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地作画诗作引
——浅谈《长寿诗词》专刊农民新诗创作

2016-06-25圆心

人间 2016年18期
关键词:农民诗歌

圆心

(重庆圆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重庆 401220)

大地作画诗作引

——浅谈《长寿诗词》专刊农民新诗创作

圆心

(重庆圆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重庆401220)

摘要:捧读《长寿诗词》农民诗歌专刊,忽然想到,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用“农民”命名的诗歌专号了。这也是最后一批用文字记录乡村众生,乡村风景画卷的人了。因为,农民的身份已经悄然改变。

关键词:长寿诗词; 农民诗歌

大地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

那些趴在田野泥土里黄黄白白的野花,像农民的身姿伏于土地。她们甚至会联成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阵,很不起眼,就像她们的身份,可以随意抛掷,却依然带着泥土的胎记。乡野土地的味道,是农民的一缕清香,与中国大变革时代的脉搏不太合拍。一边是快速、冲刺、车流、人流以及会议在高楼密集的围堵之下,城市人生活的空间,看似开放与丰富,百味杂陈又心浮意躁,却与真正的诗意栖居相去甚远。一边是田野、水牛与春天繁华竟开的土地、河流交织一起的田园牧歌。这首牧歌的主人是农民!这首牧歌的演奏者是农民!贫困、疾病、富裕、生死、留守、进城……困扰着她们。他们活着,他们奋斗,他们也曾独立和判断。但是,他们处于交汇点的土地上,他们更多了一份思考,加重了对命运的关注。

因此,他们写诗!沿着他们的诗路,历史进入农民的生活场景,成为中国最宝贵的乡村记忆!

无为偏能有心事

生与死的抗争成了农民的生命临界,是农民与土地共同的焦点,也谱写着农民关于生存和奋斗的诗篇。世界文豪巴尔扎克曾经这样感叹,“这些厄罗斯特拉特没有一个有勇气深入农村”。农民是大面积享受阳光的人,却是土地上最不重要的部落,连农民自己也常常是在艰辛漂泊后,才想到土地是自己的根。

古今描写农民和农民生活的诗篇,都有一定的叙事性。正是这种叙事性,保存了农民形象的完整性和农民生活的复杂化。农民,作为国家建设的一支重要队伍,为数庞大,联系着国家绝大部分土地的命运。因此,他们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

曾在网络流行的一首关于农民工的诗歌,这样反映农民工的生活和内心诉求,读来催人泪下。“农民工,农民工/血溅辛劳是英雄/世界工厂吾所建/国民产值我攀峰/钱财得,返故土/归见亩地埋孤坟/子欲养时亲老故/儿问阿父是何人?”

巴尔扎克说“作家是同时代人的书记员。”马拉美甚至直接将“世界归存于书本”。两位大师,从不同的向度说明了文学创作对于历史和世界的意义,对于个体生命和历史的变迁是何其重大。

一切艺术源于劳动,人类的劳动充满许许多多“质朴”与“真切”,的含义。这“质朴”与“真切”源自土地本身,是来自农民的思考和行为,也包括了农民的固定思维和审美习惯。因此,所有的诗歌创作,必定是个体的,同时,也必将是思考完整性的尝试。只有揭示出个体的完整性,才能融入时代,才可以让人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如杨福民的诗作《我是一个农民娃》:“我是一个农民娃,手提砖刀闯天下/层层高楼脚下踩,块块砖土手上抓/我是一个农民娃,那有工棚那是家/师傅师兄满天有,天涯海角乐开花/我是一个农民娃,今年城里安新家/孩子入城把学上,更喜爸妈社保拿”

而傅曜夔的诗歌《工地午餐》,更有现场感:“餐桌一张模板/坐椅一叠红砖。”简洁明快,两笔素描,有很强烈的现场感。“男女农工围坐一圈/高高兴兴进午餐/品尝着可口的饭菜/感受农民工特有的浪漫/重庆小伙与贵州妹子谈笑风生/大哥大姐们静听旁观/笑声中,烦恼茫然无存/笑声中,疲劳烟消云散”。这些诗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工的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以及浪漫而真实的情感。

