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烟水苍茫的彼岸

2016-06-27

美文 2016年12期
关键词:渔父渔翁柳宗元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情怀至上”的当下,此言取代“生活在别处”,成为文艺青年们互证身份的新暗号。听得多了,审美疲劳之外,不禁说出戏谑之语:“如果只有眼前的苟且,到了远方也只会撒野。”

我以为,一个拥有庄严、温柔的眼前生活的人,才可能拥有诗意的远方。比如柳宗元,不随俗,不苟且,才能在诗中抵达那烟水的彼岸——他的《渔翁》一诗,正是他心灵的彼岸。

在现实的此岸,柳宗元少有才名,夙有大志,20岁即中进士的柳宗元,30岁之后生命之流陡然悬落。永贞元年,时为礼部员外郎的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不到一年改革就以失败告终,柳宗元被贬为台州刺史,诏令宣布后,朝中人士还以为处罚太轻,于是在十月中又再度被贬为永州司马。最让他难堪的是,连文坛领袖韩愈都将革新者视为“小人”“私党”,而以惋惜的口吻说:“数君(刘禹锡、柳宗元)匪亲岂其朋?”(《永贞行》)被贬已使前路受阻,人品受攻击更让心灵蒙尘,当此之际,柳宗元大概能领悟到前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无可奈何吧。因此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一直试图以清明山水将被风尘染黑的素衣浣洗干净,自己重得清白。

有人说,山水诗的一个意义就是表达“生命漂泊之感,与向往安顿之感”。柳宗元被贬荒蛮,可以算得上“生命的漂泊”,而他借山水以安顿心灵,洗濯尘俗。在他笔下,阴晴雨雪,风云变幻都是作者心情的外化,都展现他孤高傲岸的品格。他的山水游记是摄山水魂魄、传清洁精神的神品,他的山水诗《渔翁》则是云水沧沧间显“山高水长”之风的逸品。

柳宗元另一首更为著名的《江雪》诗也写渔翁,雪天寒江,大寂大静中,孤舟蓑笠、持竿独钓的渔翁以一己之力抵御世界的寒凉,以孤峭冷峻之姿让自己成为苍茫天地间不可忽视、不容侵犯的存在。而这首《渔翁》,清高犹在,但与外界对抗之力消解了,似乎,柳宗元终于在山水间与命运达成了“和解”。

当然,渔翁还是不肯混同流俗的。日沉星明,鸟归兽栖,渔翁没有“茅舍竹篱依小屿”“欢笑有儿童”(李纲《望江南》)的世俗家庭生活,他依西岩独宿。“西岩”二字总让我想起古之所谓“岩穴之士”,加之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里有说“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样对西山的描述,夜傍西岩的渔翁当是栖身山水逍遥自在的隐者,天为庐,地为席,穴为室,生于石上的明月星光,静默如太古的山林,都让渔翁有一夕不曾有梦相扰的黑甜。

想来,让渔翁醒来的既不是闹钟,也不是梦想,极有可能是鸟雀相呼之声。天光乍明,晨岚未散,一个消瘦的身影已在清江之边汲水。潇湘之水也总会让人联想到屈原,原本有太多愁苦,太多幽恨,柳宗元也曾经叹息过“客在故园思,潇湘生夜愁”(《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怅恨过“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频花不自由”(《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但对机心忘却的渔翁而言,湘水清可饮,有斑斑泪痕与绮艳悲愁传说的楚竹可用作燃料。我想,柳宗元拈来“清湘”“楚竹”绝非无心,这盈满失意者泪水的水与竹为他所爱,只因他也是失路失意之人,“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的他从前人伤感苦痛里也获得过安慰。不过,屈原至死也不肯如渔夫那般“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醨”,最终自沉,“溘死以流亡”。柳宗元固然秉持清高峻洁之心,但他大概也极羡慕渔翁将世间一切波澜视为平常的淡然心态,有这种心态,湘水湘竹也可视为平常事物,饮之解渴,燃之煮水。

