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康国宾抢购战落幕

2016-06-27卢华磊

财经天下周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国宾买方私有化

卢华磊

云锋基金的出现为胶着了大半年的张、俞之争画上句号,但体检行业的洗牌或许才刚刚开始。

持续了大半年的爱康国宾股权争夺战,随着云锋基金的出现而宣告结束。

6月6日,爱康国宾宣布收到来自云锋基金的私有化要约,后者准备收购爱康国宾发行在外的100%的流通股,价格为每份美国存托股份20~25美元。

这是爱康国宾收到的第三份买方要约。最早的一个出现在去年8月,当时赶着中概股回归的浪潮,爱康国宾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对自己的企业发起了私有化要约,准备以每份美国存托股份17.8美元的价格将爱康国宾私有化。但3个月后,爱康国宾的竞争者——俞熔领导的美年大健康宣布与平安、红杉、凯辉私募等多个机构组建买方团,以高于张黎刚23.6%的价格收购爱康。

该计划公布当天,张黎刚就发布公开信称,反对一切试图影响爱康发展、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正当竞争,并在一个月后提出“毒丸计划”——一旦美年大健康获取的爱康国宾股权达到一定比例,爱康国宾就授予其现有股东半价购买爱康国宾股权的权利,即以低价增发新股的形式摊薄美年大健康所持股权。

在今年4月份接受《财经天下》周刊采访时,俞熔称“毒丸计划”并不具有威胁,“因为爱康国宾自己也在购买自己的股份,美年大健康和爱康国宾两个买家在竞争同一个标的,他们自己私有化的过程中也将触发毒丸计划。也就是说,毒丸对我们两家的毒效是一样的”。

尽管如此,美年方面还是提高了收购价格,去年12月,俞熔将收购价格提高到每股23.5美元。今年1月,张黎刚邀请了新的“助拳”者,包括阿里巴巴、中国人寿等6家机构,随后,俞熔方面再次将收购价格提高到每股25美元。一时间,双方剑拔弩张。在随后的攻防战中,爱康国宾甚至向商务部举报美年大健康涉嫌垄断。

而云锋基金的出现,让上述两家争购者先后罢手。6月7日,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向爱康国宾特别委员会宣布退出创始人财团。

当日张黎刚发布公开信称,出于个人发展和公司经营考虑,他愿意退出,并配合知名且友好的投资者对爱康的收购,并称:“过去的6个月内,我一直在与包括爱康的竞争对手美年大健康在内的一个竞争性财团发出的敌意收购要约抗争。这一抗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分散了我对公司内部管理的关注。如果友好的投资者能通过结盟或者并购的方式为爱康的长期发展带来价值,我也会全力配合。为了公司的长期利益,如果我从爱康股东层面和管理层面的完全退出将有助于知名且友好的投资者对于爱康的收购,我愿意在收购完成时离开。”

6月8日,美年大健康也在早间发布公告,不再向爱康国宾特别委员会呈递有约束力的收购要约,决定退出买方团。

在回复《财经天下》周刊关于退出收购的采访时,美年大健康方面表示:“参与爱康私有化竞标的本意是推动行业向更良性的方向发展,而非单纯追求更大规模和市场份额。如果云锋的加入将令健康体检行业整体的生态环境更为积极和健康,我们认为继续这样的竞价收购的必要性已大大降低。考虑到目前的市场环境,相关进程中的代价和影响也需要重新审视。”

短短数日,原本火药味十足的竞购,因云锋基金的出现而硝烟散去。

云锋基金成立于2010年,由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共同发起设立,并以二人名字命名。此外,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银泰投资董事长沈国军、分众传媒董事局主席江南春等10多位企业家都是基金的发起人。

在此前的多次投资中,该基金都与阿里巴巴一致行动,这也让市场认为其是阿里系的投资机构。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收购案中,阿里巴巴以爱康国宾的买方团成员身份出现,但在美年大健康提高报价时,该买方团却没有再次提价。最终,带有阿里标志的云锋基金出场收购,个中原因值得玩味。

实际上,云锋基金一直是阿里巴巴在健康产业的先锋。2014年1月,其联手阿里巴巴注资1.7亿美元收购中信21世纪54.3%的股权,成为中信21世纪的实际控制者,并最终将其更名为阿里健康。随后,云锋基金不但投资了诸如无锡药明康德和华大基因等知名医疗机构,还曾在去年6月份投资医疗医用成像设备制造商华润万东。

而此次的合作也被广泛认为是云锋基金在替阿里健康进行产业布局。一直以来,阿里就试图寻找健康方面的切口,但过程并不顺利。年初,其“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运营权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叫停,并且在“电子处方”“阿里健康云医院”等项目上推进缓慢。

此次收购爱康国宾,可以看做阿里在体检领域的一个伏笔,高溢价收购也反应出其对体检平台作为数据入口的认可以及对健康大数据的重视。对于爱康国宾和美年大健康这样的当事者而言,此次收购或许是一个止戈的机会,但对于整个体检产业而言,这可能是下一轮洗牌的开始。

猜你喜欢

国宾买方私有化
钓鱼台系列酒品鉴
买方常见违约问题分析、应对及预防
今年房企并购已达467宗
电子商务中买卖双方诚信博弈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私有化:福兮祸兮
焦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