这些诗歌反映了农民工的生活现场,让人联想到他们,甚至关心他们:工资偏低,拖欠严重;劳动时间长安全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方面……

这些诗作足以证明,艺术非“阳春白雪”专有,也属于下里巴人。农民也能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考以及自己的表达方式,很好地表现自己的生活。

邹勤章在他《老张的喜事》一诗中,为读者展开新时期新农村的新景象。“昨天,村长来通知/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到镇上去照相/复印户口本和身份证/准备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老张乐得一夜没有合眼/他暗自盘算/他两老头,刚过七十岁/每人每月要得九十元/一年下来/要收入两仟多块钱/他感慨万分,心想/现在种田不完粮不缴钱/每年还要得粮食补助/如今,每月要得恁多钱/我们农民的日子啊/真是越过越甜!”

余兴光的《给家里打个电话》一诗,仿佛是《留守女》一诗的呼应。他开篇表明自己的主张“我也有个家……心里放不下”。试想,谁没有家呢,放不下就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啊。不过,他的“放不下”,是一群特殊的人群:“放不下留守在家里的/女儿和二娃/我放不下,放不下/年过花甲的爸爸/满头白发的妈妈”。因此,他的这个电话,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家园情感。

亦农的《农村养老保险》,以“八十元”为诗眼,歌颂政策和新农村大好形势;这“八十元”,让他“亲身体验政策带来的实惠与富足”。我们的农民多么安贫乐道,多么与世无争,多么乐于奉献!难道,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吗?!

王宗禹的《田坎诗人》,也不失为抒发农民豪情的好诗。“我/套上了牛/用锋利的犁尖/耕耘着我的‘田’。”“我在田里播下种籽/种籽出了芽/我在嫩芽上浇水、施肥/不久,田里长出了绿油油的一片。”所以,“田野里铺成了绿色地毯/呈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充满自豪与骄傲,巡视这风景,检阅他的“庄稼”,“那黄澄澄的谷穗像金色的海洋/微风吹来时,那金色的海洋啊!”紧接着,他收割他的希望,写下他的“悯牛”诗章。“我放下铁镰,在田坎上写诗/我写的诗是‘悯牛’/诗写好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大声朗读/别人听了,管我叫‘田坎诗人’。”王宗禹的《田坎诗人》,几乎记录了农民生活的全过程。也许“阳春白雪”们不以为然,以为这样写诗,新诗就没有看头的话,我得提醒“阳春白雪”们,不要忘记“农民是我们的血统”,而这血统的点滴,都融化在这些充满叙事性的诗篇之中了。

抒写并重见个性

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种子。种子会献给土地、河流和青草,关于农民的生与死,关于她们的光荣与梦想,应当从改革开放的整体视点出发,深入到每个个体的特征。社会转型期的新农民在打工进城的路上,在居家创业的路上,他们留恋土地也面临当代,是使命重大的一代农民。

在长寿农民诗歌专号上,看到可喜的一种态势,将个人感情抒发与诗歌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突出了我区农民诗歌创作的一个特性,有所开掘并有所升华。

亦农的《春雨》一诗,让我们看到新型农民的形象,没有对命运的抱怨与抗争,也没有无病呻吟,更多的是充满生活爱意的诗性表达。“清白的李花梨花遍地飞雪/粉嘟嘟的桃花映照着彩霞/一旦失约/比冬天的景儿倍感荒凉”。“失约”一词,让你感觉与春天的缘分多么珍贵,诗句满含对新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之情。

车羿冀的《小镇》,笔力深透,跳跃跌宕,几笔活画小镇风情如许。“白天/一杯杯盖碗茶/泡出一串串龙门阵/从街头摆到/街尾”,诗句简练传神,而且余韵悠悠。

王大文的诗歌,总体感觉不错,有一种向上之力,成为诗歌创作的源泉,时时带给他灵感。从字里行间,能触摸到他努力提升自己,提升土地和诗歌的源源不绝的动力。这动力来自何处呢?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土地的感恩!

