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丽塔与安娜女性意识的解读

2016-06-25张婉琦

人间 2016年18期
关键词:洛丽塔女性意识安娜

张婉琦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

洛丽塔与安娜女性意识的解读

张婉琦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在十九世纪初,女性主义就开始萌芽,基于此的女性形象也开始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本文选取了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与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为例,分析了两位女主人公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与具体表现,并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女性意识共同之中的不同,以及不同之处中的相同,最后得出二者结局的悲剧性与必然性。

关键词:女性主义;洛丽塔;安娜;女性意识

一、研究现状

塔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分析研究,张玉娟(2006)从镜像理论和存在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了洛丽塔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悲剧产生的原因,并将洛丽塔与伏伦斯基不能在一起的原因归为二者意识想法的差异。曹青(2009)在其对洛丽塔的研究中从亨伯特的不同形象出发,探究在父亲形象与情人形象下他与洛丽塔的关系转变与各种经历,从男权主义瓦解的角度来反面体现女性意识的觉醒。韩松晓(2013)从洛丽塔与亨伯特的关系入手,分析从父亲与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女性意识的概念也随之逐渐完善并被受到认可,女性意识的觉醒即女性开始认同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也是整个社会的主体,对自己充满信心,坚持性别平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本文选取了文学上对女性意识体现表达的典型代表作《洛丽塔》与《安娜.卡列尼娜》来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女性意识的觉醒。

我国目前对于《洛丽塔》与《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包括从理论研究、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关系以及社会背景下人物的观念等不同角度研究。

我国的许多学者都对洛丽女儿转变到恋人关系的过程中洛丽塔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并阐述了洛丽塔女性主义觉醒中的局限性。

在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研究中,郭和英(2008)从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断裂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失落两个方面来分析安娜的悲剧原因,认为单纯的爱情不足以建立起稳固的环境,不足以对抗社会大环境的舆论。冯扬(2014)从安娜的自由观、爱情观的角度分析了安娜的形象,并将其悲剧归因于自身内心的挣扎、卡列宁与沃伦斯基的虚伪以及社会的压迫三方面。

综上可以看出,在我国的研究中,按照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来分析其女性意识觉醒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侧重于选取女主人公生活经历中的关键事件发生作为关注点,分时间段来分析其内心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此外,虽然国内对于《洛丽塔》与《安娜.卡列尼娜》的理论研究已经很多,但关于将二者对比结合来分析的研究文献却相当匮乏,本文选取二者作为典型代表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开拓性。

二、从女性主义角度阐释洛丽塔与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女性意识觉醒过程。

从洛丽塔与安娜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经历了相似的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都是从一个单纯无邪的少女逐渐走向成熟,最后从人生感悟中觉醒,而促进她们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都是由于生活中发生了转折性的事件。

1.女性意识还未出现。

在洛丽塔的少女时期,她还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是一个单纯的女孩,亨伯特就正是被她的这种纯洁所吸引。由于洛丽塔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也没有给予她更多的关爱,这使得她极其希望有一个完整的、幸福的家庭,像别的同龄人一样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父亲。在这个时期,洛丽塔的女性意识还没有萌芽,单纯的她还是对父亲这个形象充满了敬意、期待。而在安娜认识渥伦斯基之前,也安然地过着她的贵妇生活,她出身于上层阶级社会,贵族的身份让她有着较高的素养,也让她的婚姻不能由自己控制。在安娜刚成年的时候,就由一直抚养她的姑母做主,将其嫁给了一个比她年长二十岁的奥布朗斯公爵卡列宁。在遇见渥伦斯基之前,安娜有一个稳定并且体面的家庭,有着看起来恩爱的丈夫及可爱的儿子,这时候的她遵循传统的观念,虽然对生活有着些许不满,但从未想过要逃离它,她一直在改变自己来适应接受这样的生活。此时的安娜过着传统贵妇的生活,努力经营自己的婚姻和家庭,女性意识还未出现。

女性意识即女性对自己本身在社会中作为独立的个体,独立的女性个体具有的价值的认知和体会。两位女主人公的初始生活状态都是和当时社会中其他人一样,符合当时的社会观念,认为自己处于家庭的从属地位,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她们都是在男权意识社会下成长的,最初的观念与行为都是完全符合男权社会的规范。因此,她们此时的女性意识也并未萌芽。

