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及问题反思
2016-06-27王军李信厚
王军+李信厚
摘要:为践行党的文化发展策略,促进高校武术文化的深层次发展,建立高校武术文化传承体系。分析当前高校武术文化的建设价值;剖析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高校武术文化的建设发展策略:要把武术教育与文化传承作为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创建理、功、套、用一体化的高校武术文化内容,培养高校武术文化传播者。
关键词:高校武术;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3-0104-04
Abstract:In order to practice the Party's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Wushu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Wushu culture inheritance,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d the value of Wushu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n furth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It is suggested that we take Wushu educa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Wushu culture construction, create Wushu culture curriculum integrated Wushu theories, methods, routines and practice, and train college Wushu culture spreaders.
Key words: Wushu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value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高校文化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反观今天高校的武术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在与高校武术专家、武术教师、教练的访谈交流中,发现当今高校武术文化传承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仅进行技术教学,完全忽视武术技术中所蕴含的文化,忽略武术文化的价值和传承,远离武术教育的本质。十八大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同时强调中国梦的实现既需要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也需要文化的弘扬和繁荣。高校作为武术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空间。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审视武术运动和武术文化,认为高校武术教育应该彰显文化意识,树立文化理念,以文化做中国武术之魂,实现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教育梦想。
1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
1.1 强化民族认同,铸就尚武正能量
“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最早出现在约瑟夫·奈1990年发表的《注定领导:美国力量本质的演变》一书中。自这一概念提出以后,各国文化开始进行全新的整理、挖掘、推广、交流和自我审视。文化“软实力”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武术作为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我国增强软实力的重要手段。”[1]
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内核是“礼”。武术的“礼教”文化大到体现于各家各派的传承仪式,如入门前的拜师仪式、出徒时的隆重礼仪、创门时的庄严礼俗等,小到贯穿于各种套路的演练之中,如演练前的开拳礼、演练中的定势礼、收势的谢场礼等[2]。武术在这些民族特色“礼”的指导下,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武化价值”,即“择师而承”“择徒而授”“仁爱守礼”“扬恶惩善”“忠诚谦让”等戒约规范。这些戒约规范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和文化的沉积,不断完善壮大并升华。“礼乐教化”“武德规矩”“武艺规范”成就了武术文化独具一格的文化根基——“礼仪”文化。这种“礼”既给人心理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也能培育和振奋民族精神,强化民族认同。
中国武术绵亘数千年而不衰,其传承的不仅是武术技艺,还有武术道德。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这是修德的必然规律。武术讲究“以德明道”“以技显道”“以身行道”,武道的修习需要稳扎稳打,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印证。所谓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在小节小善的基础上,去爱人、爱国、爱民族。 可以说,武术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全息缩影,是民族“礼仪”最突出的展现,是宣扬文化正能量的最佳载体。
1.2 德武相融,弘扬武术文化
“文化自信”,一是源自于文化主体本身的实力,二是源自于文化的独特和强大。武术文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特色文化,千百年来,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环境里,经过千锤百炼繁衍至今而常青不衰,反映出其存在的价值和文化负载能力,这也是武术文化自身实力的验证。武术之所以称为国粹,因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文、史、哲、理、医等学科相互渗透,自然融合了儒家、墨家、道家、兵家、阴阳家等传统哲学价值思维,形成了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形态[3]。习武既能磨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锻炼学生的心性品格,还能让学生品味武学精髓所蕴含的文化哲理,更是提升和完善学生心智的过程。 习武的过程即是武术文化自信内化为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过程。通过习武,获得健美的体质、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具体表现为勇于担当、勇于付出、尊师重道、勤学修德、知廉耻、辨是非等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所具备的良好品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文化自信给每个习武的学生铭记于心的德的理念。
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社会的和谐、校园的和谐需要这些合格人才的建设和管理,高校武术文化的自信为合格人才的培养及和谐校园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4]
1.3 增进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培育民族凝聚力
