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刘家针铺”铜版印刷广告浅析

2016-06-25陈云

科技与创新 2016年12期

陈云

摘 要:北宋时,济南“刘家针铺”铜版印刷广告是公认的、世界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其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相当完备的广告佳作。同时,它也证明了北宋铜版雕刻印刷术的发展。许多文章都介绍了铜版雕刻的内容,但大多描述简单,对文字说明部分的引述也有诸多错误。试结合北宋的政治、经济状况,物质技术条件分析了铜版印刷广告的形式和内容特征,希望能为出版印刷业历史的研究和现代广告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刘家功夫针铺;铜版雕刻;印刷广告;历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2.038

初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刘家针铺”铜版印刷广告实物是目前公认的、世界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实物。它比西方最早的印刷广告——1473年英国第一个出版商威廉·坎克斯为宣传宗教内容的书籍而印刷的广告还要早三四百年。对于这个经常出现在印刷史、广告史中的铜版雕刻实物,鲜有对它的详尽考证,甚至还有许多错误。它为什么会出现在北宋?又为什么会出现于当时的济南府呢?为什么要用铜版雕刻?由于笔者对两宋出版印刷史和广告史有很大的兴趣,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结合实物,简要分析了该铜版雕刻的相关内容。铜板雕刻实物如图1所示,铜板印刷广告如图2所示。

1 铜版印刷广告出现在北宋济南的原因

纵观历史,商品经济一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历史上的北宋虽然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但是,商品经济和科技文化方面在唐代的基础上也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比较繁盛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印刷

业和广告业发展的鼎盛期。

宋朝的建立打破了晚唐以来长达半个多世纪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步入正轨,人口数量迅速增长。自宋仁宗时起,全国户数已超过1 200万,与唐代持平;到了宋徽宗,户数已超过2 000万,几乎是唐代的2倍。手工业、农业也在快速发展,再加上水陆交通的便捷和货币制度的统一,为商品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北宋政府还消除了唐代沿袭下来的坊市制度,使商业活动由过去封闭于官方设置的定时营业的“市”转变为时空上稍受限制的商品交换活动。商业的高速发展激化了商业竞争,制造者和经营者越来越重视宣传的作用,开始运用各种广告手段推销产品,导致广告质量不断提高,数量也在迅速增长。这些为“刘家针铺”铜版印刷广告的出现提供了政治、经济基础。

印刷广告不同于幌子、招牌广告,它的出现和普及仅依靠商业经济的繁荣是不够的,还需要依赖造纸技术和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只有在造纸和印刷术相对成熟,而成本又相对低廉的情况下,制作发行印刷广告才会因与商家谋利的目的契合而被采用。宋代的造纸和印刷水平已经达到了制作印刷广告的标准。造纸术在宋代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宋代的纸薄、软、轻、韧,有利于印刷,便于携带。据有关文献记载,宋代已经出现了私人经营的造纸作坊,其生产的纸张在缴纳官方赋税后,剩余的可投放市场,具有商品性质。宋代的纸不仅被用来写字、作画、制作书籍等,还有许多其他用途,比如用以制作纸衣,供人们取暖御寒。由此可见,当时纸品的售价已能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同时,我国雕版刻印技术在宋代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市场上随处可见印刷书刊。宋代是我国古代雕版印刷发展的鼎盛时期,版式越来越规范化,印刷数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图书的印刷质量堪称历史高峰。此外,随着冶铜技术的发展,铜产量日渐丰富,铜版雕刻技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铜制品开始流行于市。铜版材质的雕版相对于泥版或者木版来说不易变形和腐蚀,能够满足长期印刷的需要和传统作坊的供求,甚至还具有防伪作用。这些为“刘家针铺”铜版印刷广告的出现为广告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印刷广告与当时社会上其他广告最大的不同是,它蕴含更多的文化色彩。齐鲁大地素以“多儒”闻名于世,宋代仍是如此。而山东的济南府更是有“文学之国”“富饶之地”之称,知识分子较多,民间的读书氛围也相当浓厚。《后山居士文集》卷六就有当地“士生其间,多通儒,名卿秀杰之士,而以笔墨驰婺相高,往往多清丽雄放警绝之词,与其山川称”的记载。文人聚集的济南府为“刘家针铺”铜版印刷广告的出现奠定了文化基础。

