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画的当代继承与传统创新

2016-06-25周珍珍

国画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笔墨中国画绘画

周珍珍



浅谈中国画的当代继承与传统创新

周珍珍

中国画的传承与革新问题,是古往今来文化及艺术等方面始终讨论争辩最为热门的一个话题。既需要继承传统,也要在传统基础上做出时代的创新,正如时人所强调的“笔墨当随时代”,即陈述继承与革新的结合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历史悠久的中国画在艺术领域自成体系。中国画从原始的岩画、壁画、帛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相关文化遗迹的传承链接,转变到现今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系统性的分科, 由此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绘画语言。对于中国画的传统定义,大多人立刻想到的是笔墨,以及笔墨中的结构基础——线性探索。线是中国画的根底和艺术灵魂,在作画运笔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线性”和“笔性”。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帛画长达两米多,上面用线描绘了伏羲和女娲,精妙的线描让我们认识到国画中“线性”起源的历史性及一脉相承性,这与中国书法也是同宗同源的。中国画里笔墨逸气、意象画境、人文精神、文化素养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特有的艺术约束性形成了中国画艺术的特殊性。传统中国画在过去是一个自为自足的世界,代表了一种价值观、一种审美文化,在人类文化历史上是有一定意义的存在。所谓中国画传统的继承,就是保留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及审美特征,要继承其精神性的精华,不可按部就班、一模一样地照抄。现今各大艺术院校中国画的专业课程中都设有古画临摹,为的就是给我们打下良好基础,学习理解古人画作的精髓,日后在创作中加以运用,与中国美术史课程相结合的学习并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中国画、如何画中国画,学习古人历代总结的中国画的各类技法传统,掌握技法形式的工笔、写意、勾勒、墨骨、青绿、泼墨等,以及勾、皴、点、染等表现技法,最主要的是要我们学到古人传承下来的艺术精神,这些都组成了中国画不可分割的部分。

中国画的推陈出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应高于生活,不是复制自然形象,而是在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作者的主观意识创作出来,追求的是“以形写神”,探索的是民族艺术的“别无旁系”。中国画的创新是不能割断历史,不能离开中国画的精神和特点来凭空创造的。创新的形成是因为时代的变化,有各式各样新鲜的事物出现,而人们在思想上首先出现了改变。创新往往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观察研究客观世界,从而使艺术家有了自己新的想法及创意,甚至是历来前人没有发现探索到的。实际上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会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变,每个时代的思想、人文背景、社会环境、气候等出现的差异,使得艺术家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上出现了不同。

在明代中后期,西方绘画就已经开始慢慢渗入中国,20世纪以来,国人也不断去西方留学,国画与油画两种截然不同的美术在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艺术及文化的碰撞,以至于传统与创新这个问题讨论得越来越热烈。针对种种问题,很多艺术家做出了主观结合创作出了一批批作品,前人中有清人郎世宁、王志诚等将西方绘画手法吸取融合到中国绘画上,西方绘画的明暗凹凸法、焦点透视法、色彩表现手法被结合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然而从油画中得到创新的部分盖过了该继承的传统,两者并没有得到合适的结合,所以那一批作品犹如西方油画与中国水墨的硬性结合,引起了后人非议,但时代意义也不容忽视。我们也许过多注意了表面,然而真正的创作在于文化及精神的传达,正如恽寿平所说:“笔墨本无情,但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中国画的革新者徐悲鸿把西方绘画的写实主义方法融入中国画传统笔墨中,所以我们常常看到那时的绘画人物的脸和手都是西方绘画那种素描式的绘画手法,人的衣服还是用中国传统的线来表现,这种画法既保留了传统,又做出了部分创新的结合,这是一种好的尝试,为后人传统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奠定了基础。而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等人则主要继承了文人画传统,同时开阔视野来加以些许创新,从而进一步发掘文人画传统中的精华,这便是相应继承了文人画传统又适当结合了创新,最重要的是传达了时代的文化及精神,因此也创作出了许多流芳百世的作品。

周珍珍 夏日女孩系列之五 248cm×127cm

前人对于传统与创新形式结合的不断尝试,给我们总结了许多优劣经验。如今“当代”一词盛行,已经不流行完全传统的中国画,许多画家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来创作优秀的当代作品的。然而往往每一条路上都会有走极端的人,许多作者彻底抛弃了传统,单单去研究当代创新,以至于创造出的作品不伦不类。像一些艺术家发现了许多特别的方法加入绘画中,如撒盐法、揉纸法、喷水法、撒洗衣粉、积墨法等等,有些是在传统上锦上添花,但往往使得作品完全抛弃了传统的勾、皴、点、染,只是运用了这些花哨的方法来创作,失去了内容却仅表现了形式。所谓创新,是不能脱离传统精神的,创新不单单是在手法上创新,更是想法题材上的创新、表达作品深层意义的创新、作品里形象主观变形的创新等等。

现在去看画展,常常会发现许多作品感觉都像是同一个作者画的,风格一样,色彩感觉一样,创作题材一样。又或许是一幅作品画了非常丰富的内容,能看出作者下了很大气力来画,甚至出现照片式的作品,既缺乏创新,也遗失传统,只是一味地追求表面、追求复杂,画得复杂、细致又费劲,却失去了基本的艺术韵味。又如当今画西藏和南方少数民族题材的画家最多,可是往往让广大群众知道了解的画这类题材的画家就那么几个,剩下的都埋没在众多没有自我精神的低级作品的海洋中,这些状态都很令人震惊。

如何使创作出的作品既有传统精髓又有独特的新意?如何将传统与创新恰当地结合?不能够一味追求表面与技法的创新,更重要的创新在于题材与精神的传达、画作内容的主观变形和作品传达作者内心思想等等。既要合理正确地传承中国画传统的精神,“线”不可舍去,“笔墨”不可舍去,前人总结的勾、皴、点、染等这些技法也同样不可脱离,在作画的过程中要放下自己与世俗的一切,要放大自己的内心去重塑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心,笔未到而意已成,达到古人所述的“笔所未到气已吞”,在传统及时代上做到贴切,在精神与人文上做到不舍弃,在风格与内容上做到“别无旁系”。

注释:

1.清·恽寿平,《南田画跋》,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8月版。

2.霍松林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319—322页。

猜你喜欢

笔墨中国画绘画
中国画
笔墨童年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笔墨厨神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笔墨厨神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