“文化自觉”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概念。意指人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明白它的来历、它的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势,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5]。武术的文化自觉首先是其被称为“国术”,被称为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上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这给予习武人以莫大的荣耀。其次,20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体委在武术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抢救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挖掘传统武术势在必行。挖掘传统与改革穿行深度交融,合力共振,促进中华武术真正的崛起和腾飞,带给了习武人无尽的民族自豪感。武术的教育功也越来越被人们尤其是武术人所关注,认识到武术的教育价值,是武术“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国家对于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民族精神、文化血脉的传承。高校武术文化作为文化传承的一分子,应充分发挥其民族特色、教育功能,唤起学生的民族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培育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魂的薪火相传。
2 高校武术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武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武术文化自身的理论积淀和武术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也制约着武术的有效传承,尤其是高校武术教育不只是技艺、技能的传习,而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就目前而言,高校的武术教育多追求其健身价值,并在西方体育项目的影响下,同时向娱乐性、竞技性、表演性方向发展,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弱化,成了只追求健身、竞技、娱乐的运动项目,严重偏离了武术文化传承的主旨,出现武术传授与文化传承相分离的教育现状。
2.1 武术技术传授与文化传承相分离
武术不仅有着坚实的传统文化理论基础,而且讲究内外兼修,术道并重。武术技术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但多年以来,在我国各类学校、各级体育课程,各种教学形式中,运动技术一直是教学的核心,高校武术教育也被冠以武术技术教学活动之名。事实上,以套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运动技术仅仅属于武术文化形态最外端的“物器技术层”面,蕴含着更深内涵的武术文化的武术理论、训练传承、礼仪规范、武道观念等中深层文化层面却无形中被长期忽略了[6]。这种以技术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价值取向,把武术教育置于锻炼身体的条条框框教育之内,过多重视武术教育的表层属性,造成高校武术课程深层理论层面的严重缺失,使得武术文化的传承脱离了其轨道。各高校的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教学教材稀缺,专业武术教师匮乏,教学中传技不传“道”等问题,使学生无法理解武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导致武术文化的传承成为“空中楼阁”,武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理念难以契合的发展现状。武术专家和学者也普遍意识到这个问题,如:秦子来指出高校武术课中重“武”轻“文”是通病;邱丕相认为今天学校的武术教学在西方竞技文化冲击下,一味用功利思想较重的竞技体育教学模式来实践武术教学,其结果导致了武术的非传统、非民族性的发展格局,武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和意义正在逐渐消亡丧失[7]。对于现如今被技术教学支撑起来的武术教育而言,需要重新对其进行价值定位,还原其核心的文化属性和教育属性。更新传统认识,在传授技术的同时加大武术理论、武道观念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传输,使武术文化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之中,弥补文化传承在武术教育中的缺失。
2.2 高校武术教育流于形式
武术不仅包括一些传统的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名拳套路,还囊括了武术中珍贵的实用性特征及它独特的多元文化特质。自从1983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武术的挖掘整理后,大量的资料信息展现在世人面前,包括古文献典籍、古实物材料、传统技术技法等。但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鲜有人对这些资源储备进行教材编纂和宣传,这些宝贵的遗产并未给现代武术的发展带来生机,这是我们武术人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我们除了大声疾呼申遗,还应该有更实质性的行动去做,借用国画大师徐悲鸿的观点:“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现代武术也要整合各方资源为我所用,发展壮大自己。中国武术经过了上下五千年传统文明的洗礼,借鉴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吸收了释家的人性修为,融合了道家的守静致柔,学习了墨家的“兼爱非攻”[8],这些核心价值理论在当前的高校武术课程体系中没有体现。一颗大树想要枝繁叶茂,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壤,还需要发达的根系。武术文化好比大树,高校可以承担起培育它的土壤,要浓荫匝地,需要更多的名家名拳、理论书籍进入校园,丰富武术文化的根系。
2.3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远离武术教育的本真
综观当今世界主流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壮大,各主流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品牌意识即文化的核心,武术文化的品牌在哪?武术发展之初仅是生物本能的自我保护,随着思想与技术的不断积累,摆脱了单纯的生物冲动,上升到能制人而又不制于人,最后历经实践验证,与中华文化相互交融而发生质变,从而登堂入室,成为一枝文化奇葩。可见武术文化在其发展壮大的长河中,是一种生命文化,既满足生物本能的基础需求,又迎合人的终极追求。是在“保护生命”存亡之后,方有承接而上之“维护生命”的需求,继而升华到“提升生命”品质的生命真理[9]。武术文化的品牌核心应该是追求身心合一、物我合一、天人合一。反思现代高校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套路已成为最主要的内容,内容的单一已成为存在的普遍问题。
3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路径设计
3.1 设计前提:坚守武术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任何一个项目的发展要想达到既定的目标,一定要有一个坚实的后盾那就是指导思想。武术作为体育的一部分,育人是基础,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体能的增强、技能的传习,还伴随着道德和智力的培养。文化的传承需要以人对文化的理解作为传播的中介,教育则是人理解文化的手段。社会通过教育将人类的文化遗产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文化借助于教育得以延续和传播。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其发展传播的核心应该是文化的传承,脱离文化传承的武术教育传播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0]
