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八十年
2016-06-25王琦黄国志
王琦+黄国志
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夜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茶庆生书记、段利名总经理、万学平副总经理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夜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建厂80周年。作为我国军事光学工业的先驱者,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创造了新中国多项第一,成就辉煌,功勋卓著。其主要产品包括望远镜、瞄准镜、夜视仪和测距仪等,不仅广泛装备于我国各种常规兵器,还应用在战略武器领域。为了纪念辉煌的80年,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将在今年特别推出新中国第一型军用望远镜的复刻珍藏纪念版,预计将在9月的庆祝仪式上正式公开,本刊读者服务部也将同步发售,有意购买者请与本刊读者服务部联系。
周自新(右一)于1942年与友人合影
本刊记者:首先,请茶庆生书记为我们广大读者简要介绍一下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的发展历史。
茶庆生书记: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的前身成立于1936年。当时,民国政府的留学生陆续回国,而国内抗战已经爆发,东北沦陷。其中一位名叫周自新的留学生曾在德国留学并在蔡司公司实习,他起草报告给当时的国民政府,建议对当时大量进口的德国光学仪器进行维护和保养,否则将成为一批废铁。1936年,何应钦向蒋介石打报告,蒋批准在南京成立光学器材维修所筹备处。9月7日,光学器材工作筹备处正式成立。这一天就被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定为建厂日。
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万学平接受本刊采访
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书记茶庆生接受本刊采访
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上海即将沦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筹备处和修理工厂也准备从南京迁往重庆。但是,因为重庆潮湿的气候不利于光学仪器的生产,筹备处改迁昆明。当时,还有部分进口设备还没有运抵内地。由于沿海已被日军占领,这批设备就从越南通过滇越铁路运到昆明。此后,筹备处在昆明南郊柳坝开始建厂,生产过程中屡被日军轰炸,损失惨重。1939年1月1日,国民政府将筹备处命名为兵工署第22兵工厂。1940年10月,第22兵工厂迁至昆明海口至今。1942年1月,第22兵工厂与第51兵工厂合并,命名为53兵工厂。1950年,3月8日云南解放,昆明市军管会接管了53兵工厂。接管后光学部分又分开了,依然叫22兵工厂。1951年6月,当时的中央兵工总局再次将厂名改为中央兵工总局第22兵工厂。1952年10月30日,更名为22987工厂,1953年3月正式定名为国营第298厂,沿用至今。
1957年4月,国营第298厂启用第二厂名:云南光学仪器厂,直到云南光学电子集团成立。2005年,云南光学电子集团分离破产重组,把军品和民品分离,成立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和云南光学发展公司。
本刊记者: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至今都创造了哪些辉煌业绩?
茶庆生书记:从抗日战争时期建厂至今,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为中国国防建设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创造了许多中国的“第一”。第一个“第一”是制造了中国第一具军用望远镜。成立伊始,工厂按照蔡司标准开发,图纸也经过蔡司专家审核。这型望远镜的特点是采用双筒6×30规格,左侧刻有“双望6×30”字样,菱形欧标,蔡司标准;右侧刻有“昆明22”字样,即22兵工厂。其生产分为两个阶段,1939—1941年成为敬知式,生产了1866具;1942—1945年改为中正式,主体一样,标牌改了。解放后,1950—1955年又生产了一批,产量为4429具,目镜改为铝制(第一代为胶木)。
第二个“第一”是1940年第一次仿制出迫击炮瞄准镜,也是中国第一台炮具瞄准镜。当时仿制了两种瞄准镜,一个是奥国美特克式,另一种是法国勃朗特式。第三个“第一”是在1941年成功仿制光学对空测距机。第四个“第一”是1958年为“东风一号”地地导弹成功研制地面标定设备。第五个“第一”是1958年成功仿制出第一支红外变像管。第六个“第一”是1963—1981年成立微光夜视研究小组,研制出中国第一具微光像增强器。1981年引入荷兰生产线,现在也是中国唯一的一条微光像增强器生产线。改革开放后,我厂还成立了云南省第一家合资公司——云华公司。
中国首架80厘米测远镜
本刊记者: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为我国军用光学工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哪些贡献?
