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北京的免费医疗
2016-06-25
“免费医疗”是人们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其实,大家绝对想象不到的是,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清朝末年,北京就已经实行免费医疗。那么,这些历史片断是什么样的呢?
清末京师内外城官医院看病免费
清朝末年,北京已经有了免费的官立医院,这就是京师内城官医院和外城官医院。内城官医院是清政府应巡警部奏请设立的,地址在钱粮胡同,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8月正式开诊,中西医并重,前往看病的人很多,很快就有了较高人气。负责筹办内城官医院的卫生司郎中唐坚也被上峰认为创设有功,又被派筹办京师外城官医院。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外城官医院在梁家园正式开诊。其间,由于“患病者多,内外城官医院,恐有应接不暇之势”,还增设了几所“分院”。不过,当时这些“分院”并无正式名称,一般也就通称为内城官医院和外城官医院。因此,清末北京城里的内城官医院和外城官医院实际上并非“两所”,而是好几所医院的总称。
官医院之“官”,意思是官办,而体现官办性质的重要特征则是看病免费。民政部核定的《内外城官医院章程》第一条明确规定:“本院系民政部奏请设立,纯属官立性质,所有来院诊治之人概不收费,唯住院诊治者饭食费用须由本人自备。”
全年就诊人数近29万人
内外城官医院面向全体民众开放,规定了严格而合理的门诊及住院规则。“凡来院诊视者俱先至挂号处挂号,持取号牌分别男女入候诊室,依次传号入诊,不得搀越争先。”同时,又对特殊人群给予了关照。“海陆军官兵士著有制服者或持有营署执据者”、“各学堂男女学生著有制服或佩有徽章或有学堂执据者”、“病伤急切者”、“巡警人员著有制服者”、“持有巡警官署执据者”,这五类人员“由号房给予特别号牌,即时入诊,不论次序”。有些研究者认为,内外城官医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上述几类人,并得出结论说“看来这所医院还是个不完全的公共医疗机构”。其实,这是错误的。内外城官医院只是对这些人员给予特别关照,其服务对象依然是广大民众。内城官医院最初开办的五个月里,就医者就有三四万人。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秋季三个月,内城官医院就诊三万余人。这也是后来又开设了外城官医院的重要原因。这么多病人显然不可能主要是几类特殊人群。外城官医院开办后,民众就医更加便利,到了1909年(宣统元年),全年就诊人数近29万人,而当时北京内外城总人口约为80万。
内外城官医院主要依靠政府拨款
免费医疗需要经费支持作为基础。据史料记载,民国初年,内外城官医院每月经费2000元,全年24000元。后来,随着就诊人数上涨,经费支出也更多。1917年(民国六年),内城官医院全年实际经费三万余元,外城官医院为近三万元。官医院看病不收费,它又是如何维系运转的呢?
首先,官医院经费由政府拨付,月终统一报销。所有院中经费,每届年终决算一次,列表申报警厅。
其次,官医院所用中西药料都是免税的,这就节省了一大笔费用。
再次,官医院总理由内外城巡警厅卫生处官员兼任,他掌管全院一切事务,所有院中人员均受其指挥,但请注意,这个人不在医院支领薪水。
最后,随着来院就诊人数增加,医院为了维持运转,也想办法自筹一部分资金。先是鼓励病人捐款,如果捐得多,可以得到民政部授予的“急公好义”匾,不过效果不太好。后来又对来院看病的富人实行带有“筹款号”制度,规定“凡富贵之人,须挂此号,本院以特别之礼待之,唯须预先觅一殷实保人,言明病愈筹款若干,自十元至千元均可”。不过,这些措施筹集的款项,在医院总经费中占比很小,医院的主要经费仍是源于政府拨款。
京师内外城官医院由于免费医疗,在民众中有很好的口碑。在清帝逊位后,虽然因为当时公私医院增多,分散了就诊人群,但内外城官医院还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改组为市立医院,“概不收费”的政策也被取消,但对于贫病患者,医药手术费减半或予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