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危机
——农村空心化

2016-06-28马黎勇

人间 2016年17期
关键词:工业化公共服务

马黎勇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危机
——农村空心化

马黎勇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农村空心化在不断加重。本研究对我国空心化的生成过程从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研究了我国农村空心化的危机表现及其后果,最后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入手,提出治理农村空心化危机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工业化;公共服务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和迁移,整个农村的留守人员年龄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经济产业格局等方面严重失衡,由此产生了住宅空巢、土地空置、产业和社会文化空洞等现象, 形成了农村的空心化局面,致使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

一、我国农村空心化的生成过程

关于农村空心化概念,学界大体上形成三种认识: 一是空间与聚落的空心化;二是人口的空心化,将农村人口空心化看成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三是经济社会与基础设施的空心化,是指支撑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文明转型的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和需求等资源大量流失所导致乡村治理手段的匮乏以及乡村发展的困境。农村空心化不仅是农村居住空间与聚落的变化过程,也不仅是单纯的农村人口外流问题,它反映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衰落与凋敝的总体态势和基本格局。其具体生成过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市场化促进社会流动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传统户籍制度和单位体制出现松,人们根据市场要素的分配规则寻求谋生、创业和发财的机会。农民可以离开土地,凭借体力或者一技之长到城市中谋生,由此催生了“亦工亦农”的农民工群体。

其二,工业化导致农民跨区域流动。我国工业化发展存在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较早接受外资进入,也较早进入工业化阶段,因此,农民工在流向上主要是向东部沿海大规模流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成为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最主要的流入地。

其三,城市化形成农村人口外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1978 年我国城市化率仅为17.92%,到2009年城市化率已达46.59%,城乡二元结构发生很大改观。然而,城乡之间的差距却未有太大变化,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收入水平以及生活居住环境对于农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促使他们背井离乡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二、我国农村空心化的危机表现及其后果

(一)人口空心化: 农业生产“农民荒”。近年来,农民外出打工、经商或谋生,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步伐不断加快,留在农村的人口大幅度减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农村人口空心化和空巢化特征日趋凸显。“三留”群体(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 、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为当前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形象表述。农村人口空心化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农民数量众多的国家所独特的“农民荒”问题“农民荒”问题直接危及到我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农村缺少年轻、有技能、懂文化的农村劳动力,使得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与集约化程度无法提升,也导致大量土地被抛荒。

(二)服务空心化: 留守群体社会救助缺失。随着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养老和儿童照看问题不断凸显出来出来。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6年,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占农村全部老年人家庭的比例从44.9%增加到48.9%。根据全国妇联的统计,2010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达5800多万人。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出现“老无所依”与“幼无所靠”状况,形成了农村“公共服务空心化”。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及安全亟待加强。

(三)心理空虚化: 情感危机与家庭矛盾。农村空心化还表现在社会心理层面。由于户籍、住房、教育以及就业机会等城乡流动的壁垒并未完全消除,当前进城农民工多为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妇女、儿童和老人则留在家乡。成千上万的外出务工农民家庭面临着“妻离子散”的状况,农村家庭与亲情纽带发生断裂。农民长时间在外打工,不仅容易导致农村传统血缘与宗族观念日趋单薄,而且还会改变关于家庭生活和伦理亲情的观念。孤身在外打工的他们,在充满诱惑的商业化浓厚的城市中,与留守家园的配偶在思想上、生活习惯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在农村的留守妇女,在承担劳作和育子之辛的同时,面临着长期远离亲人的心理苦楚。情感危机、家庭矛盾乃至离婚由此引发。

三、治理农村空心化危机的路径

解决农村空心化危机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

首先应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立场出发,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和投入。当前,应加大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地域分布和人口积聚状况,扩充敬老院、卫生所、图书室、村民学校等农村社区服务机构。建立政府“一站式”公共服务网络,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向农民开展以社区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文教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

其次,从当下农村人口结构出发,农村公共服务的着力点是加强面向农村留守人群,特别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定向服务。应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投入体制,不断完善农村老人在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步提高补贴和保障的标准。采取政府出资、社会志愿以及邻里互助等方式,建立面向农村老人和儿童服务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或者服务站点,向农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使留守儿童能够在老师的呵护下在同龄群体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业化的社工队伍开展看护陪伴、课程辅导、行为纠正、心理辅导等活动,也有利于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8.

[2]李周,任常青.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原因与对策(前沿观察)。2013-02-03.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sj/shbt/2013/content_8201958.html.

[3]郭国仕.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3(06)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35-01

作者简介:马黎勇(1992-),男,籍贯为云南省,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为社会学。

猜你喜欢

工业化公共服务
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地权分置、资本下乡与乡村振兴——基于公共服务的视角
前工业化的市场和市场行为:考古学视角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效率分析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