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学批评的学术梳理

2016-06-27欧阳婷

求是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网络文学成果

欧阳婷

网络文学批评的历史积淀主要是以成果为呈现方式的。文学批评成果是对批评行为的理论总结和观念承载,也是批评过程的思想凝聚,同时还是检验文学批评成效与价值的基本标度。自打20世纪90年代初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以来,网络上的创作与评论就如影随形,成为影响网络写作、网民阅读、作品判断、读写互动的有生力量,而传统的学人和报刊出版等媒体批评也面对网络积极发声,产生了一大批理论批评成果。

一、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成果丰沛

瞩目学林,网络文学批评成果虽不如传统批评那样丰富,却也算得上是丰沛而不可小觑。这里试根据“中国知网”(CNKI)查询、《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统计和《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等几种途径,分别对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成果进行查证、清理和统计,以廓清我国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成果积累和基本面貌。

其一,中国知网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成果概览。中国知网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知识资源总库,其收藏的学术成果包含了学术期刊文章、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重要报纸和重要会议文章、年鉴、工具书等,是我国涵盖全面、收录完备、缉览较为精准的学术数据库基础工程,其查询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一定权威性。从表1中与我们的论题相关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汉语学术成果中有关“网络文学”或涉及网络文学的论文已超过5.7万篇,以“网络文学批评”和“网络文学评论”为题的成果分别达到4733篇和4089篇,这表明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学术成果积累已经比较丰厚,足以支撑起必要的史学清理和应有的历史评价。

表1 中国知网有关网络文学理论批评论文查询结果 (2016年3月2日查询)

[全文检索\&文章数\&\&全文检索\&文章数\&网络文学

研究\&11389\&网络文学\&573929\&网络文学

批评\&4733\&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435503\&网络文学

评论\&4089\&网络文学

出版\&3254\&网络文学

发展\&12273\&网络文学

产业\&1197\&网络文学

语言\&5834\&网络文学

影响\&2919\&]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其二,《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1的相关清理与数据统计。该数据库的核心内容包括三大部分:

一是《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2,把1991年至2013年汉语网络文学诞生及其发展的历程,逐日、逐月、逐年地进行搜集和清理,对其中的重要事件、主要人物、代表作品、各项活动、各类事件、重要关键词等做了较为完整的记录,保存了迄今为止网络文学最为完备而原真的第一手资料,大量的网络文学批评成果和作品争鸣事件据此得以保存下来。

二是《网络文学词典》3,共收录截至2013年底的网络文学词条1177条,选目按主题性质分为网络术语、网络文学概念、网络文学站点、网络写手与群体、网络写作软件、网络文学作品与文类、网络文学语言、网络文学产业、网络文学研究、网络文学事件、网络年度流行语等11个大类。后面附有“词条音序索引”,以方便读者查询。该词典收录网络文学研究机构词条13条、网络文学理论批评者14人、网络文学理论批评著作74部、网络文学研究博士论文存目11篇、网络文学研究硕士论文存目150篇、网络文学评论报刊文章存目500篇、网络文学作品选本存目280部。

三是《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集成》4,包括从网络文学诞生以来所有研究、评论网络文学的研究成果中遴选的重要学术期刊论文(存目908篇)、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报纸文章(存目1035篇)、网络文学研究博士硕士论文(题录229篇)、重要学术会议网络文学论文(存目143篇)、网络文学研究学术著作(存目83部)和网络文学出版作品(存目1081部),以及名作家博客文章(遴选67人,存目3006篇)等,它们的原文全文均存放于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软件,可通过网络进入“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网”查询使用,是网络文学研究集大成之资料。

