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作战心理素质漫谈
2016-06-25郑光耀
郑光耀
(武警警官学院军事教育训练系,四川 成都 610000)
军人作战心理素质漫谈
郑光耀
(武警警官学院军事教育训练系,四川 成都610000)
摘要:战争不仅是武器装备、人员智力技能的较量,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参战人员心理素质的较量。军人作战心理素质,是指在战场特定的环境下,官兵通过自我感情、情绪等心理因素的调节,产生符合作战要求的积极意志行动的一种能力。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残酷性更强,官兵心理素质不过硬,就容易导致心理恐慌、思维混乱、意志动摇等现象,从而对士气构成重大影响。战争实践也证明,军人良好的作战心理素质,是战场士气鼓动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本文试图对影响军人作战心理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能给如何有效增强军人作战心理素质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军人;心理
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影响和制约军人士气的客观因素主要有:
一是武器装备水平因素。军队的武器装备极大地制约着军队战斗力水平的高低,是战斗力的物质基础和战争的重要致胜因素。因此,它对军队作战士气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战争史表明,拥有精良武器装备,往往能够振奋军心鼓舞士气,增强官兵的战斗信心。而武器装备的低劣,则往往会使官兵战斗信心不足,军心动摇,削弱士气。正如恩格斯所指的那样:“炮兵对进攻的步兵横队或纵队一向是具有优势;用霰弹进行几次成功的齐射,或者向长纵队发射两三个实心弹,就能大大挫伤敌人的士气。”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地位愈来愈突出,已成为战争制胜的首要因素,装备技术水平对官兵士气的制约程度势必也会增大。
二是军队作战水平因素。军队作战水平受制于军队的武器装备、体制编制、作战理论、指挥水平、训练水平等因素。在战争中,一支具有较高作战水平的军队,能给军人以一定的安全感和自信感,从而减轻军人的心理压力,促进军队士气的生成。相反,一支低作战水平的军队,却更易产生军心涣散、士气低落的现象。高技术局部战争高合成、多样式的作战特点和数字化、信息化、精确化的发展趋势,对军队的作战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我军目前的情况看,由于受武器装备技术水平、训练经费、战争实践等因素的制约,尽管当前部队已经围绕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训练改革和练兵,但整体作战水平不高、高技术作战能力不足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尤其是在一些高强度、小规模、短时间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面临的挑战更大。
三是战场环境因素。战场环境是指参战官兵生存的客观环境,主要包括作战地域的地形、天候、水文等自然因素。现代战争尤其是高技术局部战争,由于军队的作战地域不确定,对官兵的生理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队如果由于不适应新的环境而引发生理、心理疾患,就会严重影响战斗力和士气。如,在海湾战争初期,美军对酷热的沙漠气候很不适应,不少官兵体虚无力,思乡厌战情绪滋长漫延,士气一度严重低落。后来美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战场生活的条件,才使情况得到好转。
四是所在战斗集体因素。战斗集体可以使个人感到有强大的后盾,从而增强力量,增强信心,对个体士气起着激发和稳定的作用。胆小的人在集体中也会胆大起来,信心不足的人可以在集体的支持下提高信心和勇气,把自身的潜力激发出来;马克思、恩格斯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一名士气低落的军人,如果来到一个思想先进、积极乐观、士气高涨的集体中,那么他的消极情绪和思想就会得到有效的抑制;相反,一名士气高涨的军人,如果来到一个思想消极、悲观厌战的集体中,也会变得乐观不起来。军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可以感知身边人群的心理状态,从而受到影响。但集体对个人的这种同化作用并不是绝对的,个人对集体也有一定的反作用。战斗集体与个人之间的这种相互同化作用,具有自发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
六是战场局势因素。当战争进程顺利或战场态势有利于我时,官兵的作战士气就易高涨,并能保持到后续作战任务中;当战斗受挫或战场态势于我不利时,官兵的士气就容易受挫产生波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由于战争目的有限和大量高技术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应用,使得战争进程明显加快。战争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作战目的,不惜使用大量的高性能作战武器,并十分注重首次打击效果,力求首战就给对方以沉重的打击。这意味着,战争一开始官兵的士气就可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对于存在“代差”劣势的一方来说,由于战场不利态势很难扭转,军队士气的鼓动和保持难度大大增加。如:海湾战争中的伊军,在顺利侵占科威特后,士气显得特别高涨,但在美英等多国部队强大军事力量的打击下,战场态势急转直下,军队作战士气很快瓦解,几乎丧失战斗力。
七是后勤补给因素。“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补给是战斗力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也是军队士气赖以产生和维持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对军心士气的重要稳定作用。官渡之战,曹操烧了袁绍的粮草,袁军顿时士气大降,很快败退。高技术战争的巨大破坏性和高消耗性,使得军事行动对后勤保障的依赖性更大,要求更高。各种作战、生活物资供应是否充足、及时,愈加成为影响士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八是社会因素。军队的士气有着明显的社会性。一方面,军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军队的士气客观上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军队成员的来源和军队存在的宗旨,决定了社会是军人的最终价值归宿和评价标准。军队来自于社会,生活在社会之中,其作战行动离不开社会的关切和支持。毛泽东说: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民众对参战军队和军人的评价越公正,态度越积极,军人在自我意识中对自己的评价就会越高,士气就能得到更好的激励;反之,则士气就会受到极大的削弱。
此外,军人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军队士气的高低。军人只有有了某种作战需要,才能产生一种力求达到这种愿望或目的的精神力量,对行为产生激励作用,并由此迸发出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需要本身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即土气;大量事实也表明,士气无论是作为一种情绪体验,还是作为一种意志行动,都是在军人需要的产生和满足的基础上生成的,离开了需要,士气就无从生成和维持。在军人士气激发的过程中,物质需要处于基础的地位,精神需要占据主要的地位,两者缺一不可。但从对士气生成的作用过程来看,物质需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因为“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物质利益有关”。
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人没有受到激励,在工作中仅能发挥其自身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又充分的激励则能发挥80—90%,甚至更高。士气的激发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在面临危险与安全、生与死重大考验之时,官兵的士气更需要人有意识地激发和调节。一个军队士气的高低,这也是事关部队战斗力高低的关键环节。
中图分类号:R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