2.女性意识开始萌芽。

洛丽塔的女性意识萌芽于亨伯特出现在她的生活后。由于洛丽塔对父亲、对家庭的渴望,当她有了继父亨伯特之后最初是非常开心的,终于有一个可以依靠的父亲,她希望父亲能够给予她温暖和关怀。但亨伯特的内心却是有着不同的想法,他利用了洛丽塔的这种天真与父爱的缺失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彻底改变了洛丽塔的生活。在内心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后,这个时期的洛丽塔女性意识开始萌芽。而同样的,安娜的女性意识萌芽也是由于一个男人的出现,他就是渥伦斯基,在付出了8年的努力后,安娜并没有成功经营好家庭,卡列宁是典型的男权主义者,只重视社会地位、权利的追逐,而忽视安娜以及他的家庭,这使得安娜在长期的压迫和付出无报,恰巧在这时候,安娜遇见了渥伦斯基,并很快被他的俊俏与浪漫所吸引,这激发了她心中对自主追求爱情的动力,她意识到自己应该适时做出改变来追求自己想要的了,其女性意识已经开始萌芽了。

女性意识的萌芽最初往往表现为女性开始逐渐更多的将注意力转到自己的生活水平与自己的感受上。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女性意识的萌芽都是由于一个重要的人出现,在他出现之后,为两位女主人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这种良好的体验让她们开始关注自身的感受,并且这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代表其爱情的另一半,是她们爱情的萌芽,在体会到男女之爱后,开始了女性意识的萌芽。

3.女性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母亲意外死亡之后,无依无靠的洛丽塔除了跟随继父亨伯特一起生活外别无选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逃脱法律的约束,亨伯特接着父女之名带着洛丽塔在美国大陆开始了汽车旅行。在被亨伯特不断的骚扰与侵犯后,洛丽塔深陷痛苦并开始出现了反抗意识,随着年龄的成长与思想的成熟,她逐渐认为自己与亨伯特这样混乱的关系是不正确的。在这种反复的思想斗争之中,同时加上游走各地带来的见识的增长,使得洛丽塔的女性意识不断得到发展。而安娜的女性意识快速发展阶段是其决定与渥伦斯基私奔后,渥伦斯基能够欣赏安娜,他们如热恋的情侣般相处,安娜深深地陷入了这样的甜蜜生活,在家庭与自由爱情的两难选择下,最终情感战胜了理智,安娜做出了要与渥伦斯基私奔的决定,并且将其付出了实践。此时的她,不在乎社会传统观念的眼光,她内心的女性意识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传统的男权主义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常常表现为对男权社会中男性至高无上权利与权威的这个传统观念感到排斥与厌恶,对这种女性应当诚服于男性的观念提出质疑。在两位女主人公离开了家庭的庇护,缺乏家带来的安全感,她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生活中唯一的男性,亨伯特与渥伦斯基。但亨伯特的骚扰与渥伦斯基的冷漠都使得她们心灰意冷,使得他们对男性至高无上权利与权威产生质疑,认清自己才是最好的依靠,这也促进了其女性意识觉醒的深入。不知是否是巧合,二者女性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都是她们离开了原本的家庭,在外四处奔波的时期。

4.女性意识完全觉醒。

女性意识的觉醒即女性开始认同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也是整个社会的主体,对自己充满信心,坚持性别平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意识到自己应该拥有正常的生活后,洛丽塔开始厌恶亨伯特,与同龄人开始交往,也产生了要摆脱亨伯特的想法。借着一次生病住院的机会,与奎迪私奔了。但奎迪并不如洛丽塔现象的那般优秀,仅仅是一个色情剧作家,还逼迫洛丽塔参加色情拍摄制作,遭到洛丽塔的拒绝后将其赶走。在接连受到亨伯特和奎迪的伤害之后,洛丽塔终于认清了事实,开始真正的独立了,她自己找了份工作,并且嫁给了自己选择的人。在这个时期,洛丽塔已然不再是曾经那个懵懂纯洁的女孩,她的女性意识在生活的不断历练之下已经完全觉醒。与洛丽塔不同,安娜的女性意识完全觉醒表现在她的自杀,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安娜抛弃了家庭、孩子、地位以及名声,但是却遭遇了渥伦斯基的背叛,安娜终于认清了丈夫卡列宁的虚伪面目以及情人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悲痛欲绝,对生活丧失了信念,最后决定卧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许多读者认为,安娜之所以选择自杀是因为承受不了渥伦斯基的背叛以及自己失去了之前所拥有的一切这种沉重打击,但除此之外,安娜还是一个女性主义者,为了追求自由、追求平等却无法达到,她也是因为没有达到自己所追求的女性主义的平等自由而自杀,这时的她,已然是一个彻底的女性主义者,女性意识完全觉醒。