茶庆生书记:我厂在历史上发展还是不错的。在兵器行业大量亏损、倒闭的时候,我厂还有利润。我刚参加工作时,还有10万、50万的利润,一直发展到现在。我厂对国防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实际上,解放战争过程中,1946—1950年是停产的,解放后,共产党接管工厂,对我国光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
我国兵器系统的绝大多数光学企业都是由我厂援建或者是包建的。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后,我厂输出的技术开发、设计、技能人才多达4000多人,他们分布到全国各地,提供光学设备和已定型的产品。据我所知,北京华北光电有限公司、北京长城光学仪器厂、南京北方光电有限公司、江苏曙光光电有限公司、河南北方平原光电有限公司、西安北方光电有限公司、重庆嘉陵华光光电有限公司、重庆珠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都有我厂输出的人才。这些人的第二代、第三代部分回来了,部分就扎根在那里了。所以,我厂既填补了中国的空白,又起到了“老母鸡”的作用,对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3月3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右五)莅厂视察
本刊记者: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今年要推出的新中国第一型望远镜限量版,是基于哪种望远镜重新进行生产的?
茶庆生书记:今年80周年,用第一版1950年的望远镜原版图纸,我们生产限量版望远镜。我们按照原图纸生产,也就是原22兵工厂1934年的第一套图纸,字是手工写的,非常漂亮。它是中国生产的第一具望远镜,也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具望远镜,非常有历史意义。
本刊记者:推出这款限量版望远镜的重要意义在哪里?
段利名总经理:我们主要是结合80周年厂庆推出的这款望远镜,这也是我们集团兰戈董事长提出的想法。这款望远镜的技术性能指标与现在的望远镜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它主要的意义就在于承载了我厂80年历史的辉煌。
1965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左五)莅厂视察
本刊记者:这款望远镜比较典型的设计特点有哪些?
万学平副总经理:这款望远镜从设计理念到材料,采用的都是德国蔡司的技术。从原先的22兵工厂到53兵工厂,再到解放后,我们的望远镜产品都是按德国蔡司技术路线走的,也称为中国的蔡司。
这款望远镜,从大的系统划分叫包络式望远镜。在1938—193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把这款望远镜称作中正牌望远镜。它采用了最古老的典型机构形式,我们称为转向层波轮式,前面为望远系统,后面是一个目镜,这是最常用的系统,是标准的望远目镜,是包络式的,我们也叫它包络转向系统,这个系统现在大部分望远镜还在用,是一个很经典的机构。现在,我们有史密特形式的、翘脚的、波轮的等各种形式。这款望远镜的目镜采用常镜带双片胶合的机构形式,这种设计我们现在还在用。不过,我们现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眼的评价方式越来越高,要求长出筒。以前的出筒相对比较短,这个望远镜是我们第一种望远镜结构形式,它的出筒距离不长。
这款望远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的德国技术路线,它的螺钉采用英制,欧洲的标准方式,与国内标准完全不同。比如标准件,我们国标的是M1.6,它是M1.7,我们是M2.5,它就是M2.7,我们是M2,它是M1.93,这就是我们这款望远镜的特点。这次我们重新生产这款限量版望远镜,与原来望远镜保持完全一致。从整体来说,我们设计的第一批望远镜完全成功,效果也很好。80周年厂庆,这款限量版望远镜作为一个文化的承载,是我们厂的一个品牌,我希望来做一个宣传,让广大读者了解。
这款望远镜原来镜身用的材料是锂,其他部分材料用的是铜。它的布镜方式很简单,有三种,一种是辊边,在1965年以前多采用这种设计,一种是螺纹连接,另一种是法兰连接。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沿用这些连接方式。辊边方式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但可重复性差,拆掉了,也就坏了。但以前做的设计思路还是很清晰的,到现在我们也用。
本刊记者:非常感谢三位领导接受我们的采访!
(编辑/笔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