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思想

2016-06-28李婧文

人间 2016年17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现实意义

李婧文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000)



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思想

李婧文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000)

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分工思想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包含的分工思想是联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况来进行分析的。具体来看,马恩详细论述了分工制约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和国家;以及分工包含的矛盾只有通过消灭分工来消解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继承和吸收了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思想。在《形态》中以分工为切入点,引出了一种新的历史性的批判视角。

一、《形态》中关于分工的主要思想

(一)分工的内涵分析。尽管马恩在《形态》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但是我们可以看出马恩在文中使用的分工概念是有着差别的。包含了两种含义:一是社会内部的分工,在这种情况下,分工是一般意义上的分工,工作是作为生产力的技术层面的运作方式而存在的,人们分别从事了各种不同但可以相互补充的活动;另一种是工场内部的分工,在这种情形下,分工就意味着是束缚和约束人的自由的劳动性的分工。两种分工有差别也有联系,在文中分析时需要区别开来。

(二)《形态》中分工的发展阶段分析。马恩在分析分工的发展阶段时,马恩曾在文中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为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是量的扩大, 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①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分工的发展阶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马恩认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这就是说,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的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的相互关系。”②因此,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下,分工也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首先,是自然分工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分工还很不发达,仅限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形成的分工的进一步扩大。”③因此人民要从事共同劳动来维持生活,此阶段由于男女体力和天赋的不同,因此需要自发的或自然形成分工。其次,分工的第二个阶段,即真正分工的出现时期。马恩指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④此阶段是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自发的分工阶段,在此阶段中,农业、商业、手工业都相互分离。再次,在马恩所分析设想的分工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中,就是指共产主义社会下扬弃了异化的分工。意味着已经消灭了那种限制人身并使人固定化了那种状态,是分工发展的更高层形态。在此阶段中,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中得到自由发展,是对对于固定性分工的否定阶段。

二、《形态》中分工所产生的历史作用——分工存在的两面性

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的形成,是辩证的吸收了斯密经济学理论中的分工理论思想之上的。马恩在扬弃吸收斯密的分工理论基础之上,从哲学的层面对于分工进行了更为透彻详细的分析。

(一)分工所包含的积极性。分工积极的一面就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可以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并提高生产效率。马恩在文章中曾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扩大(例如 开垦新的土地) 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⑤不难看出,马恩是把分工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而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分工不仅扩大了劳动的范围,同时还扩大了劳动的深度。

(二)分工所包含的的消极性。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分工的产生确实是存在着它积极的一面。但同时,分工的进一步的分化、细化和专业化,也是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分工不断塑造和推进着“个人”的发展。但却是塑造和推进着分散在 不同民族、种族、地域、国家和职业群体中的 “阶级的个人”、“有局限的个人”、“屈从于分工的个人”的发展。随着分工的阶段性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就成为了禁锢人自由发展的镣铐。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的矛盾的扩大化、城乡之间的分立、以及分配的不平等诸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均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性。马恩就曾在文中指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⑥也就是说分工是劳动的异化形式。这就制约着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 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 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⑦这就同时限制了人的发展。

(三)分工所带来的可能性。由于分工所包含的积极的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就为消除现阶段分工所带来的消极性的一面,提供了可能性。在未来社会中,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当分工的界限已经被消除,并且它可以使生产力达到如此高的程度,使得每个人都摆脱极端贫困的状态。这就在客观上消除了人对人的依附和人对物的依附的可能性,缩减了人为生存而必须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扩大了人的自由闲暇,增加了人从事自由创造的活动空间。也就消除了“异化状态”,就为每个人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三、《形态》中分工理论的当代意义

通过对《形态》中分工理论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构画出了一个依靠分工的演变和发展,进而推进人类社会结构中追求自由和解放、实现全面发展的美好的蓝图。马恩通过对社会分工的阶段性发展的考察,揭示了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通过消灭分工,进而消除人的异化状态,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正确理解马恩的分工理论,才能正确把握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的阶段性,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发挥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①②③④⑤⑥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亚当·斯密.《国富论》[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于秋华.解读斯密和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

[4]薛秀军.分工与“个人”的全面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语境中的分工思想研究 [J].学术研究,2009.

[5]马文保,王伟,王东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工思想解析[J].延安大学学报,2002.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50-01

作者简介:李婧文(1992-),女,回族,河南省周口市,在读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现实意义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当代诗词史稿(九)——倡今知古求正容变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
小蜜蜂
国际分工是一个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