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指导作用

2016-06-25程呈

人间 2016年18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社会主义哲学

程呈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建设文化强国的指导作用

程呈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550000)

摘要: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竞争愈演愈烈,谁在全球文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谁就在国际对话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谁就能更好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占据更多的优势。我国的文化发展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要求,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进行建设和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政治经济学观点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个方面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建设文化强国;哲学;政治经济;社会主义

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建设文化强国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起重最重要的就是唯物主义,而不是理想主义,而文化艺术最为上层建筑中的特殊范畴,这就要求在发展建设文化产业时,要时刻牢记物质决定意识,要注重文化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指出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也为文化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社会基础。我们的文化创造与发展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凭空想象,要立足于当今社会,反应出当今的时代主题,为文化打上民族的烙印,让实践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科学进步更好的服务于文化。在马克思在考察完世界本质的问题后又进一步考察世界的状态问题,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大基本特征:联系和发展。既然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发展文化事业是重中之重,发展文化则离不开联系,要用联系的观点建设文化强国,首先是和党的联系,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不能离开党的正确指导,这个是前提也是保障,其次是和民族的联系,一个优秀的世界文化一定带有很深的民族烙印,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和日本的动漫产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要植根于伟大的民族文化之中,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与民族的联系也离不开与人民的联系,在创作文化艺术的同时,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人民需要什么,真实的反应人民的生活现状和社会需求。同时建设文化强国还要加强与外来文化的联系,对待外来文化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才能全面了解世界文化发展的现状,为中华民族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建设文化强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建设文化强国就需要文化艺术的创新,这是一种抽象劳动,但它的价值却是在具体的劳动中转化和表现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其中的发展规律,更好的用经济带动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政治、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现在我国出于一种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态,经济发展跃居世界前列,而文化的发展还相对于落后,当前社会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和落后的文化生产是主要矛盾之一,我们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同时,不能按照经济理论来运作,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就是“市民文化”和“高雅文化”当今社会流行装饰绘画,大多数家庭都会悬挂装饰画来装饰自己的家庭,来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大量装饰画应运而生,这个就是市场和经济,但我们要看到不同的层面,“高雅文化”是不能用经济和价值来衡量的,它服务的是另一个层次,它有利于文化的创新和繁荣,我们要均衡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这个原理在指导建设文化强国时要大力发展高科技文化产业,如影视文化、公共文化等,大量发掘民族文化和兴建文化艺术中心,让广大人们群众更直观的了解到感受到文化的存在,也就是常说的视觉文化,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我们的文化体系,用高新文化产业带动传统文化产业,用经济振兴文化市场,复兴传统文化。

三、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建设文化强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某个人创作的,也不是某一个单独的体系,而是所有马克思人的结晶,更是各个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晶,所以在建设文化强国时要以社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纲领。建设文化强国的纲领就像信仰一样,一个士兵要有信仰,知道他在为谁而战,一个老师要有信仰,知道他为什么教书育人,文化也要有信仰,知道它为谁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它的定义是“立足于无产阶级和解放全人类的高度”而当今的中国文化就是要立足于人民的,它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这样建设文化强国才能有正确的方向。政治上没有专政,不能有独裁,在文化上也是一样的,不可能有某一种文化把其它文化统统扼杀,更不能出现文化专政,所以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中指出了要政教分离,发展文化也要注意文化专政现象,要广泛的发掘各地文化,各地文化产业共同振兴,因为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环境不同,文化肯定也是有差异的,要取百家之长,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烙印的中国文化。我们不要文化专政,但需要文化主流,在现如今不同的社会阶层中有各种形形色色的文化形式,有的是积极健康的,有的是封建落后的,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同时,还要消灭封建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他们不利于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同时确立一些主流文化,在各个文化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让主流文化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大众的欣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发展文化的定义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

面对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应更多的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建设文化强国时要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民对文化事业的参与度,加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还是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增强凝聚力和提高国际地位。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西学东鉴”再到“双百方针”和现如今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外来的文化进行本土化加工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做到古为今用,进而把建设文化强国转化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畅广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马克思:《马克思恩科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林岗/卫兴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苏建永:《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42-01

作者简介:程呈(1992.10-),男,在读硕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社会主义哲学
历史和哲学中国的政治经济内涵
菱的哲学
小包哲学
高中生学好政治经济途径
中学历史教学刍议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从内政看统一新罗的衰败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