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探讨

2016-06-27

农村科学实验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水土保持

摘要:市场农业的健康发展,是在充分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前提下得以实现的,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条件下,才能实现市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市场农业、生态环境、水土保持

1.市场农业

现代化农业格局的真正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地域实际情况的。

现代化农业进程中,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和发展,产业的拓展,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市场农业生产经营要依据市场需求,是市场需要的,利润就可实现,就高,反之,利润就低或赔本。而农民要做到增产增收和规划自己的经营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劳动成果在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相应的科学经营管理方法。市场农业要求农民正确判断自己的经营方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决策,这也需要政府利用间接的管理和宏观的调控,正确引导,改善和发展环境经营机制。

区域农业及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取决于质量优势和特色优势,质量优势和特色优势是由科技优势决定的。市场农业科技优势的形成,要求农民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也要提高,这也是提高其科学文化水平,完成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农业的过程。更要努力研发、引进消化、转化利用科技成果,农业的发展就能达到依靠科技进步,同时农民素质也可以进一步提高。

农业贸易已不是局部区域性的经济格局,封闭的市场已打开,逐步发展为全国甚至全球一体化的市场,已经不仅仅限制在一个区域或领域的范畴。为了农业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密切关注市场的竞争。市场机制要抓好宏观调控和启动性建设,包括加强管理、改善环境、科学规划、公益性共享型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投入、科技攻关等其他方面都要由企业和社会来共同努力。用市场机制的运作方式来吸引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建设,加快发展,市场农业建设就会兴旺发达。

市场农业的发展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高效优质农业是在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下得以实现的。环境的恶化、水土流失的加剧必将对市场农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在发展市场农业的同时,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治水土流失,是避免对资源的掠夺式经营和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根本,也是市场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靠保障。

2.生態环境

自然资源是保持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们在利用资源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进行补偿,只有促进资源与环境的扩大再生产能力,才能真正地使经济发展持续长久。

生态环境系统建设是通过对各类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重建与恢复,改变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发达的区域经济、合理的产业结构、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合理的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则经济和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系统就能够实现。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的建设,要以循环再生的生态工艺和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协调发展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使物质和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它的各项指标不是固定在一定水平,是在某个范围定态变化的。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状态的能力,当生态系统的某项功能异常时,系统的调节功能能够使之抵消。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和物质循环的方式越多,其调节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越强,环境容量也越大。相反,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弱,环境容量越小。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也具有特定的时空性。外界影响超出其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在结构上发生迅速的变化,其变化的结果往往是不利的,它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对生态系统超限度的破坏造成的影响是长期的,生态系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先的状态,这种破坏或者是不可逆的变化,进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当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干预能力已经超过自然恢复能力,而且以负面影响为主,成为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人类对自然影响主要有:①使自然生态系统大规模地转变为人工生态系统,严重干扰和损害了自然界的正常运行,森林超大规模采伐、农业开发和城市化;②大量摄取自然环境的各种资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的加剧;③向自然环境超量输入人类活动的各种产品和废物,造成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

3.水土保持

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是对可持续发展造成障碍的根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水土保持工作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提供支撑。市场农业的发展及经济一体化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也是机遇。要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基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通过推进封育保护休耕、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充分发挥自然和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把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在发展经济建设、农业增产增收的过程中,高效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速度。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前提,确立科学的水土保持防治模式,妥善处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努力取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应该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水土保持事业的顺利开展,必须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督,健全法制、规范程序、加强管理、搞好服务。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水土保持工作要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否则就会遭受自然的惩罚。水土保持工作政策性、社会性和技术性较强,还应正确处理下列各方面的问题。

(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水土保持工作要兼顾两者的关系,要在突出经济效益同时重视生态效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产生的经济效益,能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条件。

(2)在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重视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把生态修复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封山育林、轮牧禁牧、草田轮作、休耕等创造自然修复条件,依靠大自然的自身能力自我修复。把水土保持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起来,在重点治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群众自发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同时也要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生态环境,加速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3)一直以来,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还很突出。因此,预防保护尤为关键,需要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和经济的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特别是加大对生态脆弱区域的生态保护,也要避免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4)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公益性事业,需要政府的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把政府推动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激发群众对恢复生态环境的欲望和热情,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资助,加大加速水土流失治理。在治理中,政府部门要重视制定规划、研究政策、指导监督和搞好服务。

(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一定要全面规划,着眼未来,重视当前任务与长远目标的关系,突出重点,逐步推进。优先选择水土流失严重、影响较大的区域进行重点治理。从长远来看,要逐步扩大重点治理区域,统筹兼顾,进一步提高建设标准,改善生存环境,坚持近期、中期、远期结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改善的原则。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平和:搞好六个推进 实施六大工程 水土保持谱新篇
水土保持在防洪工程中的作用研究
水土保持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