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崇伦与鞍钢建设

2016-06-25王恩宝

党史纵横 2016年5期
关键词:鞍钢车间

王恩宝

王崇伦,1927年出生,辽宁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从1948年到1978年的30年,王崇伦把自己的青春、才智、激情倾力投入火热的鞍钢建设中,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8月,王崇伦经亲属介绍入鞍钢轧辊厂当刨工。时年22岁的王崇伦,亲身经历从旧社会到新社会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对新社会充满深情厚爱,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那时的他,虽然不知道更多的革命道理,但抱定了一条:是共产党把穷苦百姓救出了苦海,自己才成了新社会的主人,今生今世就是要听共产党的话,跟共产党走,海枯石烂心不变。正是这种强烈的报恩思想,使王崇伦在工作中忘我劳动,积极向上。清晨,上班的铃声未响,他已把机床擦拭得干干净净,各项生产准备工作全都做完;傍晚,下班的人群都已离开车间,他还在琢磨新的生产窍门。3个月后,王崇伦加入共青团,成为鞍钢解放后第一批入团的青年职工。

1951年6月24日,王崇伦调至鞍钢机修总厂四机修厂工具车间。1952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承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任务。这一十万火急的特殊任务起初由铣床操作工负责加工,每次只能铣一根,每铣一根耗时半个多小时,而且废品率很高。铣床操作工试做了一种卡具,想一次加工10根,但几经试验,均未成功。眼看工期难保,全厂上下一片紧张气氛。王崇伦看到这番情景,暗地里琢磨起破解难题的招法。晚上,他从自家院墙上拆下几块砖头,堆成想象中的卡具形状,反复比试,直到深夜。经过几天的苦战,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一套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在车间工会主席张成山的支持下,王崇伦试用刨床加工拉杆,结果一炮打响。不仅一次加工4根拉杆,时间仅用15分钟,而且全部达到一级品。特急任务胜利告捷,王崇伦用他的巧妙创造夺回了比金子还要宝贵的时间,工友们因此送给他一个绰号“革新迷”。这年金秋,王崇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鞍钢的生产建设突飞猛进。就在这时,矿山建设第一线告急:大批凿岩机因缺少备件卡动器,被迫停止作业。试制卡动器的特殊任务最终落在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卡动器是凿岩机上最易磨损的零件,虽然体积还没有拳头大,但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车、插、铣、渗碳、淬火等12道工序,而且精度要求很高,当时国内尚无厂家能够生产这种备件。

试制开始就遇到了“拦路虎”。第一道工序车床加工一个零件只需45分钟,而第二道工序插床加工一个零件却要两个半小时。全车间只有一台插床,插床工忙得满头大汗,可机床前积压的待加工件却越来越多,负责后部加工的铣床、磨床操作工人被迫干干停停。结果,一天下来只能制作四五个卡动器,远远满足不了矿山生产迫在眉睫的需要。“等米下锅”的各矿干脆派专人守在工具车间,一个卡动器一加工完,便立即被送往矿山。

就在这紧要关头,工具车间又接到为凿岩机试制第二种常备件反螺母的任务。这又是必经插床加工的活,一周过后,插床前积压的待加工件多达上千。厂长、车间主任都在为插床的低效而犯愁,急得团团转。王崇伦没用领导发话,又悄悄搞起了攻关。一天晚上,他在整理技术资料时,翻着刨床代替铣床加工拉杆的现场照片,突发灵感,产生一个大胆构想:用刨床代替插床,制一个圆筒形的工具胎,把插床垂直切削变成刨床的水平切削。半个月后,双颊凹陷的王崇伦把特殊工具胎的图纸展开在车间领导面前。这个工具胎外壳酷似一台小电动机,由40多个零件组成,卡动器和反螺母都可以固定在套子中,360°旋转,任意选择加工角度。插床只能一次加工一个工件,而置放在这个工具胎内的工件,刨床可以成摞切削,就像穿糖葫芦一样方便。车间主任和工程人员看了王崇伦设计的图纸,都对他的奇思妙想赞不绝口。

在车间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几天之后,一个长达500毫米,直径200毫米的工具胎安置在王崇伦的刨床上。试车这天,数百人前来观看。第一批工件加工完毕后,计时人员宣布,加工一个卡动器耗时仅45分钟。更让人震惊的是,以往加工凿岩机的40多个零件,每加工一种都得制作一套专用的卡具,而这个工具胎竟能全部取而代之。经过集思广益,王崇伦创造的这独特工具胎被命名为“万能工具胎”。

