境文化交流活动中走得更为靠前,树立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2.多元化。从防城区交流活动可以看出,最早的中越交流活动起源于每年的“三月三”, 滩散村与越南保肯村缔结友好村。“三月三”期间,双方开始互相邀请对方进行对歌等文艺演出活动。活动内容仅限于对歌交流。自2013年 “三月三” 起,政府开始积极推动交流活动,在与越南接壤的各乡镇,邀请越南代表团参与本地交流。活动内容也由原先的对歌交流增加至更丰富、有特点的民俗的展演,即传承了宝贵的非遗文化,也对参与的游客展现当地民族传统习俗与风貌。

3.商业化。近年来,各项活动的举行除了政府的引导外,各演绎公司作为活动的策划,对活动的整体包装组织起到了核心作用。活动的表演节目及艺人已由原先的民间自发参与,转变为演绎公司的包装编排,人员演出更具商业化性质。如各种民俗表演,有明确的规格、精良的服装道具、舞台、形象包装,并配上了明确的表演价格。各表演节目也可以单独根据不同活动的邀约,参加各类商业活动的开业、庆典、展示等。从而使演绎公司、演出艺人收入更稳定,演出群体及内容更固定。

4.常态化。近年防城区的中越交流已由原先的“三月三”节庆,扩展到两国共同的重大节庆活动及各类庆典、纪念日中。随着双方政府对边境出境政策的放宽,政府的积极态度及双边群众的热情参与,双方的民间交流活动更为频繁,内容形式也更多样化,如日常文艺演出,双方民间代表团互相访问,各类球赛参与,旅游商贸交流等。从2013年起,不包括民间性质的交流活动,单计政府参与或推进的公共外交活动,贯穿全年各时段。双方交往更为密切,交往已趋于成熟的常态化。

(二)交流局限。

1.目前,交流活动缺乏明确目标。与许多地方性的跨境交流活动存在的问题相似,防城区的中越交流活动,政府未对自身所组织的活动意义与所能达到的效果有明确定位。活动影响力仍仅限于政府与政府间,或政府牵头的一些地方社团活动。对于公共外交所能达到的两国文化、经济、信息项目交流、双边公众相互形象树立等一些基本目的未能很好的实现。许多活动举行的整个过程,其它周边地区甚至是当地普通民众所知甚少。活动交流较为小众,影响范围低,目的性比较薄弱。

2.民俗表演的变迁性。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是近年来民族研究工作的重点,但许多民间非遗文化的传承是通过民间艺人的口耳相传,缺乏影像资料与文字记述。促使许多民族非遗传承因多方原因而失传,也是非遗传承脆弱性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在交流活动中的一些民俗表演,为使观众更容易接受,加入了许多现代的舞台效果与表演内容,有的为配合舞台或观众,甚至更改原有民俗习惯所要表达的意义。目前,演绎性质的民俗表演比民俗本身内容更被大众所知,更多成为了文字记录与影像资料的依据,使得原有的非遗内容受到了很深的冲击。

3.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基于同源文化的背景,双边许多交流活动均固定围绕了一些特定的节庆和广为人们所知的节目内容,参与演员群众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传统项目的保持必不可少,政府应更积极深挖一些未被大众所熟悉的,或京、壮、苗等赋有地域性、民族性的民族项目,如壮族的抢花炮、板鞋竞技,苗族的跳狮子、上刀梯,京族的竹竿舞、跳天灯等。这些都极具民族特性和竞技趣味性,即可以更丰富活动内容与观赏性,又能成为竞技项目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同时,在交流活动中也可以在内容上适当穿插、融入有当地特色产业、文化介绍等表演节目,从而达到宣传的效果。

4.资金投资渠道少。在大部分的交流活动中,活动费用主要依托的是政府拨款进行。对政府来说面临的是个尴尬的局面,如活动不能过于繁琐,容易造成财政上的浪费;而过于简单的活动内容及奖励机制,对表演者及观众都缺乏吸引力。可以效仿“日本智库”,将项目经费来源多元化。成立相应的活动机构,由政府作为主要出资对象;邀请当地的企业加盟出资;成立会员制接纳会员的捐款;设立研究部门通过一些调研及出版物作为收益;面向社会一些商业演出的盈利性等。这样可以使活动资金来源更为丰富,也使更多人参与其中,活动各方面也更赋灵活性。

