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中任弼时与张国焘的斗争

2016-06-25梅兴无

党史纵横 2016年5期
关键词:任弼时张国焘贺龙

梅兴无

80年前,在红军长征中,张国焘另立“中央”,党和红军面临着分裂的严重危机。在这关系党和红军前途与命运的历史关头,任弼时、贺龙率红二、六军团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与朱德等一道同张国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迫使张率部与二方面军一起北上,促成了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为维护全党全军的团结统一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红二、六军团成为分裂与反分裂斗争双方争取的重要力量

1934年8月,任弼时作为中央代表,奉命率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10月24日与贺龙指挥的红三军会合。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后,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关向应任副政委,统一指挥二、六军团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调动和牵制了大量敌人,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红二、六军团与中革军委的电台联络一直非常紧密,但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不久,无线电联络突然中断。任弼时命令无线电大队要千方百计尽快恢复与中央的联络。1935年9月29日夜,守在电台旁的无线电大队政委江文,突然收到周恩来用明码发来的电报,询问二、六军团的情况。江文立即将这个情况向任弼时作了汇报。

接到中央来电,任弼时自然喜不自禁,但他对周恩来用明码而不用密码感到疑惑,担心是敌人设的圈套。为核实电报的真实性,他用密码致电周恩来:“恩:你们现在何处,久失联络,请于来电内对此间省委委员姓名说明,以证明我们的关系。”

可第二天,却收到了朱德、张国焘联合署名的红军总部的复电:“廿九日来电收到。你们省委弼时书记、贺龙、夏曦、关向应、肖克、王震等委员。一、四两方面军六月中在懋功会合行动,中央任国焘为总政委。”

发给周恩来的电报,为什么复电的却是朱德、张国焘呢?原来一、四方面军会师后,1935年6月26日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决定了一、四方面军北进方针,两个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左路军由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率领,右路军由前敌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率领,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行动。但9月3日,张国焘突然提出南下方针,分别向左、右路军各部队下达南下的命令,由此造成了红军的分裂。朱德和总参谋长刘伯承只得随左路军一起行动。

当时,任弼时等二、六军团领导人,对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行径和中革军委与二、六军团联络的电台密码为张所控制的情况,都一无所知,而朱德是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张国焘是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就误以为以“朱张”名义发来的电报就是中革军委的电报。

二、六军团收到的电报虽由“朱张”联署,但实际上是张国焘说了算。也就是从这时起,张国焘便以中革军委名义向二、六军团的“贺任关”发号施令。

张国焘在复电二、六军团后没几天,又把分裂活动推向极端,于10月5日在西康理番县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还要陕北的中共中央改称“北方局”,“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

此时,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张国焘依仗的是人多枪多;中共中央则依靠刚从苏联回来的“共产国际代表”张浩(林育英)的支持,巧妙地与张国焘斗争。在斗争呈胶着状的关键时刻,双方都想把二、六军团争取过来,使之成为天平向自己一方倾斜的砝码。

张国焘自从单独把持与二、六军团的联系后,先是想让二、六军团呆在南方,策应他在川康一带搞成“第二中央”。后来,张浩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斡旋,加上南下计划的失败,张国焘又命二、六军团北上与之会合,以加重他继续对抗中央的筹码。

而中央方面,争取二、六军团,首先要恢复与其联系。于是把“完成与二、六军团的通信联络”写进了l935年12月中央瓦窑堡会议的《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1936年1月21日,周恩来致电张国焘:“请将二、六军团密码速告知,以便直接通报。”张国焘拖了20天才复电:“我们对二、六军团之各种情况甚为明了,完全可以帮助他,勿念。”“对二、六军大的行动方向与政治上有何指示,请直发我处转去。”后来,中央又几次致电张国焘索要密码,但他一再拒绝。

