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转改”如何常态化
——以湖北日报《记者驻(医)院观察》系列报道为例

2016-06-28熊邦红

新闻前哨 2016年3期
关键词:江波爹爹湖北日报

◎龙 华 陈 屿 熊邦红



“走转改”如何常态化
——以湖北日报《记者驻(医)院观察》系列报道为例

◎龙华陈屿熊邦红

近年来,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湖北日报不仅作出了记者蹲点制度,年初在报上公布上至总编辑、下到编辑记者联系点的县市乡镇、单位,而且常年开设“记者走基层”等多种形式的栏目,让记者身入、心入“抓活鱼”,让社会、读者与编辑部共同督促检查“走转改”实际效果。

激发新状态,才能实现新作为。“走转改”如何深下去?如何形成“走成常态、转变状态、改进语态”的新局面?这里以湖北日报去年6月起开始推出《医院里的那些事·记者驻(医)院观察》系列报道为例,探究一下记者“走转改”如何在“深化”上下功夫。

常态化从走基层到深入基层

采访活动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有的记者下去了,可在采访单位的办公室听下汇报、看下材料,就打道回府写稿,“葫芦瓢掉在水井里,下去了还在漂”。写出的稿缺乏新鲜感、没有泥土香、读着无味道。这就是“走转改”上还不同程度存在的浮漂、浮躁、浮浅现象。

人的生老病痛,健康长寿是民生大事。医疗领域的报道关切民生,为读者瞩目。湖北有公立医院449家、民营医院322家,其中武汉市176家医院,湖北正在努力打造全国中部医疗高地。医疗战线是各家新闻媒体追逐挖掘的新闻富矿区。作为分跑医疗战线的记者,虽然常在医院跑,如何深入进去,更真切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医护人员的呼声,医改的潮声?

2015年6月3日湖北日报社会新闻中心推出《医院里的那些事·记者驻(医)院观察》栏目,开栏语说:“医改脚步正在稳健前行,方向和终极目标是切实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两大顽疾。改革探索的道路上,有喜有忧,有交锋有融合,医改不断催生医疗行业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诊疗与健康越来越关切,因此,医院里的那些事儿,不仅牵动万千百姓,更是政府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分跑医疗战线的记者,常在医院跑,为了更真切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医护人员的呼声、医改的潮声,从今天起,我们推出“医院里的那些事儿·记者驻院观察”专栏,捕捉医药行业新动向,服务百姓就医新需求,观察改革发展新路径,为您揭示各种医改、医患、医疗等现象背后的新闻。要求记者深入医院各个层级,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报道医药行业新动向,服务百姓就医新需求,观察改革发展新路径,揭示各种医改、医患、医疗等现象背后的新闻。”

栏目以《药价全面放开药房波澜不惊》为题,推出首篇报道,到2016年2月,已发稿26篇。这些稿件写的多是众所不知、少知的医院那些事,有的属是独家报道。有读者尤其是病友反映,非常乐见读这些与百姓健康息息相关的新闻和新闻背后的故事。

记者李玉麟通过在急诊室陪孩子打针,发现一个现象:《孩子就诊,全家一齐上阵;老人看病,鲜有子女陪伴——一老一小,看病陪诊反差大》稿。面对读者、同行对此稿叫好声,她说:我们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变就是新闻源。只有走进深层,才能观察到事情的真实;只有触动百姓心里,才能抓住读者心灵。事实证明,越接近、越真实,越贴近、越出彩;“脚底板下出文章”的箴言再得应验。

“没有下到一定的深度,就看不见水深处的美丽”。走基层也应当走到“最后一公里”,让“基层”画卷更立体、完整;要下大力解决“沙滩流水不到头”的问题。

常态化 从带着感情转到转出感情来

有言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谈转变作风时,报社领导经常说:好的新闻作品,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往往饱含着真情实感的文字,打动与感染受众,让读者在阅读中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找到行动与情感的共鸣点。总编辑要求记者带着感情转,即对采访对象尊重、理解、包容,以情相待。在讨论、实践过程中,参与这个栏目采访的7位记者深有体会:采访作风转变,不仅要带着感情转,还得看是否转出感情来,要做到记者与采访对象情感相通,作品与读者情感相染。

如《看一段医学铭言如何被践行——走近武汉市第三医院中医科》一文中的描述,时时系患者,处处动真情,字字疗病人,句句暖人心:

时下,当一些患者还在抱怨去医院“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时,武汉市三医院中医科副主任江波却打开“话匣子”,坚持每天和患者聊3个小时。

“您今天心情好些没?”“昨晚睡得怎么样?”“吃个水果吧,我帮您削皮!”这是江波每天必做的“功课”。她粗略一算,10余年来,总时长1万余小时,若折算成天数,有400多个整天。

江波将这种医患互动称之为“话疗”。“中医科主要是老年患者,他们记忆力不好,耳朵不利索,需要医生反复叮咛。交流多了,许多患者和家属会把医生当成值得托付的人。”江波说。