其三,《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5相关调研统计。这部面对网络文学一线的普查活动由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历时一年完成,是继几年前“网络文学十年盘点”1之后,又一次对我国网络文学发展现状的全面清理,也是欧阳友权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网络媒体超乎想象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海量信息永不停息的显隐流转,让网络文学的状态描述和发展脉络疏瀹具有厘清史实、保存史料的“记史”之义。如果说,2008年由几家媒体联合发起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标志着网络文学正式走进文学舞台,那么,此后的网络文学在这个舞台上“秀”了些什么,姿彩如何,仍需要有持续的关注、清理和甄别,这部《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全面清理了2009年至2013年这5年汉语网络文学的发展状貌,分别选取文学网站、网络写手、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阅读等16个专题,描述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面貌,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我国网络文学阶段性发展历程,以图为诞生时间不长便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保留这一时期较为完整的珍贵史料,为其立此存照,其中不仅设置了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专章,也全方位梳理了网络文学批评的背景与对象,厘清了网络批评的突出问题。例如,该书第六章“网络文学理论批评”部分,专题清理了以网络文学论文、网络文学理论批评著作、网络文学立项课题和网络文学成果奖励等数据和代表性成果目录清单。其内容涉及网络文学的热点现象,网络文学理论、评论及鉴赏,网络文学阅读、写作、教学,网络文学的产业论、价值论,新媒体艺术,数码艺术,赛博空间,网络文化等领域的讨论,包括教材、论稿、论文集、演讲集、理论史、词典等各类。5年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各类省级项目中,均有网络文学方面的课题获得立项。书中还列举了这5年间发生的“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热点事件”20件。该项研究成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我国网络文学的评论与研究呈递增趋势,其探讨的问题涉及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网络文学批评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网络文学批评的特征与价值、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和批评体系、网络文学批评的主体身份,以及对文学网站、网络作家、网络作品、网络文学特定现象的分析评论等,并逐渐向系统性、针对性、多样性转变。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教授和专家学者介入网络文学理论批评学术活动,许多研究生把网络文学作为自己的学位论文选题,从事网络文学研究和评论的队伍在不断壮大。《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等文艺评论类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等重要社科综合类学术刊物对于网络文学研究成果的刊载分量在加大,研究队伍除了资深网络文学研究专家外,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评论家,所关注的问题由基础性问题向深度化、专业化、精细化转变。理论批评的选点已探索到网络类型文学、女性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外国网络文学等领域,研究面发散到与之相关的影视、版权、网站、产业运作、IP经营、教育教学等方面,同时对博客文学、微博文学、微信文学、手机文学等自媒体文学以及数字艺术、数码艺术等也多有涉猎,极大地丰富了网络文学批评内容,越来越具有开拓意义和创新价值。

这些发表在学术期刊、书报出版物、网络等新媒体和相关学术会议上的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成果,以理论批评文章、学术著作(含编著、译著)、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网络时评等方式呈现出来。其中,论文型批评成果居于网络文学批评主流,贡献和影响最大。各类媒体发表的网络文学评论和理论文章数以千计,其中专题探讨网络文学批评的有代表性的论文如《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新视野》(黄鸣奋,《厦门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网络文学批评的价值和局限》(欧阳友权、吴英文,《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1期)、《空间转向: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禹建湘,《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1期)、《网络文学批评的难局与新路》(周静,《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网络文学批评的现状与问题》(周志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新媒体与新批评:网络文学批评的“诗性”理解》(张文东,《当代文坛》2015年第6期)、《“80后”与网络:文学批评的双重阻隔》(江冰,《南方文坛》2010年第4期)、《网络文学批评模式与标准的建构》(苏翔,《山西师大学报》2011年第2期)、《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刘俐俐、李玉平,《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呼吁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陈崎嵘,《人民日报》2013年7月19日24版)等等。还有如马季、欧阳文风、禹建湘、曾繁亭、许苗苗、姜飞、杨新敏、聂庆璞、傅其林、李存等人对具体网络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评论1也特别值得予以关注。

在批评著作成果方面,已经出版的近百部研究网络文学艺术的理论批评著作中,较早出版网络文学批评专著的是中南大学谭德晶教授的《网络文学批评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其他涉及网络文学批评的代表性著作如黄鸣奋的《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王强的《网络艺术的可能——现代科技革命与艺术的变革》(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马季的《网络文学透视与备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蒋述卓、李凤亮的《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单小曦的《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陈定家的《比特之境:网络时代的文学生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周志雄的《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评判》(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以及欧阳友权在该领域的几部相关著述2,还有“网络文学新视野丛书”对不同网络文学文体的专评式研究,包括杨雨的《网络诗歌论》、苏晓芳的《网络小说论》、李星辉的《网络文学语言论》、蓝爱国的《网络恶搞文化》和柏定国的《网络传播与文学》等3,以及2014年出版的“网络文学100丛书”4。这些著作涉及网络文学批评的学理分析和各类网络文学现象、文学问题的评价,大多是传统学院派所为,其对文学新领域的敏锐介入具有开启一个新领域的筚路蓝缕之功,但也有一些成果是套用传统的理论“槽模”评述新兴的网络文学,难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其针对性不足(有时是不屑)显露的凌空蹈虚或捉襟见肘,有时难免会给人以“隔”的感觉。而弥补这一缺憾的是活跃在网络社区、论坛、各种链接和自媒体中的那些即兴时评的发言。这是我们所说的狭义的网络文学批评,即“在网络上”的文学批评,它们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时把网络文学现象推到传媒前沿,对提升网络文学的社会关注度和文化影响力,具有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网络文学批评的学术生态

