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加强国际社区建设规律性研究

2016-06-27杭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市决咨办主任沈金华

杭州 2016年4期
关键词:国际化社区建设

杭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市决咨办主任 沈金华



要加强国际社区建设规律性研究

杭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市决咨办主任沈金华

“国际社区”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载体和标志,也是杭州城市国际化的短板。它的本质是城市人口国际流动和多元文化融合的自然结果,既有特定人群需要集聚的文化心理需求,又有与输入地文化生活融合的问题。它发生的机理有两种:一是自然形成,如广州的小北路、站西路、三元里等集聚区,其中天秀大厦已成为了广东非裔的商居集聚区之一,约50万;另一种是政府合理的规划和营造,如上海根据城市产业变化布局和城市国际化发展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代在八十年代开放背景下形成了虹桥、古北地区的国际社区;第二代在浦东开发背景下形成联洋、碧云地区的国际社区;第三代是上海全球城市建设背景形成江湾国际社区。

从杭州的实际来看,城市国际化还处于初阶向中级过渡,但预计G20之后会快速进入中级阶段,并向高级阶段迈进。所以,我们的城市国际社区可以采取“适当超前规划,合理政府引导”的营造策略,为国际人群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城市居住环境。

加强对国际社区的研究

一是要理清概念,目前针对国际社区有两类说法存在,一类说法,按照国际标准建设和管理的住宅小区叫做国际化社区。二类说法,有外国人居住的生活社区叫做国际化社区。房地产界倾向于第一种,社会学界则更加注重第二类。我认为国际化社区一定是社区当中境外人士的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有社区人群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呈现多样化的特征。社区组织制度、管理意识、服务体系能够与国际接轨。规划设计理念、社区空间、环境设施、社区配套能够与国际接轨,硬件和软件都要达到。二是要摸清底数,把握趋势。人口基数是国际社区建设的基础,但现在很多基础数据不实,趋势不明是社会治理的一大问题,我们连流动人口基数也搞不清,更难以对其变迁特征和趋势进行分析。三是要加强对国际社区规律性的研究,现在我们的研究很薄弱,北京已成立国际社区研究中心,上海也加强了国际人口流动变化的研究,国际社区在社区形态、居民构成和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一般社区的特征,这与它的形成路径和形成机理不无关系。国际社区应有一个建设标准,与国际接轨是最重要的,社区建设品质和管理模式与国际标准及趋势接轨,为国际人士认可。我感到“低碳、生态、信息、人文、资源”五个标准用于定位国际社区是必须的,未来的国际化社区首先必须是低碳的社区,其次,涵盖人口适宜、环境健康、景观优美三方面的生态指标成为了第二标准。信息社区或是数字社区是国际社区的又一标准,它包括社区监控网络、社区信息网络和家庭智能化网络。标准中的人文与资源也十分重要,人文是指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认同度、归属感和各种服务体系的构建,而资源则由教育、医疗、交通、休闲等方面组成。国际社区是倚靠自身优越的生态环境、规划标准、产业基础、生活配套等基因,国际社区更能体现国际社区高品质的内涵,更能体现当下低碳环保的国际趋势,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士更能够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现在杭州一些以高端境外人群为目标群体的国际社区被专门开发出来,它与族裔聚集效应等一起迅速营造了一批批国际社区,并形成物业公司主导的社区管理模式,对传统社区治理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在杭州国际社区建设工作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采取政府与市场双重扩张的应对方式,加大工作力度。

适当规划引导,多运用市场力量

国际社区形成发展有其自身内在规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居住要求的不断提高,国际社区的标准也在发生改变。政府不能一厢情愿,可以合理引导规划,但应多运用市场和企业力量。根据上海经验,外籍人口长期居住的国际社区经历了从第一代到第三代的变迁,按市场力量推动走过来。第一代国际社区一是以高层公寓、办公综合楼、展馆为主的综合区,二区为住宅区,三区是领馆别墅商品住宅综合楼区。基于多元化的居住理念,古北新区吸引了足够多的外籍人士。后来,第二代国际社区遍地开花。第二代国际社区的建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当地工业、开发区做配套服务,由政府规划主导、国企担纲开发的大型国际社区,比较成功的有浦西的古北、浦东的碧云、联洋等;另一类则是由外资开发商主导开发,吸引外籍人士集中入住的区域,浦西市中心的镇宁路、新天地和徐家汇、浦东花木等几个顶级楼盘比较集中的区域,多由和记黄埔、汤臣集团、嘉里建设、瑞安集团等港台及外资地产商开发而成。在此期间,沪上的外籍人口数量不断扩大。据相关部门2008年7月底公布的数字,常住上海的外籍人士已达14万多人,约占中国内地常住外籍人士总数的三成,这让上海国际社区的需求逐步扩大。从2002年的开发至今新江湾城的关注都保持在高位,并吸引了仁恒地产、华润置地、九龙仓、美国汉斯等国内外大牌开发商进驻。新江湾城源自水乡的自然骨架和国际化的城市空间相融,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创造了地方文脉和国际标准相结合的人居新典范。其环境、经济、生活多目标平衡协调的土地成片开发,为在城市化勃兴的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出最有前途的城市空间拓展模式。这种模式杭州可以好好学习,起点要高,可以从未来城市产业发展布局中选几个区域,如在未来科技城、钱江新城、之江文化等区块,引导房地产商进入,共同规划打造国际社区。

“要加强对国际社区规律性的研究,现在我们的研究很薄弱,北京已成立国际社区研究中心,上海也加强了国际人口流动变化的研究。”

完善政府服务管理中心,完善生活配套

现在政府服务的不完善、不方便不只限于对国民服务,对国际人士服务更加突出。这一方面我们应向武汉、宁波等城市学习,他们已有实在的政策举措,如武汉市出台了“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2016年武汉拟重点建设8个国际社区,将为外籍朋友提供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一条龙服务。按照国际社区标准,每个社区的占地面积约在2~4平方公里,社区人口约为1~2万人,外籍人口约8000~12000人;配套公共设施包括国际幼儿园和国际小学、中学,包含涉外诊所、牙科诊所的国际医院及国际美食街、酒吧街、特色商业街、大型超市、星级酒店、体育馆或体育公园、休闲绿地广场等。根据实际需求,国际社区还将增设公共无线网络、慢行道路、直饮水工程、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多语言标识系统等;以“网络化”的理念进行管理,提供“一站式”服务,设置中英文双语网站、国际青年交流中心等,注重加强社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除了推进国际社区的建设,武汉还将增加国际性文体活动的举办。每年举办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还谋划举办世界高等教育顶级论坛,组织“世界名人武汉行”等活动,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城市影响力。宁波也规划建设一批国际社区,力争到2020年常驻外籍人口比例超过1%。在推动建立国际化医疗卫生体系上,今年将深化与德国亚琛、法国鲁昂等友好城市以及英国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确保中美合资慈林医院开诊。杭州应在国际社区服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争取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在城市国际社区建设方面有一个大的发展。

猜你喜欢

国际化社区建设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