中央由于拿不到电台密码,长时间与二、六军团失去联系,毛泽东、周恩来不知道张国焘对二、六军团说了些什么,担心张借用中革军委的名义已经影响并控制了这支主力红军。因此,在未弄清二、六军团立场之前,中央不想让它与四方面军会合。4月1日,中央以张浩的名义致电张国焘,称“二、六军团在云贵之间创立根据地,是完全正确的”,“将二、六军团引入西康的计划,坚决不能同意”。但张国焘这次没有买这位共产国际代表的账。

得知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后,中央迫切需要与其直接联络。5月18日,张浩、周恩来联名致电张国焘:“请将其通电密码告我,以便联络通电,免误时间。”但张国焘干脆不予理睬。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改变策略,5月20日再电张国焘,表示“过去的分歧不必谈”,欢迎四方面军及二、六军团采取北上方针。同时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变化,寻找转圜的机会。

随四方面军行动、坚定与中央保持一致的朱德,创造了这一“转圜”的机会。

6月30日,红二军团到达甘孜附近的绒坝岔,朱德带随行人员远出10多公里迎接老战友,同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一一握手。接着,他们前往甘海子与刘伯承见面。一落座,朱德就兴奋地说:“我和伯承早就盼着你们来!”任弼时、贺龙说:“我们二、六军团也早就盼着和中央会合!”朱德说:“你们一来,我们再也不孤立了,腰杆也硬啦!我们一起北上,同党中央会合。”刘伯承补充道:“中央不在这里,中央在前面。”任、贺、关都惊愕地望着他们。

随即,朱德把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情况如实相告,并拿出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毛儿盖会议的决定,以及中央一再严令张国焘率部北上的电报等文电给任、贺、关看,并说:“这段时间所谓中央和军委给你们的指示都是假的。”任、贺、关这才弄清之前电台联络的是“山寨”中央,张国焘是假传“圣旨”。

朱德告诉他们,二、六军团一来,张国焘更感到他那个“中央”站不住了,所以被迫于6月6日取消了,但他还坚持反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要在陕北的中央改为北方局,他这里成立西北局,保持“横的关系”。分裂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现在要想办法推动他北上与中央会合。刘伯承建议任弼时等要注意策略:“对张国焘不能冒火,冒火可能导致分裂。”

朱德还特别提醒:张国焘现在就是想控制二、六军团,继续与中央对抗。他已放出话来:“现在和二、六军团会合迫近了,这将要更大地增强我们的力量。”不可轻视张国焘拉拢、分化的能量,一方面军的五军、三十二军(原九军团)已被他控制,三十二军的军长、政委也被他蒙蔽,他们跟肖克、王震单独接触,游说六军团听张国焘指挥。

听了朱德的介绍,任弼时感到了反分裂斗争的复杂性,同时也对张国焘的提高了警觉。

挫败张国焘控制二、六军团对抗中央的图谋

7月1日,二、六军团集结于甘海子,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林育英、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彭德怀等当即发来贺电:“欢迎你们继续英勇地进军,北出陕甘与一方面军配合以至会合,在中国西北建立革命的大本营。”

张国焘马不停蹄地从炉霍赶到甘孜,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他早已策划好的分化、拉拢、控制二、六军团的行动。

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设宴为任弼时、贺龙等“接风洗尘”。熊称张主席太忙,抽不开身,派他来招待首长。席间摆上稀罕的海参和鱼翅,熊说这是打下甘孜从保安团手中缴获的,张主席指示特意留给各位首长尝鲜。任弼时还没吃过海参和鱼翅,贺龙叫他“快开洋荤”。

宴席刚散,王震来找任弼时、贺龙汇报,说张国焘把六军团干部一个一个召去谈话。任弼时、贺龙相视一笑,原来张国焘“忙”的是这个。王震说,张一见面就说:“我很知道你呀!铁路工人出身,能打硬仗,很勇敢啊!”还送给他一把崭新的外国造手枪和4匹好马。贺龙鼻子里哼了一声:“又是搞海参宴,又是送枪送马。这是我们以前在旧军队搞的那一套。”王震说:“我心里明白,他是想拉拢我和六军团听他指挥。”任弼时说:“给你的东西照收,二、六军团的行动要听中央的。”