从这些已经清理的学术资源可以看出,我国网络文学批评尽管总体上仍处于顺势而为的初创期和“小荷初露”的成长期,但对网络文学批评建设而言,依然是批评资料丰富、成果丰赡,批评队伍阵容整齐、阵地广阔,批评活动频仍、影响广泛,批评成果的内容和形式都别具姿彩,显示出学术的活力和批评的锋芒。概括来说,透过这些成果,我们可以辨析出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学批评的结构性生态。

首先,网络批评主体阵营的三股合力,共同铸就了网络文学批评的开放式格局。与传统文学批评以职业批评家和学院派批评为中心的核心阵营不同,网络文学批评的主体身份由三股力量构成:一是在线批评的文学网民,二是面向市场的媒体批评者,三是职业批评家和学院派。其中,文学网民的在线批评是网络文学批评最具活力的因素,受众广泛的文学网民是网络作品的第一读者,他们在网络论坛、社区、作品留言板以在线批评的形式畅所欲言、自由发声,由此形成“众声喧哗”的广场式批评。网民可以使用简洁明了的“赞”、“顶”做出自己的评判,还有的采用表情或图片等形式更直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创作者也可以对此进行回复。许多网站设置有作品快速评判系统,比如“推荐”、“收藏”、“评分”、“打赏”等,读者只需点击设置便能做出相关评价。还有各种类型的网上排行榜如书友推荐榜、VIP精品评价榜、会员点赞榜、书评活跃度榜、评价票排行榜等,也可看作是在线评价作品的一种方式,当然也有出于商业目的的网络水军“灌水帖”。网络是一个开放式媒体,人人都能参与评论,使得在线评说可以自由“吐槽”,不顾及情面,实话实说,不拘形式,但有时难免信口开河,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第二类批评主体是面向市场的媒体批评者,他们主要由记者、编辑、作家和关注网络媒体的文化名人构成。这类批评者善于从媒体传播的角度在网络文学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文学现象,找到一个切入点进行文化性点评,甚或抓住某一网络卖点进行热炒,形成社会化的文化关注。曾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木子美现象”、“赵丽华诗歌事件”、“韩白论战”、“余秀华诗歌热”等,让我们见识了传媒批评者不容小觑的“发酵式”作用。还有,职业批评家和学院派是三股批评力量中最具学术穿透力的批评者,他们善于对网络文学进行学理观照,以更为缜密的思辨进行理论分析,其批评成果常见于学术期刊、理论著作与专题学术会议的研讨活动中。但由于现有学术体制的束缚和思维惯性的限制,学院派批评家面对网络文学发声时,习惯于套用传统的理论批评模式来解读网络文学,往往是理论多于评论,与网络创作实践有时会“保持一段距离”。

其次,网络理论批评成果呈快速增长和多维传播趋势。从对前述成果的学术清理中可以看出,我国网络文学的理论批评成果增长很快,递增明显。以学术期刊发表的网络文学理论批评论文为例,据《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集成》“网络文学研究学术期刊论文存目”统计,2000年我国学术期刊发表的网络文学研究论文为9篇,2001年增至32篇,2002年48篇,2003年31篇,2004年42篇,2005年25篇,2006年41篇,2007年42篇,2008年79篇,2009年109篇,2010年54篇,2011年160篇,2012年144篇,2013年75篇。可以看出,十几年来,每年发表的成果数量有多有少,但总体上看,不断增长的趋势仍然明显。根据“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等成果的披露情况看,网络文学理论评论的学术著作出版数量、报纸评论文章发表数量、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网络文学研究选题数等,也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这表明,网络文学研究正发展成为一门“显学”,网络文学批评与网络文学生产一样风生水起,方兴未艾,并不断深入而推进到观念转型和理论构建的快速成长期。另外,相对于传统文学批评的单一性纸媒传播,网络文学批评成果的传播形式更为丰富,传播渠道也更为多样。我们看到,网络批评的载体除纸媒的期刊、报纸、书籍,以及广播、电视等传媒外,还有更为快捷、更具活力的网络传播,特别是微博、博客、微信等自媒体传播。并且,新媒体传播可以让传统媒体的单线传播变成多向传播,从“一对一”传播变成“一对多”传播或“多对多”传播,从传统的“推传播”变成现在的“拉传播”和“推拉并举”式传播。特别是批评者与批评对象、批评者与批评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及时反馈,大大加强了网络批评的临场感和针对性,有效磨砺了批评的锋芒,增强了文学批评的活力。

