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记》中的韩王信
——兼以两韩信为例论汉初异姓诸侯王的命运

2016-06-28孟翔为

人间 2016年17期
关键词:史记性格

孟翔为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史记》中的韩王信
——兼以两韩信为例论汉初异姓诸侯王的命运

孟翔为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摘要:《史记》里的韩王信在秦汉对决、楚汉争霸之际,他作为其中的主力军跟随刘邦出生入死,为刘邦开拓江山立下了不容置否的功劳,材武有力的他却存在着性格上的悲哀。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来探析韩王信的生平,突出他悲哀的一生,以两韩信的结局为例,从而揭示在汉一统的趋势下,异姓诸侯王的命运是无奈衰败的。

关键词:韩王信;淮阴侯;异姓诸侯王;性格;时代环境

在风起云涌秦末汉初的历史上,有两位特殊的辅助刘邦的功臣,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名字:韩信。文人骚客更多地是关注淮阴侯韩信,而较少关注韩王信,这不仅是因为韩王信的史料事迹少,而且论他的建树也小于淮阴侯。然而,这并不能代表韩王信是无足轻重的人物,他为刘邦的主力进攻部队增加了不可小觑的力量,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曾被人关注的韩王信的性格和事迹有待研究,研究韩王信,既可以为研究汉初的历史作补充,又能够了解个体与时代环境的关系。

一、大梦谁先觉——韩王信的一生

(一)山河尽国殇——韩王信的身份。

《史记》中的《韩信卢绾列传》中有“韩王信者,故韩襄王孽孙也,长八尺五寸”,韩王信是韩襄王的庶孙,秦在秦始皇十七年灭了韩国,韩国在秦的战略中是六国中最先被攻灭的国家,《韩世家》记载“韩王安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川郡。韩遂亡。”从中可以看出,韩信是个身材高大魁梧的贵胄。然而韩国灭亡,满目尽沧桑,韩信的内心是十分悲痛的。

当初项梁立楚后怀王,立韩诸公子横阳君成为韩王,项梁死后,韩成投奔怀王。刘邦和张良攻打阳城,张良以韩司徒的身份降下韩国地区,得到了韩信,任用他为将军,率领军队跟从刘邦入武关。在《史记》中并未提到韩信之前在韩国故地的时候有何官职,也没有提及韩信在遇到刘邦之前有何建树,所以他可能只是一个普通贵族,在秦统一韩国的时候,他也许是地位卑微的平民。那么刘邦尚且不了解韩信,为何轻易地封韩信为将军呢?首先,人高马大的韩信给人看上去是孔武有力的;其次,是得益于张良的力荐和帮助。张良的家族五世相韩,他对韩国有着浓厚的感情和笃深的忠诚,当秦灭韩后,他一直希望为韩报仇,恢复韩国,所以张良寄厚望于韩信。

(二)长风破浪时——韩王信的功绩。

刘邦立为汉王后,韩信跟随他到汉中。韩信提出了决策东向的想法,这是很敏锐的,他不但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刘邦的封地意味着什么,分析出汉方有力的方面是人心所向,而且还确定刘邦具有一争天下的本事。刘邦也早有向东的想法,据《汉书》记载,当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后,刘邦大怒,打算谋攻项羽,后来刘邦也跟萧何表明“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可见刘邦的心思。刘邦平定三秦,拜韩信为韩太尉,许诺韩信为韩王,命他攻韩国故地,想必刘邦此时应该觉得韩信非等闲之辈。汉二年的时候,韩信略定韩国十多个城池,又在阳城打败郑昌,刘邦于是立其为韩王,成为刘邦的主力部队。《汉书·高帝纪》记载封韩信为韩王是在二年十一月,太尉韩信击韩是汉二年,《史记·封禅书》载“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在记载这段楚汉争霸的历史时也都是以十月为岁首。这种历法一直沿用到西汉中期武帝太初元年。从韩信击韩来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韩信就收复韩国事多个城池,表明他攻城略地很有能力。

楚汉战争汉方有四条战线:刘邦主力战线、淮阴侯韩信北伐战线、英布南方战线、彭越敌后战线。而韩王信是跟随刘邦的主力部队,在向东进的战线上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在这之后刘邦降魏豹、虏殷王的过程中,一直随行的韩王信也必然是出生入死,勇于战斗。汉二年四月,刘邦率众讨逆项羽,攻取彭城,《史记·高祖本纪》载“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五诸侯尚无定论,可以肯定的是会有魏王豹和韩王信,《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载“常将韩兵从”,所以攻入彭城,韩王信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在荥阳战役中被项羽俘虏的韩信,后来逃归刘邦,参与到战斗,“竟从击破项籍”,最终跟从汉王刘邦击败项羽,平定了天下。

