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犬胸膜腔积液的X线影像定性与定量评估

2016-06-27谢富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海淀100193

中国兽医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叶间心包征象

谢富强,魏 琦(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海淀100193)



犬胸膜腔积液的X线影像定性与定量评估

谢富强,魏琦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海淀100193)

X线检查是评估胸腔疾病基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对于胸膜腔积液的检查较为实用。当胸膜腔内存在游离液体时,一般认为X线片上可能出现的征象包括:胸腔密度增加、叶间裂隙显现、肺回缩、肋膈或椎膈区肺尖变圆、胸骨上阴影(侧位)、心脏轮廓模糊、膈轮廓模糊及降主动脉轮廓消失[1-2]。

本试验通过人工建立犬胸膜腔积液模型,评估X线检查法对犬胸膜腔积液的敏感性以及X线定量评估胸膜腔积液量的准确性。

1 材料与方法

1.1动物本试验采用8只小型成年杂种犬,包括5只雄性犬,3只雌性犬,平均体重为8.9 kg (5.6~12.8 kg),购自郊区某实验动物养殖场。实验犬经体格检查及胸部X线和超声检查无异常,饲喂1周后进行试验。

1.2器材北京万东医用射线机厂630 mA X线机;广东汕头市粤华医疗器械厂11×14in.片盒;北京市房山区兴阳精细化工厂制造的11×14 in.中速钨酸钙增感屏;柯达11×14 in.胶片;柯达医用X线自动洗片机102;柯达定影液和显影液及其补充液。

1.3方法

1.3.1实验犬麻醉前禁食8 h,双侧胸壁大范围剃毛,给予阿托品(0.02 mg/kg体重,皮下注射),5~10 min后肌肉注射舒泰50和速眠新Ⅱ混合麻醉药(1∶4混合),0.1 mL/kg体重。

1.3.2麻醉后先拍摄胸部X线片(右侧位、背腹位和腹背位)作为空白对照。然后使实验犬右侧卧,在超声引导下,按照常规胸腔穿刺技术将三通型留置针(22G×25 mm)埋入左侧胸膜腔。向左侧胸膜腔内缓慢注射温生理盐水,由低剂量逐渐增加:5 mL/kg,10 mL/kg,15 mL/kg,20 mL/kg,30 mL/kg,40 mL/kg,50 mL/kg体重。随后相继拍摄右侧位、腹背位和背腹位胸部X线片(每次拍摄的胸片摄影条件与对照组相同,每次变换体位都要先将实验犬原地翻转两周,并静置5 min)。完成后再次注射生理盐水。

1.3.3观察和统计X线征象。包括胸腔密度增加、心脏和膈轮廓模糊、叶间裂隙显现、肺回缩、膈心包韧带变化、降主动脉消失。测量(见图1)A右侧位上回缩的前叶与胸骨的距离(最近处)B背腹位中尾侧膈心包韧带的厚度。

图1 X线片上测量的两个数据

1.3.4试验数据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进行分析,绘制X线征象的趋势图,在定量评估胸膜腔积液实验部分中,对测量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当R2≥0.8时,认为相关性较好。

2 结果

2.1敏感性结果当胸膜腔内存在游离液体时,8只实验犬的X线征象变化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胸膜腔积液量的增加,整体上所有X线征象出现的犬数都呈上升趋势,最后8只实验犬都出现了相关征象。但是膈心包韧带这一征象在胸膜腔积液量只有5 mL/kg体重的时候就有2只犬出现,而10 mL/kg体重时所有实验犬均出现该征象。其后又逐渐下降,最后到50 mL/kg体重时只有5只犬出现。在胸膜腔积液量为5 mL/kg体重时,出现的征象只有叶间裂隙显现(5/8)、膈心包韧带变化(2/8)和降主动脉消失(2/8)。在胸膜腔积液量为50 mL/kg体重时,除了膈心包韧带这一征象外,其他征象在所有实验犬中均出现。当胸膜腔积液量达到10 mL/kg体重时,有3个征象的出现率达到80%以上,分别是胸腔密度增加(7/8)、叶间裂隙显现(8/8)和膈心包韧带变化(8/8)。这表明以上3个征象是胸腔积液的最敏感征象。

图2 各个X线征象随胸膜腔积液量的增加的变化趋势

2.2定量评估结果X线结果表明,随着胸膜腔积液量不断增加,在右侧位上肺回缩程度也越来越大;背腹位上,膈心包韧带的后侧越来越厚(见图3)。经线性回归分析可见,在右侧位上,胸膜腔积液的量与肺回缩的距离存在较弱的线性关系(R2= 0.679);而背腹位上胸膜腔积液的量与膈心包韧带的厚度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R2=0.848)(见图4)。

图3 4号实验犬不同胸膜腔积液量的背腹位片

3 讨论

3.1X线对胸膜腔积液的敏感性本次试验选取了胸腔密度增加、叶间裂隙显现、肺回缩、心脏和膈轮廓模糊、降主动脉轮廓消失及膈心包韧带变化作为研究对象。膈心包韧带变化这一征象是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的,其随着胸膜腔积液量的增多变化较为明显,因此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敏感性这一点,试验初期的密度梯度设置为5 mL/kg体重,后期密度梯度为10 mL/kg体重。

