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
2016-06-25宋涛涛张珍华
宋涛涛 张珍华,2
(1.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李大钊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
宋涛涛1张珍华1,2
(1.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610065;2.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610065)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们对种种人生问题的困惑。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必须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给予高度关注。李大钊人格教育思想中培养“独立自主之人格”、形成“自重之人格”以及完善“重人之人格”都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根据李大钊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李大钊;人格教育;大学生
人格教育的实质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应具备的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人的本质能力和力量的养成,其根本目的是使青少年成为具有主体精神的现代中国人。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讲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相互碰撞,导致大学生在道德方面产生困惑,李大钊人格教育思想对解决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李大钊人格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李大钊是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的道德和操守非常崇高。在他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他作风质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他坚持真理,待人宽厚,团结同志,正如后人所赞誉的,“没有宗派气,内外从如云”。他一生俭朴清廉,淡泊名利。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人格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培养“独立自主人格”。
李大钊认为,我国国民有盲目迷信权威的积习,而对先贤权威的盲目迷信会使人形成依赖的人格,从而失去其独立自主的人格:“夫尊重史乘、崇奉圣贤之心既笃,依赖之性遂成于不知不识之间。普通民众总期待英雄改变历史。然而,即使英雄负有大力,圣智展其宏材,是以沛泽斯民,而一方承其恩惠,一方即损其自性;一方蒙其福利,一方即丧厥天能……寖微寖弱,失却独立自主之人格,惰于奴隶服从之地位。”[1]在生存方面,我国国民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遇到问题时,不愿独立思考解决办法。总不肯用自己的理性和智慧维持生存,而是想如何走捷径或依靠他人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在当今社会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久而久之,会导致失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遇事不能自主解决,独立性、自主性被逐渐磨灭。因此,必须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
(二)形成“自重之人格”。
李大钊指出:“蕲士夫之凡活动于社会中者,各宜自觉其固有之势力,自宅于独立之地位,自营不羁之生活,我无所乞怜与人,人即无要挟与我。虽有利禄权威,将焉用也?”[2]首先,人们应当在精神上、生活中自重,做到没有可以受到别人要挟的方面,即使有再强的诱惑,都不能触碰自己的原则。自重的人往往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其次,人应当充分尊重自我,发挥自我的存在价值。“人即不宜对此崇严无妄之事实,有所自欺以欺人,无论谁某,均宜以纯正之精神,真诚之性态,以为其所当为,所可为,所能为。盖人生之有价值与无价值,有意义与无意义,皆在其人之应其本分而发挥其天能与否,努力与否,精进与否……”[3]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因此,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充分肯定自我价值,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不随意贬低自己。
(三)完善“重人之人格”。
关于重人之人格,李大钊在《双十字上的新生活》、《阶级竞争与互助》、《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等文中提出: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人们应当本着“相爱互助”的精神生活、以人真正的面目相对。
李大钊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爱”字,我能爱人,人必爱我,故爱人即所以爱我。他提倡人们要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国、爱世界的人类,爱的生活才是人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以爱作为基础,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尊重彼此的个性,使每个人的个性不受外界的侵害、束缚、压制、剥夺,这便是自由。博爱的生活又是无差别的生活,这便是平等的生活拘束。自由和平等的生活都是以爱为基础的生活。[4]因此,学会如何爱人是每位大学生的必修课,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无论是家庭、高校还是社会都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重视不足。一味地强调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却没注意到,素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德育教育,导致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严重缺失。
(一)人格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首先,在我国存在已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都倾向于把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从而导致重知识教育、轻人格教育的现象。其次,教师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影响是漫长的,人格教育的效果不易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再次,由于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方针、目标和具体的教育方法以及学校教师的素质状况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学校教育在学生的人格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学校教育,忽视人格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理论学习和实践引导不均衡。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教育的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求、适应、掌握和发展这个外部物质世界,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而仅仅致力于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5]虽然高校有专门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但是人格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是理论脱离实际,没有真正从人格和人的心理角度去解决大学生人格缺失方面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人格教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践行和养成的问题。人格是在教育的作用下和校园的良好氛围中养成的,是一个反复实践、加深认识、不断完善的过程,而理论学习和实践引导的不均衡造成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缺失。
(三)智育覆盖人格教育。
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教育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问题严重,忽视品德教育,不进行人格教育,其结果使一些学生发展片面,逐渐出现不良人格。如:自私、冷漠、孤僻,不能与同学们进行正常交往以及不能正确接纳自己的不足和差错。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均与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缺失有关。“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其他方面都是传授知识过程中的副产品。”[6]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内心孤独、嫉妒心强、心里承受力差等人格缺陷,单方面强调智能培养,而忽视人格塑造和全面素质训练,就必然导致青少年畸形发展,与社会所需人才不相适应。
三、李大钊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各个国家在这场竞争中能否取胜取决于科技实力的状况如何,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担当科技发展的主体——人的综合素质的较量。而人格则是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人格教育对健全整个社会人格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影响。李大钊培养人的独立自主、自重及重人的人格教育思想,为当今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大学生人格教育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完善人格教育内容。
根据李大钊的人格教育思想,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人格和自重人格,必须联系学生实际,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培养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对其进行诚信教育,恪守诚信应成为社会成员良好人格的重要品质,更应当成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取向。近期媒体曝光的有关大学生考试作弊等行为应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高度关注,高校应加强对诚信重要性的宣传与引导,例如,将人格与健康心理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而非选修课,大力加强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引导,从而指导大学生形成独立自主与自重人格。
(二)创新人格教育方法。
要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人格,必须首先培养其“相爱互助”的意识。根据李大钊的思想,我国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思想的教学方式,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卢梭将教育视为个人成长的全过程,“教育即生长。教育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人性中本来就已经存在的能力正常地生长。”[7]那么,教育方法的巧妙运用对于个人潜力的释放具有关键作用。传统的教育方法不但收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列宁的灌输理论,把科学的灌输和正确的疏导结合起来,由单向灌输型向交流型方法转变,这有助于大学生明确——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合作,学习他人的长处来促进自我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多设置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课,例如,经常组织学生去养老院,贫困地区与他人进行交流,使其能够在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吸取营养,懂得感恩,逐步培养其相爱互助意识。
(三)通过学科渗透进行人格教育。
高校除了将人格与健康心理课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以外,还需在已有的专业理论课和其他选修课中渗透人格教育。大学生在选其所修课程时,总会或多或少带有个人的偏好,根据该点,学校应该多注重教师关于人格教育方面的学习,从而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能够渗透人格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典型的正面或反面教育的视频,也可以要求学生课后搜集相关的故事或者个人事迹在课堂上分享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隐形的人格教育。鼓励学生发现身边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与别人交流,以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多举行人格教育讲座,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李大钊的人格教育思想在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人格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独立自主、自重和爱人的良好人格。同时,不仅学校要做好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家庭、社会及大学生自身也必须筑起坚固的堡垒,抵抗外来的不良因素,把人格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点,优化人格教育对策,为我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筑起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李大钊.俄罗斯革命的过去及现在.见: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13-316.
[2]李大钊.政治对抗力之养成.见: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6.
[3]李大钊.政治家与政论家.见: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1.
[4]李大钊.双十字上的新生活.见: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63.
[5]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4):16-19.
[6]瞿葆奎.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657.
[7]周国平.周国平人文讲演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87.
张珍华(1964-),女,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50-02
作者简介:宋涛涛(1992-),女,硕士,专业: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