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国际化社区的治理结构
2016-06-27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吴锦良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吴锦良
建构国际化社区的治理结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吴锦良
“我们要借国际化社区建设的东风,痛下决心,在社区的治理结构上与国际接轨,从根本上实现社区治理从行政化向居民自治转型。”
杭州城市正在走向国际化。目前大约每年有320万人次境外人士来杭旅游,每周有超过400架次的国际航班起降,承办的国际性会议和赛事越来越多,在杭州投资、工作、留学和旅行的外籍人士也越来越多。G20和亚运会的先后落地,进一步加快了杭州城市国际化的步伐。城市国际化逐步进入快车道,将杭州市的国际化社区与社区国际化问题提上了议程。
国际化社区的标杆意义
杭州市社区服务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下一步如何提升社区建设水平,需要寻找新的方向和突破口。建构国际化社区正是杭州社区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口。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相比,由于在杭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数量相对较少,国际化社区建设还是一个刚刚被提上日程的新问题。但这一问题的提出,为杭州市社区建设设立了新的目标。全面理解国际化社区的含义,是发挥和提升其标杆意义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要建构国际化社区,我们首先要考虑杭州的社区建设下一步往哪里去,要达到怎样的新高度。也许,我们首先会想到,国际化社区要求社区建筑更漂亮,社区服务设施更先进,社区公共安全更有保障,社区环境更整洁,社区绿化更美观,有更多的人能够用外语与外籍人士对话交流等。这些想法都没错,但是我认为,国际化社区的根基,还是社区的治理结构问题。建构国际化社区的现代治理结构,对于现代社区发展而言更具有长远而普遍的指导意义。
走出行政化社区的困局
美国不同地区虽都有其独特的社区治理方式,但都采取了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和资金扶持、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他们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在这种体制下,社区居民的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成为社区治理的根本。我们社区治理的主体是政府招聘的专职社工,居民参与度很低,社区居民普遍反映,社区的专职社工忙于应付街道和区县职能部门布置的各种任务,而对社区居民的诉求往往带有敷衍的色彩。这种情况在全国很普遍,它是现有体制造成的。社工都是政府部门招聘来的,其居住区也大都不在其工作的社区,工资福利待遇和工作好坏考核都是上级政府部门说了算,这就决定了社区的专职社工必然是眼睛向上。社区行政化侵蚀了社区居民自治的基础,而缺乏真正的居民自治,不仅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和巨大的责任,也不符合社区发展的大方向,更不符合国际化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国际社会历来对我国的基层民主和居民自治给予了高度关注,我们也一直重视将我国基层自治的成绩向国际友人展示和宣传。国际化社区如果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居民自治,那就好比是断了一根重要的脊梁。因此,我们要借国际化社区建设的东风,痛下决心,在社区的治理结构上与国际接轨,从根本上实现社区治理从行政化向居民自治转型。
以试点国际社区建设为契机,推进社区治理结构转型
杭州市已经选取了外籍人士入住比例较高的文鼎苑等社区,作为试点国际社区,提升其社区国际化的水平。杭州的国际化社区建设已经启程,做好试点国际社区,具有特别重要的示范意义,它将为全市的社区国际化提供可参照的标杆。试点国际社区不仅要在硬件上下功夫,更要在治理结构上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建议要多管齐下,破解社区行政化的顽疹,强势推进社区居民自治。
将试点国际社区的公共管理服务职能与社区居民自治分立。目前的社区是将基层党建、基层管理、公共服务和居民自治“一锅煮”,行政力量的强势进入,挤压了社区自治的必要空间。而城市以3000~5000户的规模来划定社区,作为公共管理服务单元显得太小了,作为自治单元又显得太大了。试点国际社区建议以住宅小区为单元建立自治型社区;而基层公共管理与服务则应从效率出发,通过跨社区建立功能更为强大的公共服务中心的方式,将基层公共管理服务的半径做得大一点,而将自治社区做得小一点。之所以建议以住宅小区为单位建立自治社区,也考虑小区成员之间有很多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间和共同的物业,有很多共同利益,有利于形成一个有良好互动的共同体社区,更好地推进居民自治。
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进试点国际社区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发达是国际化社区的重要特征,也是行政力量从社区有序退出的前提条件。根据国际惯例,大量社区服务不是依靠政府直接提供,而是要依靠居民的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一直以来是我国社区建设的一块短板,它制约了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进程。试点国际社区有大量国际友人的志愿服务经验,政府可以从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两方面推进社区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的发展。
以智慧社区建设为突破口,提升试点国际社区居民之间的友好水平和归属感、认同感。邻里互助是自治型社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过去的城市单位社区或农村自然村落社区,邻里互助的发育是依靠成员之间的长期共处、相识相知和相互接纳。国际社区不是一个熟人社会,建构一个居民之间有良好互动的友好型社区成为当务之急。从陌生到熟悉,最大的障碍是沟通渠道不畅、交往成本过高。智慧社区建设可以低成本架起国际社区成员之间的便捷通道,加快彼此相识和邻里互助的进程,推进有良好归属感、认同感的居民生活共同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