高校武术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而且要有文化意识的渗透,没有文化的武术是贫乏的、暴力的和断裂的。因此,应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去看待武术教育,找到传承与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将“体用兼备”“德艺双修”的理念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在教授技术的过程中,要把每个动作的来源、技击含义、蕴含的哲理思想讲解清楚,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白每个动作的理论根源,把技术传授和文化传承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倡导文化教育和技术传授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武术教学之中,从而使学生的身体、精神、灵魂得到全面的提升。只有这样,武术教育才会如马明达教授所说的“魂兮归来”。
3.2 设计内容:囊括理、功、套、用一体化[11]的武术文化内容
对于一个教学项目而言,项目内容的设置是关系到这个项目发展与壮大的关键。项目是通过教学展开的,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也就是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来实现的,因此,内容的设置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需求来进行。当今社会需要体育教学培育的是德、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武术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分子,应该从这个根本任务出发,建立起理、功、套、用一体化的武术文化内容。理、功、套、用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传授的内容既是一个完整的套路,每招每式又具有攻防和哲理的含义,并且能在实战中有效利用。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论-功法-套路-用法完美结合,遵循循序渐进的练习原则,抓住其本质特征,实现其健身、防身、修心的功能。
3.3 设计重点:秉承培养高校武术文化传播者为己任
3.3.1 提高武术文化传播者的综合素质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项目,担当着技能传授、道德培养和文化传播的重任。它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健康的身体,还有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这种“文武共体”的教育模式要求武术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技术技能,更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素养。时代呼唤大师,时代也会造就大师。增强高等体育院系师资建设,积极引进社会和民间具有较高水平的大师讲学,有条件的还可以按人才引进的标准聘请担任主讲教师。在学历泛滥时期,唯有人才保障才能提高武术文化传播水平。
3.3.2 强化文化传播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校作为培养武术文化传播者的文化领地,需要着重培养武术文化传播者的知识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武术文化传播提供良好的交流途径做好准备。“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要随时“添水”“换水”。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使学生理解接受武技教学中的文化行为,从而使武术文化能够在教育中得到有效的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传播者的水平直接影响制约着高校武术文化发展。
4 结语
武术文化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族特色浓郁,理论基础雄厚,内容内涵丰富,应该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充分发挥发挥文化软实力,振奋民族精神,强化民族认同,铸就尚武正能量;发扬文化自信,尚武崇德,相融共生,创建和谐校园;利用文化自觉,发扬民族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培育民族凝聚力。在高度重视文化战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代,要正视高校武术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不和谐和问题并积极应对。树立教育与传承相结合的思想,建立理功套用一体化的武术文化内容,培养武术文化传播者的策略,去实现 “内外兼修”的文化教化,展现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健康观,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使武术文化真正影响到学生的生存、生活和发展。高校武术教育需要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出发,强化文化意识,以文化理念为先导,把文化作为中国武术的灵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12]
参考文献:
[1]刘军,邱丕相.我国武术文化教育现状及其教育功能的传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127.
[2]陈青.论中华武德[J].体育文史,1999(7).
[3]郭玉成.论武术文化的涵义及基本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9(3):1-2,5.
[4]李忠伟.育人为本,构建高校和谐校园 [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6:8.
[5]郭玉成.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25.
[6] 申国卿.“文化强省”视域下的中原高校武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1.
[7]何敏学,宋强,姜勇.文化同质化背景下我国武术文化的教育传承[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2):542.
[8]袁金宝.武术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内涵及提升路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5):51-52.
[9]王保庆.传统文化与执党建设 [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4:28.
[10]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
[11] 武冬.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12]金红梅.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高校武术教育的“文化渗透” [J].搏击·武术科学,201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