(二)女性意识的体现。

1.对家庭观念的反抗。

在传统的父权主义社会里,男性的权威远胜于女性,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对女性则提出了要绝对服从男性的要求,明确给予了女性不公平的对待。在这种文化里,同样也要求子女完全听从父母的意见,更何况是父亲对于女儿,更是有着绝对的威严以及完全的控制权。亨伯特之于洛丽塔,在社会背景下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他的文化水平很高,是大学的老师,有着健硕的体型,照顾洛丽塔的衣食住行,充当其父亲的角色,但其却无法完全控制洛丽塔的行为,比如当他不同意洛丽塔参加学校的戏剧表演活动时,洛丽塔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反而想方设法让他退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外,洛丽塔还经常提出各种要求让亨伯特满足,这些都是对父亲这个威严的象征的挑战,对父权制的挑战,也体现了女性意识。此外,洛丽塔与亨伯特从父女转变为情人,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更为悲剧,将其引到了道德点上来讨论,这破坏了父女这种原本威严的等级关系,是对男权主义的一种讽刺,也是对传统家庭观念的反抗。

安娜拥有一个稳定并且体面的家庭,有着看起来恩爱的丈夫以及可爱的儿子,这在当时的传统观念里应当是极其幸福的,但安娜却不是普通的甘于臣服的女性,她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而抛弃了原有的家庭,对传统的家庭观念发起了挑战。我们可以在安娜身上看到生气勃勃,都是她追求自由、爱情、幸福的体现,偶遇了渥伦斯基之后,她便完全沦陷,投入自己的情感,她大胆热情,勇于追求,表现出了所有女性想要却不敢的行为。她与丈夫一起去看赛马比赛,将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渥伦斯基身上,并且直接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渥伦斯基的关心与爱意,直接对男性在家庭里的权威发起了挑战,体现了她的女性意识。

2.对虚假爱情的反抗。

从洛丽塔与亨伯特开始汽车旅行之后,他们的关系虽然表面上打着父女的名义,但实质上已经发展为情人,书中对这种传统的男女关系也进行了颠覆。洛丽塔是亨伯特初恋的化身,他对她具有强烈的控制与占有欲望,他采用了各种方法让洛丽塔不与其他人社交,希望洛丽塔只属于他一人,这些都是男权意识的体现。但是,洛丽塔却没有遵循他的意思,她反抗他的限制,并且,在第一次发生关系时竟然主动诱惑亨伯特,这打破了男权社会的传统,使人惊奇。而在洛丽塔成功逃脱亨伯特的身边后,这种逃跑的举动更加讽刺了男权主义。此外,当亨伯特再次见到洛丽塔时,她的形象已经完全改变,完全没有当年清纯动人的样子,这种外形的改变颠覆了男权主义中对女性恶魔化或是神化的思想。在提出要重新一起生活被拒后,亨伯特对于洛丽塔的欲望已经彻底破灭,虽然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但是洛丽塔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对男权主义的挑战却值得我们深思。

一直遵循规则的安娜在第一次遇见爱情的时候总是傻乎乎地全身心投入,为了渥伦斯基,她放弃了自己之前所拥有的一切,但在相处之后才发现,渥伦斯基与自己的丈夫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他们同样虚伪、冷漠、追逐社会地位与权力。在最初的新鲜感消失殆尽的时候,渥伦斯基则将热情重新投入了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中,而对安娜也越来越怨恨甚至愤怒,他们开始为各种琐碎的事情吵架,渥伦斯基也暴露出他残酷虚伪的一面,安娜对此感到绝望,并最终选择了死亡,逃离悲惨的生活,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对虚伪的爱情进行反抗,对封建传统的社会进行反抗。

