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缕兰香谷中来

2016-06-28撰文张旭君

浙江林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和煦幽香张旭

◇撰文/张旭君



一缕兰香谷中来

◇撰文/张旭君

已经不记得上一次走进老家的山林是哪一年了,近日闲来无事,趁着和煦的春风,再一次走进了那久违的、幽深的山谷。

小时候,常常和小伙伴们在这大山中砍柴、挖笋、采蘑菇,如今,却只在梦中出现。

漫步于山间小道,古木深深、泉水潺潺、鸟鸣啁啾,一如往昔。也不知走了多久,忽然,风中似有一缕幽香扑鼻而来。这是多么熟悉的幽香啊!

顺着香味,我猫下腰,钻进了树林。

咦!香味怎么没了呢?

抬头张望,再行几步。突然,一丛碧绿的兰草闯入眼帘。走近一看,只见婀娜多姿的兰叶中,几枝嫩绿色的兰花,如少女般亭亭玉立,那般神秘纯洁、超凡脱俗。

野兰花爱在林荫树丛间无拘无束地生长。几缕斑驳的阳光,一抔瘠薄的沙壤,她便葳蕤。无花的季节里,她与众草为伍,并不突出。但当草木枯萎、百花凋敝时,她却悄然绽放,摄人心魂的幽香顿时弥漫山谷。这真是“莫讶春光不属你,一香足以压千红”。

兰花素有“君子之花”“空谷佳人”的雅喻,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备受古代先贤孔子推崇,将其称为“王者之香”,并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诗句来赞美它。屈原、韩愈、李白、苏轼、朱熹等历代文人雅士也都留下赞美兰花的千古诗句。

江浙一带人,历来喜欢兰花。绍兴城外的兰渚山,是越王勾践寂寞时的植兰之所。据说,大夫范蠡不忍勾践种兰的清苦,遂在山下造了凉亭,供他休憩。这凉亭,便是闻名后世的兰亭。书圣王羲之酒后挥就的千古名作——《兰亭序》,就是在这里创作的。

近代文人喜爱兰花,则大多是因为喜欢她那端庄的瓣型和素雅的花色,从中领略她谦谦君子的风范和端庄高雅的气质。

我爱兰花由来已久,或许是因为它那独特缥缈的幽香,或许是因为母亲喜欢兰花的缘故,亦或许是因为那首胡适作词、刘文正演唱的《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兰花来自山谷,本因其脱俗的气质、缥缈的幽香和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品格,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但近年来,过度的商业化炒作,爱兰人似乎已渐渐迷失,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天价兰花”相继诞生了。曾经的君子之花,无奈地染上了铜臭味,这不知是爱兰者的悲哀,抑或是兰花的悲哀?

山谷中的兰花从不取媚于人,自不愿离开那养育她的深山故土。一旦离开,难免不被俗世所玷污。小小的兰花,随着时光,穿越千年向我们走来,展现了她顽强的生命力。她的神韵、她的品格一直都没改变,还是那样诗情画意,那样谦谦有礼。

为了能让这些自然中的绿色精灵在山谷中永续繁衍下去,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依旧能在野外目睹君子之花的芳容,采兰人,住手吧!

早春的午后,阳光和煦。书桌上,几枝春兰静静地绽放着。

烹一壶茶,读一本书。再细细品味那兰花的淡定和从容,悠然体会这“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的意境,是何等快意的事。

“一缕兰香谷中来,不媚不骄惹人爱。

吾本山中一仙子,无人赏识尽自芳。

馨香本非吾之过,怎奈入世染尘埃。

劝君采撷勿穷尽,留得一枝永世栽。”

千百年后,但愿当我们的儿孙再入山谷时,还能闻到那一缕“似有似无、让人牵挂”的神秘幽香!

猜你喜欢

和煦幽香张旭
汪品三
张云龙作品
THE TIME DECAY RATES OF THE CLASSICAL SOLUTION TO THE POISSON-NERNST-PLANCK-FOURIER EQUATIONS IN R3*
浅谈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际应用
打针
故乡
你不出现
兰花
把你宠坏(四)
把你宠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