再者,网络评价体系探索和批评标准建设成为网络文学研究的学术热点,也是上述成果中最具学术创新价值的部分。评价网络文学离不开与网络文学相适应的评价标准,需要构建起兼具网络特性和文学品格的评价体系。网络文学发展时间不长,对它的理论批评研究还刚刚起步,但依然有许多理论批评研究者对这一文学的评价标准做出了积极探索。如有许多成果探讨了建构网络批评标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例如刘俐俐、李玉平的《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王一川的《网络时代的文学:什么是不能少的?》(《大家》2000年第3期),欧阳友权的《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湘潭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陈定家的《“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邵燕君的《面对网络文学:学院派的态度和方法》(《南方文坛》2011年第6期),禹建湘的《空间转向: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新范式》(《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1期)等,均对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的必要与可能做出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有的成果对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术立场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做出回应:“我们探讨网络文学作品,应当在坚持文学本质的前提下,注重研究网络文学的特点,寻找和发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点,经过较长时间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逐步地形成符合网络文学创作和传播实际的、具有网络文学特点的审美评价体系。”[1]有人提出了“反思精英标准,理解网络文学”的主张,倡导“创建网络批评独立话语,分析网络文学艺术发展的构成和逻辑,逐步建立符合其创作规律的评价标准和体系”[2](P177)。另有人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比较中辨析网络文学评价的特殊性,譬如作者身份的网民化,创作方式的交互化,文本载体的数字化,传播方式的网络化,欣赏方式的机读化,以及文学存在方式、创作模式、价值理念的变异之于批评标准的影响等。[3]据笔者查询,最早正面提出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文章是陈崎嵘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呼吁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一文。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可以有许多标准,但主要的取向是两个方面,即思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取向”。在思想价值取向上,“网络文学同样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思想境界上追求对国家民族的担当,对真善美的赞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对暴力的抵抗,对欺骗的揭露,对遗忘的拒绝,对人生终极意义的不懈追问,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永恒探寻”;在审美趣味取向上,需要“对文学心怀敬畏,对网络志存高远。网络文学应当追求积极、健康、乐观、高雅、清新的审美趣味,反对消极、颓靡、悲观、低俗、污浊的审美趣味。这种追求或反对,体现在题材选择、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语言使用、文本气质诸多方面,需要具体分析”。文章还明确提出:“如何把网民零散的看法,转化为系统的理论,形成科学的网络文学理论体系?如何把对网络文学的印象,变成说理透彻的学理,用以引领网络文学的创作?如何把我们的共识,转化为大众对网络文学的判断,引导网民阅读?这是网络文学研究的重心所在,需要我们以研究求得共识,以共识推动研究。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关注网络文学现状,建构网络文学理论体系,撰写出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心雕龙》和《人间词话》。”[4]

如果说,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树是一个历时积淀和共时推进与拓展相并陈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不会有尽头和终点,那么,已有的理论批评成果就将是一个个批评理论构建和理论批评史的书写形成积累和不断推进的观念节点。理论的建构永远“在路上”,批评理论的建构也不例外。时至今日,尽管人们对网络文学仁智互见,其批评的标准也还没有达成一致,但这些理论探讨对于网络文学研究的积极推进,对于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最终形成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无疑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参 考 文 献

[1] 王国平:《网络文学亟待确立批评“指标体系”》,载《光明日报》2012年7月3日.

[2] 王颖:《茅盾文学奖与网络文学——兼谈网络文学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虚实谈——全国网络文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3]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载《湘潭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4] 陈崎嵘:《呼吁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载《人民日报》2013年7月19日.

[责任编辑 马丽敏]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网络文学成果
文学批评新生代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工大成果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网络文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