2 “刘家针铺”铜版印刷广告实物分析

该铜版雕刻实物长13.2 cm,宽12.5 cm,整体布局严整,图文并茂,版面最上方为阴文楷书“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其中,“功夫”二字为精工细做之意,中间是“白兔捣药”的图案,图案左右刻有“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八字,一边四字,下方有七行楷书阳文的广告说明,“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偷工,民便用,客旅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四字一列。

整体看来,这是一则有商标,既可作传单、招贴,也可作针铺包装纸的广告佳作,它几乎具备了现代广告的所有要素。

2.1 形式特点

2.1.1 主体要素突出

商标和主体形象——“白兔捣药”图案位于广告中心偏上位置,能很快抓住阅读者的注意力,给阅读者留下感性的印象,迅速体现诉求重点。

2.1.2 版面讲究均衡感

“白兔捣药图”两侧各排四字,整幅广告更加对称、稳定,使广告版面呈现均衡状态。我国人历来讲究和谐、均衡,方正得体的汉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审美表征在这则广告中很好地展现了出来。

2.1.3 版面设计清晰、简洁

整则广告仅用了36个字和1个白兔形象就将诉求内容简单、有效地表达出来,图文编排和谐、流畅。

2.1.4 版面要素简单又富于变化

广告的标题和文字说明分别采用阴文和阳文雕刻,在视觉上强化了标题。此外,除了“白兔捣药”图案的周围有些许留白外,其余皆排满文字。这种张弛有度的表现手法使简洁的版面富有层次感。

2.2 内容

该广告包括标题、视觉识别系统和文字说明3部分。

2.2.1 标题

该广告的标题“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不仅点明了商家产地,“功夫”二字还表现出了产品的特性,它成为了该广告的“卖点”,起到了区隔其他同类产品的作用。

标题和“白兔捣药”图共同构成了刘家针铺的产品商标,它宣传的不是具体的产品,而是制造商的名号,旨在树立商家形象。比起宣传单件产品,这种做法显然更可取。此外,“刘家针铺”铜版印刷广告中对商标的使用说明,当时的商品制造者已经有了对产品质量负责的意识,并懂得在保障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获得合法利润。因为只有产品质量过关,企业才能赢得信誉,其产品才能在市场上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有广告专家评价说:“商标显示说明,900多年前,我国商人已经采用了相当现代化的经营方法。”

2.2.2 主题形象

“白兔捣药图”及其左右的“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八字构成了该广告的视觉识别系统。“白兔捣药”为道教掌故之一。相传月中有只浑身洁白如玉的兔子,手持玉杵,跪地捣药,服用其捣之药便可长生成仙。将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图形作为主题形象,不需要太多的文字说明就能使传受双方达成共识。更妙的是,图中白兔所捧的捣药棍和针铺制售的钢针形状十分相似,可以将此图看作是“白兔捣药”,也可理解成“白兔捧针”,能将传说形象与针铺产品自然地统一起来。

2.2.3 文字说明

广告版面下方的文字说明共28个字。全文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产品的用料、做工、质量、批发代售的优惠措施,将该针铺的经营理念、经销方式完整地表达了出来。“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是对其产品质量的宣传;“不偷工,民便用”是对其产品数量和信誉的宣传;“客旅兴贩,别有加饶”是对拓展其销售渠道的宣传;“请记白”三个字则是再次强调广告内容,以加深消费者对该广告的印象。整段文字措辞得当,充分体现了我国人“以义取利”的优秀经商传统。

3 结束语

出现在900年前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印刷广告,其设计手法和制作技术难免略显粗糙,但是,它在图像选择、文字说明和版面安排上的处理手法,以及对消费者心理的准确把握,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漆侠.宋代经济史(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陈智超,乔幼梅.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三卷)[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6.

[3]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卷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朱健强.广告视觉语言[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5]陈培爱.商标广告策略[M].北京: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6]朱方明,姚树荣,杜伟.包装促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7]曹炜,王军元.广告语言[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8]郭全威.商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10]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11].中国通史(上册,第七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2]温孝卿,史有春.消费心理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13]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14]徐培汀,裘正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