(三)材武多挣揣——韩王信的悲哀。

汉三年,荥阳战役时,刘邦撤出荥阳,韩王信与周苛等守卫荥阳,等到楚军攻破荥阳,《史记·张丞相列传》中记载周苛誓死不降,最终被烹杀。韩王信投降了楚军,不久逃出,投归刘邦,复立为韩王。这场战役,韩王信与周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懦弱投降,另一个英勇就义。可以说韩王信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待“卷土重来”的机会,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韩信的立场并不是很坚定,他也贪生怕死。

汉六年的时候,韩王信领衔奏请大封同姓王,然而几天之后的又一次同姓王分封中,刘邦把韩信迁移到边荒,以防备抵抗匈奴。韩国故地位于中原腹地,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优越的气候和丰富的物产,而新迁之地却地处边荒,人烟萧疏,荒凉贫瘠,还经常有匈奴侵犯。刘邦此举不仅可以削弱韩王信的力量,还可以借用韩王信来守卫边疆的安全,可谓高明又奸诈。

这年,匈奴包围了韩信,韩信多次派使者求和,汉派人救援,但怀疑韩信多次私派使者,有背汉之心,责备韩信。韩信害怕被杀,遂和匈奴约定好共同攻打汉朝,把国都马邑拿出投降匈奴,并率军攻打太原。只是刘邦的一次责备,韩信就感到了杀机而勾结匈奴,显然韩信是受之前臧荼事件的影响,成了惊弓之鸟,而在慌乱中为了自保做了无法挽回的决定。这也是他性格中的弱点,既不够果敢又不够忠诚。

汉七年,刘邦率军击败韩信,韩信逃跑投奔匈奴,后来他联合匈奴攻击汉军。汉十一年,侵入参合对抗汉朝。柴将军迎击韩信,写信让他投降,而韩王信回信细数他自己的三条罪状:荥阳失守,降于项羽;马邑战败,献城投降;勾结匈奴,与汉为敌,他认为自己已不能回头。韩信一而再,再而三地联合匈奴,也许是他认清了当下的形势,异姓诸侯王的命运终究会是个悲剧,在前有臧荼的被杀、淮阴侯韩信被贬软禁,韩王信知道他自己并无退路。

韩信的悲哀不仅是他自身性格弱点造成的,而且有相当大的部分是跟当时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的。人固然会有弱点,韩信的弱点是太吝惜生命,不能舍生忘死,所以荥阳不能誓死坚守,被匈奴包围后而不能宁为玉碎。因此韩信做事也会有所牵绊,迟疑犹豫,不够果敢。韩信另一个弱点就是不识时务,当刘邦大封同姓诸侯王而迁韩信的时候,他就应该激流勇退,远离朝廷,这样也不会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汉代统一天下的大势,是势不可挡的,所以不会允许有力量强大的异姓诸侯王存在,这也是韩信必然会衰颓的重要因素。

二、岁月都付清樽中——韩王信与淮阴侯韩信的结局

(一)同名何事不同归——死亡之外的迥异。

根据《汉书》记载,“淮阴侯韩信谋反长安,夷三族。将军柴武斩韩王信於参合。”《史记》中韩王信与淮阴侯韩信被杀时间相差无几,他们虽然都是被杀的命运,但这之外,还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值得细思。

淮阴侯韩信是被人诬告造反所以被贬,后与陈豨密谋造反,终被吕后和萧何设计骗杀。而韩王信在对战匈奴时,刘邦派使者责备韩王信,他怕被杀而反汉。淮阴侯起初是被诬陷的,而韩王信是自己的决定,二人最终形成造反的局面,与他们两人的弱点也不无关系,淮阴侯韩信是贪恋权位,不甘人后;韩王信则是由于其贪图生存,降志辱身。

淮阴侯韩信被吕后和萧何骗杀后,被夷三族,这相当的残忍;相比下,韩王信被柴将军杀后,并未殃及他的子孙后代,他的后代没有被韩王信事件影响,而是寻常发展,也出现了显赫的人物。之所以会出现这两个结果,一是由于淮阴侯韩信是被吕后设计杀害的,吕后心狠手辣,才能对功勋卓著的淮阴侯做出夷三族的狠毒事,这也是刘邦未属意的;而刘邦对韩王信较宽厚,一方面是张良的扶持,另一方面韩王信是韩国后裔,刘邦也没办法株连旁人,况且刘邦也要忌惮舆论的压力。二是由于淮阴侯才能超群,威望甚高,心腹较多,不斩草除根恐有后患,韩王信与淮阴侯相比,实力较弱,因此不足为忌。

太史公司马迁对两人的评价也不同。司马迁认为淮阴侯韩信的悲剧是自身性格弱点即伐己功、矜其能造成的,韩王信却是被朝廷怀疑、依靠匈奴、事穷志困等内部与外部,自身与时代环境的因素造成的。