我们可以看出,洛丽塔与安娜女性意识觉醒所反抗的对象相同,都表现为对传统家庭和爱情的反抗。洛丽塔的反抗体现在对亨伯特的反抗,亨伯特作为父亲,同时也是她的情人,这两个角色都使得洛丽塔的女性意识觉醒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样,安娜起初的女性意识觉醒源于对家庭生活的不满,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在踏出了重要的一步——私奔之后,又踏进了另一个困境,即虚伪的爱情和社会的责骂,同样,安娜依然选择了继续反抗,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三、洛丽塔与安娜女性意识觉醒的对比

(一)相同点。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作者以及不同的故事却表达了相同的主题,洛丽塔和安娜作为两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女性意识觉醒上却有着类似的过程。

破碎的家庭环境。洛丽塔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并且之后母亲也意外死亡,使得她从小就没有一个稳定和睦的家庭环境;同样的,安娜也是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寄养在姑母家,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二者都生于不完整的家庭,这样的环境使得她们的故事注定是一场悲剧。

1.相似的时代背景给予了女主人公女性意识觉醒的客观条件。

洛丽塔的创作背景为二十世纪中期,经历过二战的美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信息的传播使得各地文化融合,也带来了许多不一样的观点,对传统的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这样的时代背景给予了洛丽塔接触女性主义观念的机会,提供了客观条件。安娜的创作背景为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此时的俄国正在经历巨大变革,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传统落后的地主制进行了冲击,安娜生于贵族资产阶级,更有机会接触到先进的文化观念,并对其深有体会,崇尚自由与个性。这种制度的变更为安娜的女性意识觉醒奠定了客观的基础。可以看出,时代背景的变化对二者思想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二者女性意识觉醒的一个相同客观条件。

2.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女性主义者的反抗几乎都是从对家庭观念的不认同开始,再到对社会观念的不认同,最后到女性个体人本身。洛丽塔和安娜的女性意识觉醒受到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的约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洛丽塔虽然逃离了亨伯特,却又踏进了奎迪的束缚,安娜逃离了卡列宁的约束,却也又踏进了虚伪的渥伦斯基带来的困境。虽然她们的女性意识都已经觉醒,但在进行了抗争后也都没能彻底从牢笼中得到解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不同点。

1.身份与社会地位的不同。

观察洛丽塔与安娜的不同点,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身份地位、所处的社会阶级不同。洛丽塔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也只是房东,他们一家并没有什么显赫的社会地位,处于社会下层阶级,并且在母亲意外死亡后,洛丽塔和继父亨伯特开始了四处流亡的生活,使得他们更加处于社会的底层,受到人们的轻视。而安娜出生于贵族世家,有着显赫的地位,处于上层社会阶级的她有着很好的教养,是人们羡慕的对象。二者截然不同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却有着相同的想法和追逐女性主义的勇敢,这说明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受个体社会阶级的限制,无论身处上级社会还是下层阶级,女性主义的发展都是必然的。

2.意识觉醒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洛丽塔和安娜的女性意识觉醒过程中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意识觉醒诱因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对于洛丽塔来说,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她主动选择的结果,亨伯特的到来、母亲的意外死亡,都不是她所能控制和选择的,她是被迫和亨伯特一起生活,这才诱使了她的女性意识觉醒。虽然她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也属于关心自己,关心自己愿望,目的和需要,但这种目的和需要是一个作为12岁少女的目的和需要,她所尝试的只是在所处年龄段会产生好奇的事物,并且受20世纪美国整体流行趋势的影响,在欲望驱使下进行的行为,并不是正真意义上明白自己的需求。最初因为要满足内心对父亲的需要,主动接近亨伯特,到后来和亨伯特的关系最终成为情人后,奎尔蒂出现告诉她之前,她并未正真意识到这种乱伦行为是社会所不容的。洛丽塔表现出的是在薄弱道德观念下产生的达成自己愿望和意愿的女性意识。她自己本身并未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是在道德缺失以及并不成熟的价值观下对自我心理和生理的体验。相反,对于安娜来说,偶遇渥伦斯基后的她是主动选择了抛弃家庭和地位和他私奔,之后的处境也是她自己主动选择的,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是自然发生的、主动的。安娜,作为一个女性,被禁锢在家庭中,除了做一个“贤妻良母”,她无处施展自己的才能。我们把她的这种定位姑且称之为“女性角色”。安娜从认识渥伦斯基起并与其相爱,这是安娜女性意识有意识觉醒的过程,是她摆脱自己身上被限定的“女性角色”的过程。她意识到自己不再甘心只是渥伦斯基的情人,不愿再做玩偶、花瓶,此时的安娜开始渴望做一个真正的人,为自己而不是为他人的人。

