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效果成全谁
2016-06-24冯宗辉
冯宗辉
时下高效课堂备受推崇,在一些地方,课堂是否高效已经成为考评教师业务素质、优质课成败得失、检验教学理念落实与否的圭臬。所以,在追求课堂高效、学识速成的大背景下,老师们铆足了劲,绷紧了弦,立誓让课堂变为学生饱学多蓄的阵营。这种做法对提高教学绩效、优化教育质量有一定的作用,但显然也包含着老师们现实性和功利性的选择取向。其中很可能隐藏老师高效与学生被高效的尴尬、面面俱到与浅尝辄止的无奈、易于打造却难以复制的玄机。一次偶然,让我产生很多关于课堂的本质与真谛的思考。
那是新生入学不久的一堂关于辩论的口语交际课,根据教参指引,结合考纲要求,掺入高效的意识,我的课堂演绎出理论联系实际、学生热情参与、师导生演和谐、节奏快捷明晰的场景。中间听说读写的训练也适时做了穿插,可以说做到了目标引领明晰、课堂运转高效、师生角色到位、课堂练习扎实,我觉得达到了预设的效果。第二节连堂,本来是写作,学生意犹未尽,偏要再继续辩论一番,并声明习作课下完成,保质保量。辩论课不需老师指导和操心,一切自助自主,包括选题、分组、主持、场外支持等,我痛快地遂了学生的心愿。其实我藏了私心,心想等他们搞得乌烟瘴气、乱七八糟之后,就知道老师多重要,多高明了。然后再因势利导,效果会更优。果然,学生因为见识有限、词不达意、辩论双方主体意识不强,说着说着就帮了对方的忙;话题时不时在无意间岔开,在话题外围兜起圈子;不礼貌地打断辩友,随时插话、胡搅蛮缠;不合时宜地鼓掌、叫好,还有几声口哨……
可他们热情很高,动不动就站上凳子,喊破喉咙,粗鲁地拍案争辩。我几次想调解一下,希望辩论有点规格,有点模样,但学生根本不领情,直截了当地对我说:“老师,我们自己能行,您不用管。”一节咋咋呼呼、乱七八糟、无头无绪的口语交际课总算结束了,我长舒一口气,但愿学生能够就此觉醒,不搞这无厘头的自主课堂了。
没想到晚间批阅学生的日记,竟都提到这节课,有的写这是他最开心的一节课,有的写这是最充分地发挥了他辩才的一节课,有的写他学会了怎样据理力争,有的写他知道跟随团队才能更好地发挥才智……无一例外,都没提及第一节课的“精彩”,都对第二节课印象深刻,对自己在课堂的表现极为兴奋。这种无视我的辛苦准备和付出,无视第一节课的“精彩”,让我好不失落和伤心。
我欣赏的课堂让学生无情否定,学生喜爱的课堂又为我不屑。怎样找到平衡?课堂的效果该如何体现?我不由得主动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我们常说,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好的,满足学生需求的教育才有效,真正落实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知情了吗?我们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乐意配合了吗?我们的节奏掌控得到学生认可了吗?我们的效果认定吸收学生意见建议了吗?针对课堂效果来说,学生认可的,应该是既有节奏紧凑的,也有让其放慢思考的空间的;既有即时速效的,也有缓释长效的。张弛有道,循序渐进,才符合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喂猪可以用激素添加剂快速育肥,教学生却不能硬塞猛灌让他立刻“变饱”。高效还是低效,关键看怎样评判和考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所有的知识,而在生活中却低能无用,这样的高效有意义吗?如果对老师的评课选拔貌似公正有效,而学生的实践技能一塌糊涂,那样的高效是不是名副其实呢?
一个成功的老师,不仅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生成的引领员、人品完善的“补妆师”、人生情趣的激励者。如果时时固守“效率优先,兼顾育人”,那么势必会把专业内的“技术活”看得比天大,而不把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做通盘考虑,很可能出现一时高效而难以维系一直高效的情况。
一堂有思想的课,一堂有性情的课,一堂有趣味的课,一堂有好戏的课,即使不打高效的旗号,不能让学生学到多少具体的知识,习得可观的应试技能,但学生学习有感悟,有发现,有表达,有热情,并且铭记日久,不就是真正高效的课吗?
(作者单位:山东临清市康盛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