最惊险的一次“话疗”是在手术台上。那是2015年11月,92岁“老病号”肖爹爹再次入院。他患有前列腺癌,住院时突发消化道出血,病情凶险。

江波请来消化内科、外科医生会诊,大家认为肖爹爹年事已高,加之出血量太大,不适宜肠镜下止血。

一夜未眠。静脉给药、输血止血,病情未得到控制,肖爹爹失血4500毫升,陷入休克,80多岁的老伴六神无主。

“江医生,您给我们做决定吧!”次日清晨,老伴拉着江波的手,一份特殊的信任让江波感到肩头沉甸甸。

“您应该放手搏一搏!”江波提出介入栓塞止血方案,并带着两名医生、两名护士,一路护送肖爹爹到放射科介入室。

手术台上,介入医生仔细搜寻出血点。监控室里,江波等目不转睛盯着显示器上的影像。

术中,肖爹爹一度烦躁、挣扎,手术不得不中止。江波和管床医生谢萍进入手术间,好言安抚。

“手术好比打仗,前面的鬼子都消灭了,就差最后几个,离胜利仅一步之遥!”“一鼓作气,坚持一下,不然前功尽弃!”……老人终于平静下来。

出血点找到了!血止住了!肖爹爹得救了!此时,守护手术两个半小时的江波、谢萍,激动不已。

“事实上,‘话疗’作为治疗的一部分,一直是三医院中医科的一项传统。”科主任孙勤国说,那些嘘寒问暖的话,有时足以融化医患坚冰。

采访时,护士长阳国英过来了,看到84岁的刘婆婆连忙说:“一日不见。”刘婆婆毫不含糊:“如隔三秋!”记者正纳闷,阳国英笑着解释:“我与刘婆婆‘对暗号’呢!”

原来,刘婆婆是个可爱的病人,只是稍稍有点脾气,一不开心就大声吵闹,甚至不配合治疗。医生、护士总是耐心倾听、劝慰:“病治不好,怎么出去玩呢?”老人一开心,就能愉快地接受治疗。

“你们看的是病,治的是人;开的是药,疗的是心。”肖爹爹发自肺腑地夸赞医生。

“他们看的是病,治的是人;开的是药,疗的是心。”对站在床头的“义工”模样的记者,肖爹爹又发自肺腑地夸赞。

常态化 改文风重在传播“心灵深处的声音”

党报讲改进文风,就是要学会用广大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更有感染力的表述,去做“看不见的宣传”,传播“心灵深处的声音”。可见,改进文风,不只是改进语言,而重要是改到传播“心灵深处的声音”上:能拨云见日,看到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有灵敏的思想触角,能先知先觉、深知深觉,突破常人的思维惯性和思想框框;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行动的意义。

作为“记者驻医院观察”,“观”是“察”的基础,没有“观”中有“察”,那成了评论。“察”是独特新鲜的观点又是独特新鲜融合内容。“察”是观的结果,没有“察”只有“观”就没价值。

在选题上,他们强调关注性、思辨性、新颖性、动态性、贴近性、结果性。在采写中,他们顺应并满足读者的关注兴趣,以动态新闻与观察思考融一体,产生新鲜可读又引人见微知著的叠加效应。

例如:写在改革阵痛中前行的《蒲纺医院的抉择撞了“中南”的腰——“中南医联体理念”的奋进与磕碰》:

“环顾当下荆楚医界,大小医院林立。随着医改逐步向“深水区”推进,各地医联体的建设,可谓合纵连横,诸侯角逐。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目前已组建各类医疗联合体百余个,初步形成医院托管、医疗集团、直管社区、医疗协作体、民营托管、远程医疗、优质医疗资源转移等7种模式。

“大医院越来越大,病人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却门可罗雀,某些医院通过医联体‘跑马圈地’,醉翁之意在于抢占医疗市场,而不是扶持基层医院持续发展。中南的医联体理念不希望走这条路。”邹世清坦言。

上述话语原汁原味,比喻生动贴切,形象展示了改革的艰难。

还有与时俱进,优势互补的《中药房迈向智能时代》、《让疗效最大化西医院里的“国医药地带”》、医患关系的《医院“微文化”融合医患心》、针对现状,为民而呼的《两位医院院长的“儿医之忧”》、《器官移植者渴盼医保》、抓问题提建议,带舆论监督引导的《医院越来越大看病越来越烦》、《带宝宝到医院打免费疫苗,护士强人所难执意推销收费为哪般》等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往往能看到不同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情怀,获得不同的感悟。

这样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引导热点、回应难点,引导受众看本质、看主流、看趋势、看变化,坚定了各界对发展前景特别是医改的信心;体现出党报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价值。

(龙华、陈屿: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熊邦红:武昌首义学院)

猜你喜欢

江波爹爹湖北日报
本期作者介绍
老爹日记
湖北日报特刊浓墨重彩报道军运会
Peaked Periodic Wave Solutions to the Broer–Kaup Equation∗
江波绘画作品
一纸财产协议化解“黄昏恋纠纷”
Water Supply Networks as Cyber-physical Systems and Controllability Analysis
My Story以笔相伴静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