王崇伦继续攻关夺隘,加工卡动器的纪录连连取得突破,由45分钟提高到30分钟,最后提高到19分钟,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至7倍。他操作的“牛头刨”成了“千里马”。凭着万能工具胎,王崇伦在同时间赛跑中不断创出奇迹。1953年一年,王崇伦完成了4年又17天的工作量,被评为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

王崇伦的事迹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团中央致信王崇伦,对他荣获鞍山市工业特等劳动模范表示热烈祝贺。信中称赞“你具有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刻苦钻研、虚心学习的优良品质。你这种积极的创造劳动精神,是鞍山市和全国各地青年工人学习的好榜样”。著名作家魏巍特地致信王崇伦,说:“您就像一颗宣布大进攻战役开始的信号弹一样,带着迷人的色彩冲上天空,它将吸引着万千忠于祖国的人们,不惜一切地赶上前去,扑上前去……你摆脱了时常捉弄我们的恼人的时间,勇敢地出色地走到了时间的前面。”由此,王崇伦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1954年1月1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让更多的青年工人在先进人物的带动下前进》的社论,指出:“当我们在青年工人中组织学习先进人物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要启发青年工人的社会主义觉悟,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劳动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认识到为这个伟大的目标而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是自己全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王崇伦和其他先进生产者的创造性劳动正是从这种社会主义的自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实际的生产斗争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成为推动他们永远前进的力量”。2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发扬王崇伦的工作精神,提前完成国家计划》的社论,指出:“在我们祖国进行伟大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王崇伦的创举是有极其重大意义的。如果王崇伦这种不断地改进技术,提前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工作精神能在全国职工中推广起来,乃是直接关联到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使我国早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问题。”2月14日,《工人日报》发表题为《学习王崇伦的先进榜样》的社论,指出:“王崇伦懂得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目的,懂得工人阶级为实现这一伟大目的所担负的重大责任,懂得自己在实现这一伟大目的中应该起什么作用,所以他在生产上才会有那么大的决心和勇气,才会发挥出那么高的智慧和才能,也才能够不断创造出那么出色和惊人的成绩。”

同年,团中央专门组织了一次首都青年工人与王崇伦见面大会。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人人都可以做一个先进工作者》的讲话,指出:“大家都想向王崇伦同志学习,像他一样走在时间前面,作一个光彩的先进生产者或先进工作者,为祖国做出一番事业来。”“要成为一个先进工作者,必须自己努力,作到以下四条,这就是:下定决心,打倒困难,想尽办法,虚心学习。”同年,王崇伦的事迹被编入小学生语文课本,“万能工具胎”的图片被印成邮票。从此,王崇伦以“走在时间前面的人”誉满中外。

技术革新的旗手

1954年初,全国工业战线相继涌现的有影响力的技术革新能手,应中华全国总工会邀请,聚会首都北京,座谈讨论如何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出更新贡献。王崇伦在会上作了充满激情的发言。此时的他,经过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思想境界有了更大的提升。他一连几天反复思考,作为一名先进模范人物,不仅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创造出更为优异的成绩,而且还应当感召和吸引成千上万的职工群众加入技术革新的行列,投身创造性的劳动。为此,王崇伦提出:联名向中华全国总工会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他的想法得到了张明山、唐立言、黄荣昌、刘祖威、朱顺余、傅景文的一致赞同。不久,由王崇伦执笔的7人联名信送到了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对这封具有特殊价值的建议信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于同年4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此后,一个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在长城内外蓬勃兴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战线的装备普遍落后,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成为挖掘企业内在潜力,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道路,推动工业生产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创造了难以计数的巨大财富。王崇伦为此做出了独特的贡献。1954年9月,王崇伦光荣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面对成功和荣誉,王崇伦没有辜负党组织的殷切希望,在继续奋进中他由一位著名技术革新闯将逐渐成长为鞍钢技术革新领域当之无愧的旗手。同年10月,经王崇伦建议,鞍钢开办了“先进生产者学校”,对所属厂矿涌现出的500多名先进人物进行分期培训。王崇伦应邀为学员作了《我所走过的成长道路》的专题报告。他满怀深情地说:“我们不仅要当时代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工厂的主人,还要在技术革新的舞台上当具有创造精神的主人。”王崇伦以亲身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学员们深受教益和鼓舞。后来,在这些学员中涌现出一批屡建奇功的技术革新能手。