试验结果,在初期(胸膜腔积液量≤10 mL/kg体重)时,叶间裂隙显现、膈心包韧带变化和胸腔密度增加最为明显(幅度大且数值高);而肺回缩和降主动脉消失则变化较为缓慢和稳定。因此本试验认为叶间裂隙显现、膈心包韧带变化和胸腔密度增加这3个征象对于胸膜腔积液较其他征象敏感,其中叶间裂隙最为敏感。当胸膜腔积液量达到10 mL/kg体重时,这3个征象的出现率都超过80%(叶间裂隙8/8,膈心包韧带8/8,胸腔密度7/8)。因此本试验认为胸膜腔积液量为10 mL/ kg体重时是X线可探及的下限。

本次X线的敏感性试验的重点放在叶间裂隙显现和膈心包韧带增厚这两个征象上。前者传统上认为是X线片上最为敏感的征象,后者是本次试验新发现的征象,也较为敏感。试验发现,胸膜腔积液量较小时,叶间裂隙呈低密度的细线,随着液体的增加,叶间裂隙增粗、密度增高,最后叶间裂隙远心端呈楔形的软组织密度,相邻肺叶出现分离。总体上,随着胸膜腔积液量的不断增加,叶间裂隙逐渐显现,并越来越明显。这是由于随着胸膜腔内液体的增多,吸收的X线越来越多,叶间裂隙不断扩张,于是相邻肺叶分离。本次试验中,当胸膜腔积液量为5 mL/kg体重时,只有叶间裂隙显现(5/8)、膈心包韧带变化(2/8)和降主动脉消失(2/8)3个征象出现,而其中只有叶间裂隙出现率超过50%,说明叶间裂隙为最敏感的征象。

膈心包韧带的变化是这次试验的新发现。随着胸膜腔积液量的不断增加,膈心包韧带后侧逐渐增厚,其与膈形成的内角角尖变圆。试验过程中发现,对于相同实验犬,VD位上膈心包韧带要较DV位更早发生变化,也更早消失而无法判读。膈心包韧带(又称为后纵膈腹侧界)位于后纵膈的腹侧,胸腔的偏左侧。其与膈形成的内侧角内填充着肺副叶,外侧紧邻肺左后叶。因此俯卧时,胸膜腔积液极易聚集于此。膈心包韧带的变化在本次试验中是3个最为敏感的征象之一,并且在之后的定量评估胸膜腔积液量的试验中发现,其相关性也较好。

3.2X线定量评估胸膜腔积液量本次试验选取测量右侧位片中肺回缩距离和背腹位片中膈心包韧带厚度作为测量值,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个征象较其他征象变化明显且易于测量,另一方面在预试验中也发现这两个征象与胸膜腔积液量的相关性可能较其他征象好。试验结果发现,虽然右侧位上胸膜腔积液量与肺回缩距离存在较弱的线性关系(R2=0.679);但是背腹位上胸膜腔积液量与膈心包韧带厚度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R2=0.850)。前者与Ki-Ja Lee等人的试验结果相似,都是相关性较差,但本次实验的相关性要明显优于他们的结果(R2=0.271)[3]。而本次试验在背腹位上胸膜腔积液量与膈心包韧带厚度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R2=0.850)则是新发现。在此前国内外未发现相关的文献报道。在敏感性试验中发现,背腹位X线片中,膈心包韧带这一征象的变化对于胸膜腔积液较为敏感,仅次于征象叶间裂隙显现。但是只有当胸膜腔积液量较少的时候,膈心包韧带变化才较为明显,但当胸膜腔积液量≥40 mL/kg体重时,有些试验犬的这一征象开始消失,无法测量。由此可以认为,膈心包韧带无论是对于少量胸膜腔积液的早期诊断还是定量评估都是相当有用的。

图4 X线上测量值与胸膜腔积液量的线性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 Thrall D E . Textbook of Veterinary Diagnostic Radiology[J] . 6th ed,2012:Elsevier.571-578.

[2] Schwarz T,Johnson V.BSAVA Manual of Canine and Fline.Tho⁃racic Imaging[M],2008,BSAVA.321-336.

[3] Ki-Ja Lee,I-Se O,Seong-Mok Jeong,et al.Quantification of Ex⁃perimentally Induced-Pleural Effusion in Beagle Dogs:Radiogra⁃phy versus CT and Ultrasonography[J].Journal of Veterinary Clin⁃ics,2008.25(2):96-101.

中图分类号:S829.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9-6005(2016)05-0072-03

收稿日期:2015-04-29

作者简介:谢富强(1959-),男,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兽医影像诊断技术研究,E-mail:xiefuqiang@cau.edu.cn

猜你喜欢

叶间心包征象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胸闷、气短可能是心包积液惹的祸
喜欢哪丛蔷薇
在薄层及后处理CT图像上观察肺叶间裂的影像表现
乳腺癌患者CT征象与SIRT1表达水平的关系研究
急性球形肺炎的CT征象分析
底色
心包转移瘤的CT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