作为隐逸者的渔翁,夜寐夙兴间影影绰绰现其行止,很快,他便从人的视野中消失了。阳光驱散晨雾,水天共澄清,而此时,只听见欸乃桨声,漾起一江的幽绿,连同山林清影,都做了回声。仿佛,山青水幽之绿都是由桨声召唤而至,渔翁有仙灵般的神奇魔力。世人皆称赏“欸乃一声山水绿”,我也喜欢,桨声欸乃,琉璃世界之静寂更深,让我想起郁达夫的《钓台的春昼》:“清清的一条浅水,比前又窄了几分,周围的山包显得格外的紧了,仿佛是前无去路的样子。并且山峰峻削,看去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向天上地下四围看看,只寂寂的看不见一个人类。双桨的摇响,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到半只。”同时隐者山水,同为静寂世界,钓台“钩”的一声,让人肃然甚至悚然,而“欸乃”声更自在轻松,太古的静因此声而添了生气,连同山水也绿得坦然,绿得有欣欣生意。钓台的山水属于高山仰止的先贤,而清湘流水任由渔翁倏来倏往,这山间水际即是他的家园。

渔翁去往何处?除了山间麋鹿、水中游鱼,大概并无人知晓。风烟俱净,天光明澈,水流无休无止自天际而来,又流向天际。水势虽不汹涌,当也有暗流旋涡,渔翁却“乐在风波”。朱良志在《南画十六观》中说:“渔父艺术与山居之类艺术不同的是,他不是为精神造一个隐遁之所,而是迎着风浪,于凶险中寻觅解脱,在江湖中追求平宁。”如果说柳宗元《江雪》诗里还有人与环境对峙的张力,而这首《渔翁》诗却超越了险恶之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心灵也因此获得安宁自在。

消解了冲突,就消除了痛苦,也就消除了机心。陶渊明归隐田园后见“云无心而出岫”,“机心久已忘”(柳宗元《秋晓行南径荒村》),云亦无心,云在天上瞬息变化,云影投影在岩壁之上,千形万象,似相征逐,却不留形迹。这岩上云影大概正是渔翁,也是柳宗元的心灵投影——心灵不是心如死灰,太上忘情的死寂,它依然不凝不滞,从性任心,跃动着生命的灵气。

《江雪》中最后一句是木刻般的特写,“独钓”的形象冷硬孤峭,突兀 “显”于目前。而《渔翁》一诗,渔翁是“隐”去了,消失了,留下长歌的袅袅余音,在山水间成为永恒。

渔父、渔翁形象并非柳宗元“戛戛独造”。《庄子·渔父》中有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渔父训诫子路、子贡,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造人伦”皆为“苦心劳形以危其真”,最终“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渔父作为“全真全性”的隐者,成为与“弘天下大道”的儒家对立的存在,渔父与屈子的对话亦是“出”与“入”的紧张交锋。此后,文人的“渔隐”情结处处留迹于诗文画乐中,“烟波钓徒”的生活让身处缧绁的世人寻找到寄托性灵之所,当然,拔簪脱冠而披褐执竿的隐逸大半只是存于想象之中:“烟波自逐,当登舴艋,舟泛沧波,挈一壶酒,钓一竿风,与群鸥往来。烟云上下,每素月盈手,山光入怀,举杯自怡,鼓枻为韵。”(传为吴缜《渔父图》题跋)天地不老,山水恒在,文人们卸下负累,以笔墨为筏,驶向那烟水苍茫的所在。

柳宗元在《对贺者》中说:“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他甫至永州所作之山水诗与山水游记可视作“笑怒”“长歌”,而在《渔翁》中,他为自己创作了一个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彼岸,虽然没有持蟹螯纵饮的生活之享,但有内心渴盼抖去一身污垢的清明绝俗。

而在现实的“此岸”,柳宗元决不苟求安逸,他忠于事,敬于人,对友信,对民仁,他代理零陵县令两年“早作而夜思,勤而劳心,讼者平,富者均”,他在柳州种柳,种下千年的春风……

猜你喜欢

渔父渔翁柳宗元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江雪
天宫院
神秘的“渔翁”
最会打鱼的渔翁
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
渔翁收藏:李群
江雪
关于渔父的观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