比如,他的《我的诗掉在土地上吐气如兰》:“我的诗随着赶潮的人群/不知掉在了哪片热土”,“我的诗掉在庄稼地里/不知被什么物质钙化了/叩响了板结的泥土/撞动了苹果的舞台/我的诗让那些/在干旱里死去的日子/飞快地湿润/一夜成为果实累累的大树,”源此,他发挥奇诡的想象:“我的伤口之上/挂满正欲发芽的庄稼……我的诗莫名其妙地失踪/潜移默化地分享生活”。这些诗句里,读者能读到一个残疾农民那一颗滚烫的心。它那么容易受伤,却是无比坚定地爱着这土地。

王大文的诗歌,直抒胸臆却不乏诗味,表现手法简练精准,读诗能一眼看到一个豪爽、坚韧、质朴的富于创造力的农民形象。他在《怀念乡亲》一诗中,这样赞美农民,“怀念乡亲、种子、泥土/恰是阳光的一种美丽/感恩乡亲/一种新颖的滋味/刺激着我的红色舌尖。”多么美好的意境,多么朴素而又新颖的表达。由此,“我如期归来/全身心地投入劳动……朴实的经典/注定进入肥沃的土地/我最初的假设/验证了最初的真实。”他不停歌颂生活,歌颂美好事物和美好的家园。他在《这些日子》中,这样写道:“这些日子/所有事物都已萌芽/田野里燃烧和诗性/种下什么,收获什么/诗人应该选择讴歌作为生命/农人应该选择耕作作为诗歌/土地的给予/日子无法阻挡……”

王大文笔下的家园,是所有农民盼望的家园,既生长庄稼,也生长诗歌。这个实质的家园就上升为精神意义的家园,令人仰望。

犹抱琵琶半遮面

诗歌有一种美,叫“半遮面”,也就是“朦胧美”。看见“全面”的,不一定是好诗!

塑造诗歌形象,可以运用视角摄取素材,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获得多方面表达,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

任红星曾“一度迷惑于含混的风格主义”,尔后,逐渐皈依情感指向。他的诗歌作品,具有现代气息,语言运用纯熟,细腻略带忧伤,浪漫而又婉约。他的诗歌选材,主要是来自于一个人静想的时候出现在大脑的那些景象,极少实质对象。在农民这个最庞大的阶层中,任何一个人物身上,都会存在内心世界本真的东西。深入的观察、诚恳的书写,是任红星极强的表现力所在。不足在于思想的广度不够,感情的专注不够。须知,好诗需要独特的意象,独特的发现,才可以成为好诗。

然而,他的诗歌,确实为长寿农民诗歌的旨外之趣和别样求索,做出了见证。因而,他的诗歌已经很难说是农民诗歌。我想,专刊编入他的作品,大概因为他是“农民”的原因吧。

如《想在雨里醒来》:“请求眼睛的沟谷里/雨一样贴切的生活/乡村与城市的交汇地带/那只最新的时钟上/有那么多的钟声/想在雨里醒来”。但是他,仍然在想他的恋爱:“黄昏深处的某个角落/钟声和雨声仍带着那时的血色/我想起那只手/那只纤弱而白皙的手/正伸向阔野中央/那里有一只银色的珠冠。”随后,他迎接情感的狂泻“山洪竟从最深的夜里突然来临/像一个被燃烧的名字/在后背突然被人叫醒……”“一个呼吸不倦地停泊在我身旁/轻轻地,我轻轻地在钭阳里转身/轻轻地用手扶起地上雨魂一样的自己。”这些诗句,都能给人美的享受。

而在《春雨入夜》一诗中,他表达了自己那种浪漫的情怀:“轻轻地抚摸一种来自内心的笑意/我在烛光下用一种雨的心情看书/然后,用一份云的心情散步雨中”。“我好似一种弦乐穿行于雨/无数美妙的文字爬行在某个日子周围/我恰似一波一波的云影扑朔过群山。”