(三)不同之中的共同之处。

两部小说中女主人公都以悲剧的方式收场。在《洛丽塔》中,洛丽塔因难产而死于1950年的圣诞。而《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最后也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洛丽塔和安娜作为女性主义者的代表,虽然角色是虚构的,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她们对男权主义的反抗、对自由与爱情的向往、自己做出改变的勇气,都值得受到我们的尊敬。两部小说中的女主角虽然在自身女性意识觉醒程度上有所不同,在那个时代,她们的故事注定是一个悲剧,有其必然性,可以说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可以说是相同的。

首先,她们超前的女权主义意识与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在男权社会的背景下,她们大胆、热情、奔放与勇敢,这与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女性形象相差甚远。洛丽塔主动勾引继父,又与其他人私奔,安娜逃离丈夫,抛弃家庭,与情人私奔,这些做法都严重违背了人们眼中的社会道德。我们很难评判她们的做法对错与否,作者也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卷首语中也评论到“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列夫.托尔斯泰对安娜悲惨的遭遇感到同情,对安娜受到的侮辱和歧视感到不公,但同时他也对安娜违背道德、抛弃家庭、逃避家庭责任的做法表示不认同。也正是她们鲜明的个人特点以及她们的做法不能被社会大众所接受,致使了其悲剧的产生。

此外,她们的悲剧的必然性也与所处的男权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男权社会也被称为父权社会,男权社会里把男性的身体状态与生活方式看作正常的、有效的、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而与之表现不同的都视为不正常,不给予认同。其一个主要的特点是完全否定了女性的性,而将男性的性强加在女性之上,认为女性处于从属的地位,对女性进行完全的统治、压迫与剥削,同时对女性进行完全的限制与控制,禁止或者阻碍、安排她们的社交等正常生活活动。在这样的观念下,社会中潜意识表达出来的信息与文化意识形态总是将女性摆在更为低级的地位,贬低女性的角色。在男权主义的传统观念下,女性没有自主权,要臣服于男性,听命于父母,这都使得洛丽塔与安娜在对家庭和爱情进行反抗时她们的这种行为得不到社会大众的支持,反而背负骂名,在这种潮流下她们与众不同、独自奋斗必然不会成功,这也必然造成了她们的悲剧。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这对于旧的束缚女性思想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制度是一种挑战。女性不断地为自己的正当的要求与权利进行斗争,也是一个相当长的奋斗过程,它不仅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支持,也需要男性的理解,更需要女性克服自身的不足,不断取得性格上的成熟。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王青松.回归现实主义——《洛丽塔》的一种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2).

[3]陈鹏.畸形之恋的叹息——试析《洛丽塔》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J].黄山学院院报.2006.(2).

[4]杨超颖,陈霄燕.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洛丽塔》[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17).

[5]曹青.控制与反控制——《洛丽塔》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2009,(7).

[6]玛格丽特·沃特斯.女权主义简史[M].朱刚,麻晓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7]马秀丽.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剖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8]廖世健.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5,(5)

[9]梁巧娜.性别意识与女性形象[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10]温长青.人生的困境与超越——从《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J].山东文学,2007(2).

[11]陈洁.《安娜·卡列尼娜》的女性主义解读.名作欣赏.2013(3)

[12]傅希春.论安娜的形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7).

[13]陈钰.《安娜·卡列尼娜》女性意识解读[J].芒种,2014,(09):99-100.

中图分类号:I5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11-04

作者简介:张婉琦(1993.12-),女,汉族,安徽省淮南市,研究生,西南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洛丽塔女性意识安娜
洛丽塔裙
你的眼睛
安娜的生日(上)
安娜的生日(下)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