1955年,王崇伦所在的工具车间被团中央命名为“青年工具车间”。翌年,王崇伦被提任为该车间生产副主任。同年,中国科学院辽宁省分院聘任王崇伦为特别研究员。

1956年,车间生产的铸管模具供不应求,用户经常排队取货。为了攻克这一难关,王崇伦组织车间十几名能工巧匠成立自建自动化生产线攻关突击队,苦战22天,历经157次试验,最终不仅大幅度提高了铸管模具质量,而且生产一个模具只需3分钟,提高工效20倍。当年,王崇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在王崇伦的带动和影响之下,青年工具车间职工大搞技术革新蔚然成风。从1955年至1959年,全车间每年实现技术革新都在百余项以上,年年超额完成生产计划,是闻名鞍钢的红旗车间。

在技术革新的实践中,王崇伦发现能工巧匠搞革新、攻难关虽然各有所长,但由于工种不同,造成客观上的局限性,使一些本来能够解决的技术难题久拖未果。由此,王崇伦萌生了开展技术协作的想法:把鞍钢一批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吸纳在一起,形成攻关的合力。1959年初,王崇伦找到老英雄孟泰合盘托出自己的设想,两位忘年交的劳动模范一拍即合。经过精心筹划,年底,鞍钢建立了一支以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为骨干的技术协作队伍,人数达1500多人。

从发起组织鞍钢技协积极分子队伍那天起,王崇伦就以极大的热忱开始了不寻常的奔忙。每逢星期天,他家门前都会停放着一排自行车,各厂矿的“刀具大王”“焊接大王”“吊装大王”纷至沓来。经过一番切磋交流,一场场技术攻坚战很快打响。王崇伦的家成了能工巧匠们交流聚会的“据点”。他把全家人都动员起来,妻子烧水沏茶,女儿看自行车,儿子跑道送信。这个鞍钢技协骨干最热闹的“据点”,一直热闹了近20年,直到王崇伦调离鞍山。

在发展壮大技协积极分子队伍的过程中,王崇伦提出了“一连十”的办法,他形象地称之为“滚雪球”。这个办法要求,每位鞍钢公司级能工巧匠年内串连10名本单位的能工巧匠加入技协活动行列。王崇伦年内一人动员30人,其中“六访许朝清”被传为佳话。许朝清是工具车间有名的技术尖子,有一手修磨床的绝活,但他酷爱钓鱼,星期天经常出去钓鱼,不愿参加技协。王崇伦6次前去家访,动员他出来参加技协队伍。后来,许朝清成了王崇伦组织技术攻关的左膀右臂。

1959年,王崇伦应邀参加了辽宁省机械工业先进技术表演观摩队,先后到沈阳、丹东、本溪3市23个企业进行技术交流。王崇伦利用交流空隙为12家企业解决15项技术难题,各单位纷纷致信鞍山市、鞍钢,盛赞王崇伦的高尚精神和高超技艺。

1959年,王崇伦出席全国“群英会”,再度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会议期间,他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泽东称赞他是“青年的榜样”。由于王崇伦的重大贡献,从1954年到1959年,他先后14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苏联政府又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停止对我国供应大型轧钢机轧辊。鞍钢各轧钢厂面临停产的局面。在这严峻关头,王崇伦与孟泰主动请缨,承担组织研制大型轧辊的攻关任务。在他们的带领下,由500多名干部、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组成的技协队伍众志成城,从炼铁、炼钢到铸造形成一条龙跨厂际联合攻关。历时一年,他们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关,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空白。此项重大成果轰动了全国冶金战线,被誉为“鞍钢谱写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

走上领导岗位

1960年7月17日,王崇伦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1962年11月,王崇伦被提任鞍钢机修总厂北部机修厂副厂长。

技术攻关不断取得硕果,有力地推动了技协队伍的发展。到1962年底,王崇伦领导的鞍钢技协队伍已拥有1.5万之众,车、钳、铆、电、焊等各工种齐全,设计、施工、抢修配套成龙。这支队伍凭着高度的主人翁精神和精湛的技艺,先后为鞍钢解决了一大批生产和技术改造中遇到的难题,而且还为鞍山市乃至辽宁省及东北地区的许多生产厂家解决重大了生产难题,为鞍钢赢得了殊荣。正是革新创造这一共同志向和技术协作这一友谊纽带,使王崇伦结交了成百上千情深义重的挚友,他们不仅互励互勉为事业共同奋斗,而且在危难时刻肝胆相照、患难与共。

1968年,王崇伦担任鞍钢“双革办”副主任不久,遭到造反派的揪斗,被扣上“假劳模”、“大工贼”等莫须有罪名,惨遭迫害。王崇伦刚直不阿,毫不屈服。1969年,他被关押在机修总厂一加工车间劳动,仍矢志不渝悄悄地进行技术革新。那时,王崇伦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只有干工作才能证明自己。”他的行动使那些多年与他并肩攻关的技协骨干深为感动,他们顶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团结一心,与王崇伦一道实现十几项技术革新,生产出急需的大型备件,为维系鞍钢正常生产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也正是这些肝胆相照的知己,在王崇伦被造反派毒打得奄奄一息的危急时刻,群体冲进批斗会会场,将他抢救出来。

