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数字处理能力与精确性报道

2016-06-27王亚平

2016年19期
关键词:精确性新闻学新闻报道

王亚平

摘要:数据是精确性报道的根本所在。也正是有了大量的真实数据,精确性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才尤为突出。可以说,离开数据,就无所谓精确性报道。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为记者的数据采集以及数据分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数据作为精确性报道中最重要的因素,却不是唯一因素。毕竟精确性新闻有别于数据新闻,它不能简单的将数据全部呈现给读者,或者说不能仅仅将数据呈现给读者。而这其中,记者对于数字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精确性报道;数字处理

一、精确性报道的定义

精确新闻报道(Precision Journalism),又称精确新闻、精确新闻学,是基于科学的量化研究的新闻报道。精确新闻报道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1967年,底特律市黑人暴动骚乱蔓延,记者菲利普·迈耶在计算机的辅助下,对437位黑人的抽样访问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写出了系列报道《十二街那边的人们》,并于1968年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这就是精确新闻报道的开端。随后这种报道形式逐渐在世界各国的新闻界得到认可并推广。

1973年,菲利普·迈耶在其著作《精确新闻学:一个记者关于社会科学方法的介绍》中,正式把精确新闻学定义为:“将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实践新闻的报道。”除了美国学者迈耶,德国学者麦库姆斯给精确新闻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精确新闻学,就是要求记者用科学的社会观察的方法去采集和报道新闻,这些方法包括:民意调查、内容分析、亲自观察和现场实验等等。”①

二、计算机时代精确新闻

计算机辅助新闻起源于20世30年代,美国有媒体记者利用大型计算机对政府提供的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以发现和调查新闻事实;1952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计算机的辅助之下,对当年的总统选举结果进行预测。这一系列的报道促使计算机辅助新闻(Computer Assisted Journalism)兴起,记者们开始不断尝试运用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从公共数据库中寻找需要的数据信息,来完成调查性报道,履行监察政府、服务公众的使命。1967年,菲利普·迈耶基于底特律黑人骚乱的系列报道为社会带来了极富价值的公共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后,计算机辅助新闻在技术上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和细分化。人们继而把其内容概括为4R:计算机辅助报道(Computer AssistedReporting);计算机辅助调查(ComputerAssisted Research);计算机辅助参考(Computer Assisted Reference);计算机辅助聚谈(Computer Assisted Rendezvous),它们又常常可以缩写为 4Rs。②

三、记者的在精确新闻报道中的数字处理能力

传统的精确性报道是指“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方法相融合的报道形式,泛指以各种问卷调查结果结合为新闻的报道形式。”③在计算机技术并不发达的二十世纪,精确性报道的重点往往在问卷的设计以及数据的采集,而到了大数据时代,这一局势有所转变,大部分的数据采集以及分析工作交由计算机代劳的今天,怎样才能打动读者,将精确性报道的优势完全展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突破:

(一)从细节处取胜

细节取胜要求记者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注意到不被人注意的小细节,以小见大,以小见大一直被视为文学描写的一大妙笔,在新闻写作中这一手法也有较广泛的运用,例如著名的“华尔街日报体”就提倡以一个具体的事例开头,然后过渡到新闻事件的描写,然后引入新闻大主题大背景。细节取胜,在精确性报道中同样适用。

细节取胜并不是要求记者在数据采集和报道的过程中事无巨细,将全部的数据全部呈现出来。细节取胜体现在数据收集额过程中就是需要记者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中就体现出足够的细节,要考虑到各个方面以便在新闻的写作中有足够多的血肉支撑,而不仅仅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概念。

(二)将数据具体化

新闻报道不是专业文献汇报,它必须考虑读者的接受度,所以对数据具体化十分必要。那么怎样将精确性新闻的数据具体化呢?新闻报道中如果出现大量的数字,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以打比方或者作比较的方式将一个数据形象化,例如在2010年3月3日的《中国绿色时报》上一篇关于全球森林面积锐减的报道——《全球森林消失速度惊人》中,记者就很巧妙的说道:全球每年有730万公顷森林在消失,每分钟消失的森林面积相当于36个篮球场。记者通过将每年730万公顷这一虚化的数字具体化为每分钟36个篮球场,既形象又直观,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森林退化的速度智惊人,从而为后文呼吁保护森林埋下伏笔。

对数据具体化并不单是指将数据拟人化或者拟物化,这一过程尤其考验记者的专业素养,怎样能够将一篇精确性报道写的既专业有具体,是一门大学问,如果记者的报道通篇是数据的堆砌,难免让人觉得生涩枯燥,但是如果通篇都是大白话似的比方,又会让人觉得话题不够严肃,从而不能引起读者足够的关注。因此这第一点也是记者数据处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怎样做到该比方时打比方,该数据时就数据,做到收放自如,是记者要着重注意的点。

(三)以数据为背景,引出相关的更大的新闻事件

精确性报道从诞生伊始的专注总统选举民意调查统计结果报告到后来对各种不公社会现象进行深度调研作出报道以改变社会发展进程,在20世纪90年计算机辅助报道技术的广泛运用之后,大量的公益性精确性报道应运而生,例如政府数据的易得为精确新报道记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普罗维登斯杂志》的埃利奥特贾斯坪,在年检索了行车记录不良的校车司机的犯罪记录,完成《校车司机和他们的犯罪记录》,报道的出台直接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对校车司机资格进行重审;另一名著名的精确新闻记者是比尔戴德曼,来自《特兰大宪法报》,他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和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的数据,完成了《钱的颜色》,披露了亚特兰大金融机构贷款中的种族主义,报道于1989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前文提到精确性报道不是数据的简单堆砌,记者需要运用数据,挖掘或者展现出数据背后的主题,例如《全球森林消失速度惊人》一文,其背后的主旨就是呼吁公众提高森林保护意识。前文大量的数据描写也主要是为了引出这一主题。没有主题的新闻报道是空洞的,只有主题的报道不能称其为新闻报道,从这一点上来说精确性报道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有着共同的主旨。但是精确性报道素来以客观性著称,报道的主题并不能显得刻意,而应该是各种数据支撑之下由读者自然而然的得出的主题,记者不能为了主题而挑选回避甚至捏造数据,在读者的角度看来精确性报道的主题更像是服务于数据的一种报道形式,而非数据服务于主题。这其中的技巧也是记者必须掌握的。(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注解:

① 肖明、丁迈:《精确新闻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② 朱家麟:《关注计算机辅助新闻学》,《中国记者》,2002年第6期,第14页

③ 刘海贵:《论精确性报道》,《新闻爱好者》,2001年1月,第9页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从精确新闻到大数据新闻——关于大数据新闻的前世今生》《理论视野》2014年12月

[2]朱家麟:《关注计算机辅助新闻学》,《中国记者》,2002年第6期,第14页

[3]刘海贵:《论精确性报道》,《新闻爱好者》,2001年1月,第9页

[4]苏宏元,陈娟:《从计算到数据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的起源、发展、现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0期

[5]彭艳:《大数据时代的精确新闻报道》,《新闻世界》,2014年第8期。

[6]卜卫:《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信息时代记者培训的重要课程》,《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年第1期

[7]范莉:《精确性报道中的数字表达方式》,《采编论坛》,2009年第5期

猜你喜欢

精确性新闻学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数字有形状吗?数字信息精确性和品牌标识形状的匹配效应*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试论法律术语翻译的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