(二)落得鸟尽折良弓——开国功臣的定数。

韩王信与淮阴侯的命运交织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所以结局也体现出了开国功臣的定数。首先两人都被刘邦下令迁徙过,都从实力雄厚的战略要低迁徙到差一些的地方。汉五年正月,迁徙齐王信为楚王;六年,将韩王信从韩地迁往荒凉的代地。之后在汉九年十一月时,刘邦将齐、楚大族迁徙关中,由富庶便利的管钥之地西迁到偏远之地,其心昭然若揭。其次,韩王信与淮阴侯最后都走上了谋反的道路,无论是自愿为之还是被逼无奈。第三,两个人都与陈豨有着联系,最后造反时与陈豨联系颇为密切。作为开国功臣且又是异姓诸侯王的他们,结局已有定数,汉加强刘氏权力是无法阻碍的趋势,所以韩王信与淮阴侯最终要面对“飞鸟尽,良弓藏”的局面。

大多开国功臣们的结局都不乐观,很具有悲剧性,特别是异姓诸侯王。当初,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听从郦食其的建议,打算复立六国之后,然而却被张良否决了,认为不利于对抗项羽,也不利于最后的统一大业,刘邦亦以为然,最终作罢。也有田肯认为“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刘邦或将富庶之地的诸侯迁徙别处,或诛杀造反的异姓诸侯,很多言其造反的诸侯,造反迹象并不明了,证据未确凿,就当机立决,造成很多冤假错案、栽赃陷害。刘邦霸业稳定后,便开始铲除异姓诸侯王,并分封同姓诸侯王。在田肯谏言之后的十多天的时间里,刘邦封刘贾为荆王,刘邦其弟刘交为楚王,其子刘肥为齐王。从下面可以看出开国诸侯的结局,最后大多诸侯王都封给了刘氏家族的人。

↗齐王(四年二月立)→子刘肥

韩信

↘楚王(五年立,六年十二月贬为淮阴侯,十一年夷三族)→高祖弟刘交

韩王信→韩王(二年十一月立,六年正月徙,十一年柴武斩于参合)

英布→淮南王(四年七月立,十一年七月反,鄱阳人杀之)→子刘长

彭越→梁王(五年正月立,废,迁蜀,复欲反,夷三族)→子刘恢

臧荼→燕王(五年七月反)→卢绾(反,死胡中)→子刘建

张耳→赵王(四年立,后薨传子)→张敖(九年正月,贬为宣平侯)→子如意

吴芮→长沙王(五年立,七年薨,传号五世,以无嗣绝)

到后来,这些有开国之功的异姓诸侯王不是自然死亡就是造反被杀,命运算是比较好的长沙王吴芮,得以寿终,王位还传袭到后代,这跟地域有关,长沙处于南部,对汉的威胁较小,所以分封异姓诸侯王当长沙王并无不可,更重要的是吴芮听从张良的计策,行事低调,并将自己的领地分给刘邦子女,将自己的精兵分到刘邦堂兄刘贾帐下。

有好结局的开国功臣为数不多,除了异姓诸侯王吴芮,还有张良和萧何,张良隐退而自保,而萧何行事低调,讨好刘氏。刘邦势要完成统一大业,避免诸侯割据卷土重来,而抑制异姓诸侯王,分封刘氏家族的人。在汉十一年,刘邦成功的铲除了四个异姓诸侯王。那些开国功臣们、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的异姓诸侯王用生命验证了“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个道理。汉初的风云变幻,最后也只是统一趋势下的细枝末节。

汉代有两个韩信,通过研究韩王信可以还原那段历史,它可以作为研究汉代历史的一个补充。通过研究韩王信与淮阴侯韩信的结局,能窥见汉初异姓诸侯王的命运。由个性出发到共性,再从共性中总结出一般规律。韩王信的一生与淮阴侯一样是充满悲剧性的,这不仅是他们性格造成的,也与时代环境有着莫大的联系,但是统一是不可阻碍的大势,韩王信与淮阴侯已是注定了的结局,异姓诸侯王在汉初的政治舞台上,是无法长存的。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3]司马光.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

[4]唐巍.两个韩信 一个结局[J].青年文学家,2009年02期

[5]柴振威.《史记》楚汉之际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杜呈辉.代王韩信考[J].沧桑,1995年05期

[7]董平均. 西汉分封制度研究——西汉诸侯王的隆替兴衰考略[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潘民中. 张良”为韩报仇”及其与秦汉之际韩国的关系[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53-02

作者简介:孟翔为(1991—),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广西民族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唐宋文学,词学。

猜你喜欢

史记性格
不一样的性格
如何“改造”性格相冲的伴侣?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性格描绘词
12星座“吃”出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