如上述诗句,在任红星诗歌中,比比皆是。他的诗歌在长寿农民诗歌创作中,是少见的,具有唯美倾向。像这样的诗歌创作,注重了与外界诗歌接轨,虽然尚“犹抱琵琶半遮面”。个人认为,农民诗歌也可以这么写的,作为一种尝试,或作农民精神另一面解读。

推陈出新今古风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而所有的表现手法,无非是为诗歌服务,为诗歌推陈出新服务,古今亦然。

张文龙的诗歌作品《背着祖坟流浪》,站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全新的视角概括了农民在社会变迁时期的历史生存尴尬,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巴茅草的种子/落进诗里/成一声叹息”。过往依依,怎比一个“叹”字。“我要如何说服空气的反对/我该怎样免于被气流包围”,在工业文明和乡村文明两栖张望,是他诗歌创作的源泉,人在这种张望之间有失落,有所思与悟。“回避渡口。尽力不想/我背负着的木舟……放下它/取出笔和水/以及祖先那点家当。”这些诗句,写出了农民的尴尬处境,有振聋发聩的诗歌力度。特别是他给农民生存境况的象征意象“背着祖坟”,这在新诗关于农民的形象塑造中,是绝无仅有的。此诗和另外一首《父亲在遥远的坡地锄草》,在2001年的诗歌交流活动中,得到《立场》学术诗刊主编、立场诗歌流派领袖邱正伦先生的高度赞赏。在《回到乡村》一诗中,他怀念乡村,抱着乡村的梦想,寻找“果实的出路”,想通过遥不可及的“嘴唇”,“发展乡村的果汁”,为乡村获取更大的世界。然而,最后他不得不“沿着一颗露珠”回到那拥有“长方形的夜晚”的乡村,在温馨而宁静的乡村,获得最初及最后的坚守。“他尽力吹柴/让鼓鼓的腮帮酸痛在少年/她要吹起弯曲干练的炊烟。”而这一切努力,都都将成为记忆的“一个过渡”,因为,已经无法看见炊烟“袅袅不绝”了。这些诗句,即具有象征性,又具有地域性,较好地表达了农民的心声。

当然,诗歌的表现手法是诗人为了达到创作目的,运用各种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它是技巧和方法。关键是想象力!想象力是诗歌的翅膀,是诗人必备的素质,更是完成诗歌语言秘密沟通和塑造诗歌张力的重要途径。

关于诗歌,笔者认为应该立足生活,面向世界。特别是“农民诗歌”,揭示现实存在的想象,让“农民”的沧桑和艰辛变得真实,让农民的形象具有质感。如一位网络诗人这样写农民:“土地是你的命根子,历史/往往单调地重复一个概念。不外乎说明/劳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或者说你/用手和体力,拯救了自己的命运……”

诗人艾青说:“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艾青的诗歌是艺术富矿,他的诗学主张,极大地提升了新诗的品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值得我们的农民诗人借鉴的。

愿长寿“农民诗歌”,终将插上思想的翅膀,披上感情的霓裳,发出自己优美的声音。大地作画诗作引,让我们共同讴歌生活,歌颂祖国和伟大的时代。

2013、04、24下午14、43分长江之滨

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重庆市作协会员,长寿区作协副主席。《人民文艺家》杂志重庆组稿中心负责人,长期从事文学与编辑工作。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16-02

作者简介:张文龙,男,曾用笔名圆心、张迦、南山圆心等。曾在《诗歌报》《黄河诗报》《中国辞赋》《中国诗赋》《人民文艺家》《西部开发报》《青海湖》《企业文化》《钢花》《重庆日报》《重庆文学》《重庆纪实》《作家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文近800余篇(首)。作品多次获奖。

猜你喜欢

农民诗歌
诗歌不除外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脱贫了”不是目标 “农民富”才是追求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农民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