此时,张国焘以迎接红二、六军团为名,派出“工作团”散发反对党中央、批判“毛、周、张、博”的文件,宣扬他的分裂路线。同时,还派人送来大批《干部必读》小册子,攻击中央及一方面军,说他们北上是“逃跑”,是“左倾空谈掩盖下的退却路线”,煽动二、六军团指战员对中央和一方面军的不满。王震下令把文件材料烧掉,并向任弼时报告。任弼时肯定他做得对,同时告诉二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送来的文件材料一律不准下发,除保留一份外,其余的全部烧掉。四方面军来的干部,只准讲团结,介绍过草地的经验,不准进行反中央的宣传。

7月2日举行会师庆祝大会。任弼时在大会上讲话,主旨是讲北上与中央会合是我们惟一的道路。坐在贺龙身旁的张国焘正待起身讲话,贺龙捅了他一下,凑到他耳边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国焘啊,只讲团结,莫讲分裂。不然,小心老子打你的黑枪!”其实贺龙哪会打他的黑枪,只不过是吓唬吓唬他而已,可张国焘还真有几分忌惮,没敢在会上讲不团结的话。

张国焘把甘孜会师视作“军团”与“方面军”的会师,目的是想把二、六军团置于他的控制之下。在四方面军总部会见任弼时、贺龙时,张国焘先把他俩大大地恭维了一番,然后以红军总政委的身份作出两条“指示”:一是二、六军团的首长要调换,两个军团另派政委,要任弼时也离开;二是要六军团赶快走,由他来指挥。这是明目张胆地分化、吞并二、六军团。对他这一手,任弼时早有思想准备,据理拒绝。任弼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又是二、六军团的最高政治领导,说话有分量,张国焘不好当面驳他的面子,但背地里仍硬性派来3名干部,想替换二军团关向应、冼恒汉、廖汉生等3个师以上政委,企图从政治上控制二军团。任弼时没有理会,将来的人留下在二军团另行安排工作。

任弼时是一个政治上十分清醒的领导人,他深知跟张国焘斗争必须依靠中央这个坚强后盾,必须把电台密码要过来,恢复与中央直接联络。于是,任弼时带着无线电大队长阎知非,拜访了四方面军负责通信工作的三局局长宋侃夫。宋说,密码本一直被张国焘直接掌握。任弼时马上找张要密码,但张还是那句老话:“双方的情况我甚为明了,可由我处转。”不愿意交出密码。朱德在一旁说:“你现在还有什么权力在中央和二方面军之间转报?这样转,误时误工,我看你就是有意阻挠。”张国焘无话可说,只好交出了密码。

任弼时、贺龙立即用密码沟通了与中央的直接联系。中央和毛泽东一直担心张国焘吞并二、六军团,壮大他的势力,现在任、贺表态服从中央,成为了反对张国焘分裂的重要力量。为增强二、六军团反分裂的力度,中央于7月5日下令:以二军团、六军团和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兼二军团军团长,任弼时任政委兼二军团政委,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委;陈伯钧、王震分别任六军团军团长、政委;罗炳辉、袁任远分别任三十二军军长、政委。

二方面军的成立,使原二、六军团成为与四方面军并列的方面军,任、贺、关与张、徐(向前)、陈(昌浩)取得平起平坐的政治地位,可以站在方面军领导者的位置上同张国焘进行斗争,使其分化两军团的企图落空。

这时,中央又给任弼时发来亲译的电报,要他同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并力劝张北上与中央会合;并阐述了北上的有利条件,要他团结二、四方面军一同北上。任弼时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但张国焘还没有放弃控制二方面军的野心,派政治部主任周纯全向任弼时传话,提出两个方面军首先应该一致。任弼时回答:“唯有在十二月决议(瓦窑堡会议决议)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一致。”张国焘又亲自出马,提出召开党的会议,通过一个决议,想从组织上胁迫二方面军服从他的指挥。任弼时问:“开会由哪个作报告?”贺龙接着说:“你国焘作报告,我们不同意;弼时作报告,大概你也不同意,这个会怎么开?”张国焘黑着脸说:“既然你们有意见,那就算了。”

