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园林式校园绿化建设与改造探索
——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为例

2016-06-27常吉翠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年15期

常吉翠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434025;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后勤集团,湖北 武汉 430205)

柯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后勤集团,湖北 武汉430205)

刘泽林

(武汉市奥楠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430000)

费永俊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434025)

高等院校园林式校园绿化建设与改造探索

——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为例

常吉翠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434025;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后勤集团,湖北 武汉 430205)

柯林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后勤集团,湖北 武汉430205)

刘泽林

(武汉市奥楠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430000)

费永俊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434025)

[摘要]针对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园绿化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绿地建设和改造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阐述了园林式校园绿化建设及改造对策,为园林式校园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式校园;绿化建设;绿化改造

高校校园是高校人文精神、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的载体,良好的校园绿化景观构成一种和谐及舒适的育人氛围,可以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1]。经过几十年的校园绿化工作实践,各高校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绿化整体无主题,各个单体建筑周围绿化缺乏特色;校园内物种丰富度少;植物季相、节相变化不明显;平面绿化过多、垂直绿化不足[2,3]。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光谷新校区园林式校园绿化建设和改造为例,探讨现阶段校园绿化的发展方向,以为高校的校园绿化建设和改造提供参考。

1校园绿化建设现状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位于湖北省会城市武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地处中国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核心位置,校园面积114.5hm2,建筑面积43.4万m2,绿化面积46.5万m2,绿化覆盖率达到40%左右。通过调研发现,该学院校园绿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①植物景观缺乏丰富层次和生态效益。校园内植物景观大多层次单一,如大叶女贞、桂花、香樟等常绿乔木的树冠下多铺植草坪,很少栽植其他植物耐荫的中层花灌木,植物群落上多由乔木和草坪2个层次组成,生态效益很难充分发挥。②植物景观缺乏多样性和季相变化。校园内落叶乔木树种的数量很少,常绿乔木树种数量偏多;花灌木品种多,数量少,分布不均匀,因而观赏效果较差。③植物景观缺乏艺术特色和艺术感染力。植物多运用规则式的方式栽植,不讲究艺术构图和造型,且植物的形态和色彩变化也不丰富,校园内缺乏形态优美和色彩突出的主景植物。④绿化、硬化景观和建筑缺乏调和。绿化景观和硬化景观应衬托出建筑,建筑要在体量和色彩方面与绿化景观和硬化景观相协调。例如,校园内教学和行政大楼周围的绿地面积过小,导致建筑显得体量过小,而宿舍和实验大楼周围绿化草坪的绿地面积过小,无法烘托建筑的主体地位。⑤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少。校园内垂直绿化的景观很少,只有5号教学楼前有一座假山,攀附的凌霄长势茂盛,而屋顶绿化景观几乎没有。

2园林式校园绿化建设与改造指导思想及原则

2.1指导思想

根据校园总体规划设计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运用园林美学,引进园林人工美和几何美的造园手法,对现有生态和景观较差的植被群落进行改造,塑造一个生态效益良好、文化特色显著、景观艺术感染力强且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园林式校园[4]。

2.2指导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在植物景观规划中要注意造型桩景、道路景观、植物专类园相结合,并充分考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依托和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联合体。

2)生态性原则尽量利用和保留现场内现有的自然景观资源,所选择的植物品种和规格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将人造建筑物点缀于植物景观之中,构建一个具有循环性和层次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

3)节约性原则在进行植物造景规划时,要因地制宜,尽量运用养护成本低和乡土性的植物品种和材料,在美观实用的基础上降低成本。

4)特色性原则指校园的景观规划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高校校园特色。

3园林式校园绿化建设及改造对策

3.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近几年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在校园官网上开辟校园整体规划专题,邀请清华大学规划团队对学校整体布局进行规划,并提请校内教职工代表大会审核通过,形成正式文本后公布于众。同时,多次邀请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的规划设计、生态学、景观和园林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现场指导,特别是在植物专类园如桂花园、梅花园和樱花园的基础建设、品种选择和景点改造上提出了许多建议。在校园植物景观实施过程中,根据学校地理位置,合理科学地编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美化绿化工作建设规程、绿地养护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以此来凸显师范类院校的文化特色,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园林绿化建设的有机融合,并使得园林规划与校园周边环境相协调。