1970年,经落实政策,王崇伦担任机修总厂一加工车间革委会副主任。当时鞍钢主体生产设备失修状况相当普遍,正在大修的二初轧厂刚刚进行拆卸施工,就发现了150吨大机架磨损严重的问题。更换大机架没有备品,外委订货为时已晚,拉到机修厂修复,吊运又极为困难,整个工程因此“卡壳”。王崇伦受命率80多人组成的机修总厂大修服务队,开赴二初轧大修工地。他召集各车间、各工种的能工巧匠实地察看磨损严重的大机架,要求大家都在巧字上想点子、出主意,最终拟定了就地修复的方案。他把再生车间的焊工安排在最佳位置实施现场补焊;把各车间运到工地的不同类型的7台车床架起高、中、低3个空间层次进行空中切削加工。历经8天“蚂蚁啃骨头”般的苦战,提前4天完成任务。

1972年,鞍钢第三炼钢厂建设2号转炉,该转炉的连厢管由于径粗、壁厚、煨制成型难,一直无厂家承揽。该项工程的总负责人找到王崇伦告急求援。王崇伦不怕担风险,组成三结合攻关队,把5米立车设备改成煨管机,经过3个月试验,成功地煨出16根连厢管,解决了转炉工程的一项重大技术难题。

1973年初,王崇伦参加辽宁省先进刀具技术推广队,先后到全省40多个工矿企业推广先进技术。同年,王崇伦作为中国社会知名人士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

运筹帷幄的好指挥

1973年6月,王崇伦任鞍山市总工会副主任。历经长时间基层领导岗位的磨炼,王崇伦领导艺术日臻成熟。

1973年7月,经王崇伦提议,鞍山市总工会向全市职工发出“战胜雨季、酷暑,确保完成第三季度钢铁生产任务,以优异成绩向国庆献厚礼”的号召。当时,受“左”的影响,组织群众性的劳动竞赛仍是禁区,身为抓全市群众生产工作的王崇伦不顾个人荣辱,直言劳动竞赛是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倡导创造性劳动的有效途径。在他力主之下,市总工会以组织同工种厂际竞赛为突破口,开始恢复劳动竞赛的工作。他通过实施“抓点带面、抓老带新、抓强带弱”的措施,很快使生产运动会、对手赛、千台时赛、技术表演赛等几十种形式不同、内容各异的劳动竞赛,在全市工矿企业热火朝天铺展开来。当年,全市工矿企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都得到大幅度提高。王崇伦亲自到鞍钢南部机修厂指导开展“双千”(月创千台时,日创千分钟)竞赛。该厂有27人次突破厂历史生产纪录,小型段刘宝富班创加工小渣口班产300个的新水平,超过全段历史最高纪录的50%。当国庆24周年到来的时候,全市各条战线的职工用新的成绩向共和国的生日献上了一份厚礼。

1975年2月,海城发生强烈地震。鞍钢炼铁厂告急,因受地震影响,该厂一批铁水罐凝铁,造成数座高炉无法出铁,被迫休风。炼铁厂没有氧化残铁机,紧急情况惊动了各级领导。急难之中,鞍山市委与鞍钢领导点将克难,王崇伦受命上阵。他迅速部署,双管齐下,一路召集人马,一路收集技术资料。当天,李绍奎、王广发、许朝清、赵玉林4位技协老将聚到炼铁厂,氧化残铁机的图纸全部拿到手,深夜自制氧化残铁机的战斗打响。3天3夜过后,第一台氧化残铁机投入了作业。

此后,在试制大型焦油砖会战中,王崇伦运筹指挥,使鞍钢首次成攻采用当时最为先进的真空浸油技术,成功试制出急需的大型焦油砖,为提高转炉炉龄创造了有利条件。

1975年3月,王崇伦受命组建鞍钢工会,任鞍钢工会筹备组主任。7月,鞍钢工会成立,王崇伦任主席。

1975年6月,王崇伦任鞍钢党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主抓设备大修工作。他坚决贯彻党中央整顿企业的指示精神,提出了加快解决鞍钢主体设备失修的具体措施,组建了强化统一指挥的鞍钢设备会战指挥部。鞍钢党委任命王崇伦为总指挥。他从鞍钢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两年内先后组织对矿山冶炼、轧钢等主体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难题攻关达36项,使鞍钢主体设备的完好率明显上升。