张国焘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直接下通知召开二、四方面军干部联席会议。贺、任、关一研究,认为张国焘是想以多数压少数,通过拥护他的决议。于是回话:“开干部联席会,我们不反对,但不准以多数压少数,把你的观点强加给二方面军。”但张国焘这回态度十分强硬,非开这个会议不可。任弼时也跟他摊牌:“硬要开这个会,如果二、四方面军出现尖锐对立,我不负责任。”这话把张国焘唬住了,前头已然跟一方面军闹翻,他再也没有胆气跟二方面军闹翻了,只好作罢。

在任弼时与朱德、刘伯承、贺龙、关向应等领导人坚韧努力下,加上以徐向前为代表的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要求北上与中央会合,张国焘的分裂阴谋又一次失败,最终率四方面军与二方面军一起北上。

迫使张国焘最终北上实现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根据朱德的意见,任弼时以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二方面军政委的双重身分,跟随朱、张及四方面军一起行动,以增强制约张国焘的力量。刘伯承随二方面军行动,任二方面军红军大学(随营学校)校长,帮助训练骑兵。

在过草地时,任弼时与朱德、张国焘深入交谈,并要找四方面军干部谈话,张国焘不同意。任弼时义正词严地说:“我是政治局委员,有权找所有的红军干部谈话。”他与陈昌浩、徐向前、傅钟、李卓然以及其他干部单独谈话,讲团结、反分裂。徐向前多年后回忆:“任弼时给我的印象,冷静、诚恳,对促进党和红军的团结,充满信心。”

7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西北局,由张国焘任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统一领导二、四方面军的北上行动。这段时间,任弼时为促进党和红军团结一致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在他8月9日给贺龙、关向应等的长信中可见一斑:

我这次随朱、张行动,力求了解过去一、四方面军会合时的党内争论问题,并努力促进我党的完全团结一致。我与朱、张、陈、徐、傅、李等同志谈话,大家对党的组织上的统一,建立最高集体集权领导,是认为迫切的问题。陕北同志亦同样是认为迫切需要的,在这一基础上我党团结一致想可能得到顺利的成功。我对陕北同志建议召集中央全体会议,已得到他们的同意。现国际正讨论这一问题,大概是可能批准这一会议的召集。我现在正在这边同志中要求他们将来在六中全会上作很客观、冷静、正确的自我批评。

此外,我已向总政治部提出并已得同意,立即在二、四方面军开始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的政治动员,以期在大会合时三个方面军的完全兄弟的亲密的团结一致。同时,我已向陕北建议,在一方面军中也进行同样的动员和准备,已得他们回电,现正在一方面军及独立军师团地方部队中进行这种动员。

我想二方面军在促成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上是负有重大责任的,必要时将来可以二方面军指战员名义发一告一、四方面军同志书,这将来到哈达铺时再面谈决定。

任弼时的长信,给二方面军的领导以极大的鼓舞。陈伯钧在8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阅此,心中为之一爽。慨自去年北上以来,党内分歧久延未决,幸自二、四方面军会合后,得弼时同志之力,从中挽转,始有今日之新机,使有心人闻之其能无快于心乎!”

8月30日,中央提出9至11月3个方面军的战略行动计划,推动3个方面军会合,打击与消灭胡宗南部,巩固与扩大西北革命根据地。并指出:“三(个)方面军的行动中,以二方面军向东行动为最重要。”

为执行“最重要”的任务,9月6日,任弼时回到二方面军,与贺龙等率部兵分三路,先后占领成县、徽县、两当、康县,建立以徽县为中心的临时根据地。

然而,张国焘却按兵不动,拒绝执行中央的战略计划。他虽勉强北上,但骨子里并不想与中央会合,而是想单独夺取河西走廊。他的理由是:“河西走廊将是未来西北抗日局面的交通要道,正是我们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而且因此也不致与一方面军挤在一块,再发生摩擦。”