5.缺乏整体包装管理。依托当地独有的各类条件,防城区在双方交流中已逐渐摸索出较为成熟的合作模式,但依旧未形成固定运行机制。近年来,国家已由原有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思路,改为着重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意味着,所有交流活动,最终仍倾向于以营利为目的或带动产业发展为目标。日益频繁交流活动,不仅要在公共外交上树立形象,更重要的是依靠这些活动来带动周边的产业发展。应将系列的交流活动包装成一个特色文化品牌并得到推广。利用便利的交通及网络资讯,扩大当地对外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该地旅游,投资,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6.宣传不到位。当地政府近年来积极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但活动内容知晓度仍局限在当地或小众群体中,活动影响“走不出”,旅游客源“引不入”。活动前期缺乏宣传,后期缺乏报到,政府也只在一些地方官方媒体中有少量的跟进,传播渠道少。交流活动应作为一个品牌,配合好整体的营销宣传手段。在依托传统的大众媒体、户外广告,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如微信、微博、贴吧、门户网站等一些有影响力的公众平台。使得受众群体更多元化,活动影响推广面更大。

7.周边缺乏相应配套旅游思路。改革开放后,人们收入日益增长,交通资讯也在飞速发展,人们更追求自身的精神财富。文化旅游近年来已成为一中热门旅游方式,防城不仅不属于文化思想厚重的地区,且以民族文化作为旅游推荐点业略显单薄。政府应该深入思考组织有针对性的配套的旅游线路作为亮点。如,对越南民众,可以组织民俗欣赏活动,游览商贸特产街,温泉,漂流等景点;对国内民众,可以组织边境游,海滩游等景点。这些景点都可以串成极富地域、民族特色的周末游,完善配套交通、住宿、餐饮、商业路线等,带动经济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近年来防城区政府越来越重视中越交流活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以文化活动交流作为切入点,发展旅游资源,展示非遗文化。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结合市场开发,拉动周边产业发展的前景良好,但在一些问题上仍需加大改进力度与注意。

(一)紧抓机遇,迎接挑战。国家提出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及发展“一带一路” 的一系列政策,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防城港应依托优势平台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迎接挑战,协调好本地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的均衡发展。

(二)巩固现有交流成功,加大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特殊性还在于直接影响国家对外形象树立。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常借助各种活动不惜挑拨、抹黑政府形象,以达到自身目的。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加大网络监督与引导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做到交流活动带动旅游、交通、贸易等经济产业发展,城市经济效益促进非遗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传统,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壮大,旅游带动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边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做为当地旅游资源的一个新视点,和其他资源相互配套,提升当地形象,增强旅游、投资吸引力。

(四)注重社区成员参与,拓宽受众群体。文化交流不应只是精英文化,仅在少数人群中发展,他更应是大众文化、平民文化、草根文化。中越交流中,政府应该有计划、针对性的引导更多社区成员参与,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众的自主参与,致力于交流文化内容的多元化,如此能更好的达到交流效果。

(五)深挖民族特色文化产业,还原民俗表演故事与内容。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对特定节日或景点可相应搭建实景演出,创品牌,找亮点。借鉴桂林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等成功案例,品牌定位赋有民族原生性,品牌价值建立集经济、文化、审美、教育等多重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启正著,《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

[2]文君著,《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案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版。

[3]柯银斌著,《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公共外交》,新华出版社,2012版。

[4]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编,《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案例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版。

[5]陈少峰、王起、王建平著,《中国文化旅游产业报告2015》,华文出版社,2015版。

[6]范宏贵著,《同根生的民族》,民族出版社,2014版。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45-02

作者简介:张钰婕,女,壮族,湖南,学生,研究生在读,中国与东南亚文明。

猜你喜欢

公共外交旅游开发产业融合
公共外交与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启示
公共外交视野下琼海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旅游经济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