指挥抢修地震后的唐钢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按照冶金工业部的指令,鞍钢挑选200多名精兵强将组成抢修分队,王崇伦担任指挥。8月22日,24辆满载人员和各种抢修器材的汽车在王崇伦的带领下火速驶向唐钢。在颠簸的汽车里,王崇伦陷入了紧张的思考,他预感到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为了打有把握之仗、有准备之仗,王崇伦一边仔细分析唐钢提供的震后概况资料,一边依据以往积累的经验思考总体作战方案。他把可能遇到的不利因素作了充分估计,把发挥14个单位抢修人员特长的方案作了反复推敲。在行进的途中,他与每位临时党支部成员交换意见,补充完善方案。当浩浩荡荡的鞍钢抢修车队冒雨开进唐钢厂区时,王崇伦一路上策划的“分片安营扎寨、统一生活保障、就地勘察实情、实施对口包揽、先行解决送电、全力恢复主体生产”的方案已成竹在胸。

在抢修工作进入高潮阶段,王崇伦立足全局,从尽快实现恢复唐钢主体生产的总目标出发,果断抽调各抢修点的强壮人员形成优势兵力,以推绞磨的方式顺利攻克百吨初轧机牌坊复位找正、轧钢辊道矫正等难关,为整个唐钢恢复主体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时的抢修工作是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高温酷热,无饮用水源,空气中散发着刺鼻的恶臭,周围飞(转15页)(接7页)蝇成群,严重污染的环境使大部分队员患了痢疾。尽管如此,队员们每天还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王崇伦强忍重度痔疮的病痛折磨,一边指挥抢修,一边时时把实施“统一生活保障”挂在心上。他亲自出面求援各方解决供水、购菜的特殊难题,并亲自制定应急保证措施,使鞍钢抢修分队人员在80多天里获得了难得的基本生活保障,维系了抢修队伍始终如一的旺盛战斗力。时任唐钢党委书记邓春兰赞誉鞍钢抢修队是一批“扎得牢、上得快、打得响、过得硬”的钢铁队伍;赞誉王崇伦是“有胆、有识、有招的高明指挥”。唐钢的许多职工听说鞍钢带队的是50年代名扬全国的老模范王崇伦,经常结伴来到指挥部的帐篷拜访王崇伦。然而,他们往往都扑空了,王崇伦除开会外,几乎都在抢修火线上。

1976年11月中旬,王崇伦率抢修分队凯旋,鞍钢为这些历经非常考验的勇士们隆重庆功。

七号高炉改造总指挥

1977年3月,一副前所未有的重担落在王崇伦的肩头,组织上安排他担任鞍钢七号高炉改建工程总指挥。这项工程要拆除原有的七号、八号高炉,然后建起容积为2580立方米当时国内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七号高炉。从土建施工到设备安装有上百个项目,材料数万吨,人员达万人,并且要求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竣工投产。这一切还要在保证“三钢一铁”正常生产下进行。王崇伦意识到,这是一项打破常规的改建工程,自然需要打破常规的指挥。上任伊始,王崇伦便把行李搬到工地,吃住不离现场。他经过几天的紧张调查研究之后,果断决策走出了第一招妙棋:迅速绘制一张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实施各项主要工作齐头并进、倒排工期的项目进度图表。

王崇伦为了发掘参战职工的聪明才智,要求各参战单位一律成立领导挂帅的“三结合”攻关组,对本单位承担项目的技术难题实行群策群力突破。在工地上,人们时常看到王崇伦手里捏着馒头,嘴里边嚼边与攻关组成员切磋破解难题。王崇伦的行动成了一道最有效的动员令,各单位的攻关组很快攻克百余项技术和施工难题。

在这次特殊的会战中,王崇伦亲自协调设备供应、后勤服务等单位和部门,使之成为工程服务中配合默契的“一盘棋”。王崇伦还南下上海、北上吉林处理加工订货中的棘手难题,争取173个兄弟企业对鞍钢这项重大改造工程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

1977年12月29日,改建工程胜利竣工后的鞍钢七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万名参战职工用智慧和汗水为鞍钢写下了历史性的辉煌。该项工程达到了高速度、高质量、低消耗、安全无事故,实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创造了我国大型高炉建设史上的奇迹。

1978年,王崇伦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离开了他眷恋的火热的鞍钢。

猜你喜欢

鞍钢车间
超过定额
《鞍钢故事》创作谈
“扶贫车间”拔穷根
网友:“鞍钢桥梁钢厉害了,我的鞍钢,加油!”
A7_p69
例说最优化方法解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