9月13日,中央根据敌情的变化,提出静(宁)会(宁)战役计划。任弼时、贺龙等致电中央表示拥护并坚决执行。而张国焘又抗拒中央静会战役计划,在9月18日的西北局岷州会议上,再次提出西渡黄河,然后翻越祁连山脉进入甘肃西北部,遭到了任弼时、朱德、贺龙、刘伯承等的坚决反对。张国焘被迫表态:“既然你们大家都赞成北上,那我就放弃我的意见嘛。”会议根据中央的计划,制定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计划。9月19日,二、四方面军分别下达了向静宁、会宁进军的命令。

命令下达后,任弼时担心张国焘反复,9月19日同贺龙、刘伯承、关向应等联名致电中央,建议由朱德、张国焘、周恩来、王稼祥组成军委主席团,集中指挥3个方面军作战。中央采纳了这一建议,于21日致电朱、张、陈:“统一指挥十分必要,我们完全同意任、贺、刘、关四同志之意见,以六人组织军委主席团,指挥三个方面军,此间军委以毛、彭、王三同志赴前线与朱、张、陈三同志一起工作。”

可就在这一天,张国焘到达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所在地漳县,召集军以上干部开会,悍然推翻岷州会议决定,煽动和蒙蔽前方将士反对北上。他要求各军下令兵撤通渭,调头西进,并致电中央,称“目前与胡宗南之一路军,在静会这一四面受敌之地区决战是不利的”,“四方面军已照西渡(黄河)计划行动”。

中央急电张国焘等命令部队北上,指出:“若西进到甘西只限制青海一面,尔后行动困难。”同时电告任弼时等:“请你们向国焘力争北上计划之有利。”任、贺立即联名致电张国焘等:“一、二、四方面军目前行动比过去任何时期迫切要求能协同一致,否则,只有利于敌之各个击破,于革命与红军发展前途有损。”应立刻“停止在现地区”,听候“陕北之决定”。

张国焘的错误主张遭到任弼时、朱德、贺龙、刘伯承、关向应以及他的“铁杆”支持者陈昌浩的一致反对,他感到身边似有一股无形而强大的洪流,势不可挡。9月26日,他被迫向中央连发4封电报,12时那封电报中有“我们提议洛甫同志即以中央名义指导我们”等语,表示放弃同陕北党中央保持“横的关系”;20时张国焘还致电任弼时、贺龙:“如兄等仍以北进万分必要,请求中央明令停止(西进),并告今后行动方针,弟等当即服从。”任弼时等当即致电毛泽东等,报告和红四方面军通电的情况。

9月27日,中央致电张国焘等:“请电令通渭部队仍回占通渭,其余跟即北上。”张国焘回电表示“尊重你们的指示和意见”,“决不再改变”。9月29日,四方面军重新下达北进命令。30日,四方面军分作5路纵队,向通渭、庄浪、会宁、静宁前进。

10月,二、四方面军与一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会师。中共中央与中国工农红军这次持续一年之久的分裂危机,终于基本解决。

党最终取得了反对张国焘分裂路线的胜利,毛泽东在1936年底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总结为:“由于中央策略的正确,红二方面军的赞助。”

陈云后来评价说:“弼时同志肯定地说,采取分裂的行动,不管有如何充足的理由,都是错误的。并且坚定重新会合,统一党与红军。他与许多四军领导同志长谈了几天几夜,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以诚恳和平的态度,这就使已经感于分裂痛苦的四方面军领导人,立即同意他的意见。”

猜你喜欢

任弼时张国焘贺龙
与你携手长征
蒋介石唯一一次约见贺龙:这人可怕,以后不约
沈醉回忆:张国焘在军统的日子
任弼时教练警卫班
历史细节中的任弼时
贺龙威望哪里来
历史细节中的任弼时
叛逃之后的张国焘
“不够泼辣”的张国焘
贺龙火烧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