3.2提高园林植物多样性

近几年来,为了提高校内园林植物多样性,增加树木的品种,通过对华中地区周围省市苗木市场多次咨询和考察,经过比较和研究,逐步引进花期较长的三角梅、日香桂和“天香台阁”桂花新品种,购置对节白蜡、枸骨、木瓜、杜鹃和柞树等造型类树桩盆景200余株,而且引进多种花灌木(如日本早樱、红枫和红叶碧桃等),以改善植物景观季相变化效果和层次感。同时,引进抗癌类植物“植物黄金树”——南方红豆杉和曼地亚红豆杉,并以此为基础,扩大苗圃占地规模和抗癌类植物品种,扩建了大棚温室的数量和面积,由此建立了湖北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抗癌植物研究基地(表1)。

3.3增加绿化层次协调植物配置

充分挖掘乡土植物资源,适量应用观花、观叶类的乔灌木,形成组合多样、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同时,针对绿地植物景观要注重绿量、结构多样、层次丰富的复层配置方式,特别是乔木、灌木、地被和草本4个层次要分明,通过对植物形态、色彩、观赏性等方面的调整,使校园景观更加自然。以南门花坛为例,作为进入学校第一道风景线,该景观体现了学校的“门面”和文化特色,以前进行种植设计时只有考虑了灌木山茶、红枫、红继木和小叶女贞,虽然在植物形态和色彩方面作了调整,在艺术造型上体现了一定变化,但是植物层次单一,景观效果不突出。2012年以来,通过栽植乔木桂花和柞树树桩盆景,丰富了花坛的植物多样性和层次,植物景观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表1 校园植物多样性统计表

3.4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方式调整配置

校园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景观需要形成点、线、面的格局,使点、线、面交替运用,上层、中层、下层穿插渗透,通过绿地彩花、小品点缀、假山喷水、雕塑寓意、湖池垂荫等造型,烘托出一种校园文化美。例如,在学校行政楼西侧大片空旷的草坪和实验楼中心广场花坛上栽植了一株株造型奇特的对节白蜡和柞树盆景,每株造型盆景就是一个点,在草坪和花坛中起着协调周围环境的作用,可以引导游人观赏,拍照留影。在校园绿化中,绿地内的小径和校园的道路都是线的表现形式,具有连接点和面的功能,不可缺少。为此,在学校图书馆、教学楼和梅花园修建了大量的绿地园路,既解决了师生的交通和绿地卫生问题,又美化了环境,提高了绿地的景观效果。此外,校园内的绿地成片状分布,从而构成一个面。因此,在校门口布置大片三角梅,并通过成片栽植的桂花园、梅花园和樱花园等独具特色的植物专类园来充分体现校园绿化的特色。

3.5注重景观风貌规划

大学校园的景观风貌中,建筑、山水地势、道路系统与环境不可分割,其关键在于各部分的相互协调和整体效果。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南北轴线方向的道路系统明显,建筑物高大林立。同时,校园内山地和水体分布面积大,可通过三鉴池、文曲苑景点和图书馆周围水系设计等独具特色的景观凸显校园文化特色。

3.6充分改良绿地土壤

校园内树木种植的土壤周围多为建筑垃圾,多夹杂石块和砖头,导致植物长势不茂盛,景观效果不明显。针对种植土壤恶劣的问题,收集换季飘落的树叶,配以肥沃的田园土,通过生物菌发酵等措施形成有机肥,再重新返回绿地,对长势差的植物周围的土壤进行改良。采取上述措施后,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养分。

4结语

在园林式校园绿化建设和改造过程中,根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园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统一绿化规划,分步实施;引进花色和季相各异的植物品种,提高园林植物多样性,调整树种结构;逐步更新,突出造景,增加绿化层次协调植物配置;通过点线面结合来调整配置,加强造型树桩盆景、道路和植物专类园建设;利用山水地势,做好水系景观风貌规划,提高校园环境“灵性”;逐步置换和改良绿地土壤,保证树木健康成长。上述做法可为高校园林式校园绿化建设和改造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晓燕.景观设计理念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褚泓阳,屈永建.园林艺术[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平,彭重华.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6-03-20

[作者简介]常吉翠(1984-),女,主要从事生态修复研究。通信作者:费永俊,fyj2010@163.com。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16)15-0030-03

[引著格式]常吉翠,柯林,刘泽林,等.高等院校园林式校园绿化建设与改造探索——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6,13(1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