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要有“六大意识”
2016-06-24林高明
林高明
一、要有读者意识
写作意味把别人邀进你的故事,参与你的生活,分享你的生命体验。他人固然会敬佩你的成功、成果与成就,但是读者会对你成功、成果、成就背后的努力、汗水、挣扎、坚持、快乐、感想等等凝成的故事与内心的“情节波澜”感兴趣,所以建议不要罗列你的丰功伟绩,不要过分地评价你的成就,坦率地呈现你的心路历程及故事与教育教学生活的细节,这些才是你的精神与内心丰富性的光芒,这才最能给人闪电般的袭击与启示,否则,什么奖项、什么荣誉、什么光环与所有的读者无关。写作是生命的见证,心灵的绽放。
二、要有反思意识
教育写作要培植深刻的反思意识与精神。苏格拉底提出,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同样未经省察的教育也是没有意义的。作为一名成熟的教育者,姑且不论是否名师,要想一想剥掉世俗的花花绿绿的名号、职称、职位之后,你留下了什么,你给教育、给教师、给学生带来了什么?什么是你短暂而丰富的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东西?……教育书写要引导读者探寻心灵成长的秘密,要关注心灵及人生价值中最永恒的东西——人格气象、精神气度、思想气流、生命气息、学术气脉。比如卢梭、苏霍姆林斯基、阿莫纳什维利、于永正、李镇西等等在其著作中俯拾皆是的是一份忏悔般的自省自警。而我们的教育写作中尽是对自己教育教学生涯的“赞美诗”与“名人传”,缺乏《启示录》与《忏悔录》的真诚。痛苦与缺憾往往是人生最丰厚的营养,懂得自己的伤与痛的人才懂得心灵的爱与美。
三、要有谦卑意识
写作意味着分享与交流,是心灵与精神的对话。任何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行文姿态对读者都是一种伤害。虚怀若谷,“江河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谦卑就是一种心灵随时的迎纳与生命完全的敞开,吸引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进入并不知不觉地融入,化为文字中的每一个字词。谦卑是一种摄人心魂而又令人浑然忘却的力量。谦卑是一种温暖的恳挚的召唤,是一种人格的内涵不断地迎接每一个在文字边缘行走的人。如同人生的相遇,我们遇到咄咄逼人的人唯恐避之不及;遇到谦谦君子,则爱而亲之。老子在《道德经》(二十四章)中指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谦卑意识最为核心的就是要有敬畏意识。无知者无畏。孔夫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内心一团漆黑,表现在文字与文章上则是傲慢无礼、出言无状、毫不知耻。在教育写作上的敬畏意味着敬畏生命、敬畏知识、敬畏学生、敬畏未来、敬畏学术。
四、要有故事意识
在故事中,我们的情理智趣交织在一起,故事是思想的无声指令。《圣经》及《佛经》等宗教经典或思想经典就是由许许多多故事构成的,流传久远的先知思想著作及教育名家的著作,都有丰厚的故事内蕴。教育思想之所以源远流长取决于书写本身的故事性。故事有多精彩,思想就有多美妙;故事有多引人入胜,思想就有多发人深思……世界不是由原子构成的,而是由故事组成的。
在我们的教育写作中多的是老生常谈的说理,多的是对网络资讯的简单拼合,多的是人云亦云的华丽辞藻,少的是对教育生活的过程性追踪,是对教师心灵的内在叩问,是还原鲜活生动的教育教学本身。我们要回到教育生活本身,回到现实故事本身。不少老师觉得,真人真事不是故事,其实每个教育者的教育生涯都是由一个个故事构成的,没有故事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没有故事的教师其内心是贫乏的。真实生活有时往往比故事还故事,就在于你是否有提炼的能力。正如同白岩松认为,不要在“故事”和“虚构”之间画等号——真实的事情,也需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传播。在我们对外、对内的宣传当中,有相当多的失败就是因为不会讲故事。花了很多钱出了很多力,却没有好的效果。其实,所谓的故事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情节意识。情节意识就是有问题、有悬念、有波折、有期待、有解决、有转折、有发展……没有一个人的人生及教育教学生活是平静无波的一条直线,而是曲折回环、峰回路转、波澜起伏的。而且,尤其重要的是要透视内心的情感波澜——这才是触动人心的所在,也是撼人心魄的所在。
柏拉图认为,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正如西方管理大师史蒂芬·丹宁所言:“故事天生有种亲和力,它能够马上带领受众进入‘意境。”又如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说:“故事是世界的共同语言。”努力用故事来理解、阐释及创造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涯,那么,你将收获生命的绚丽与丰厚。
五、要有细节意识
我们看到听到读到太多的宏大叙事,太多的大而无当的空话、套话,大多的格式化、模式化的表达与表现,却少了一些鲜活生动、可触可摸的生活细节。自然而然,我们的阅读与思考无法深入到“人与事”的内在层次与核心结构中,因为,我们一直是在外围转圈……
细节是事件的核心,细节是精神的细胞。文化就蕴藏在细节中,心灵的秘密与光影也潜藏在细节之中。没有细节的写作注定是粗糙的,也就谈不上细致,谈不上细腻,其结果就难以拨动我们心灵的琴弦。教育是否能让人有心心相印之感,教育写作是否能让人有深得吾心之感,关键在于细节。细节来自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共情与同理心”,细节来自于葆有一颗“小心翼翼、关怀备至、无微不至”的“体谅与关爱心”……像黄喜彬老师写的:“比如,看到学生在考试时因听到‘噔噔的脚步声而不悦的表情,从此我不穿‘噔噔直响的高跟鞋进教室。”“比如改考试卷时多花点时间在正确处打钩而不是在错误处打叉,虽然统分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学生拿到卷子时看到到处打钩和哪怕是偶尔几处打叉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细节,它鲜活生动,是整个心灵映射出的星光,是灵魂深处分泌出来的挚爱。
六、要有情怀意识
对生命体验的缺失是文字干瘪、味同嚼蜡的重要病因。缺乏生命的情怀,教育写作就会变成一种例行公事的僵硬公文,或一种不知其可的文字游戏。富有情怀的表达是一种深刻思考,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思想在富有情怀的表达中增值,灵感在对话中生成,实践在交流中改进。名师应具备创造思想与表达思想的能力及影响力。缺乏情怀表达的教育教研是狭隘的、乏味的。因为富有情怀的叙说会让教育的生命丰富多彩;教育的理想流金溢彩;教育的世界多姿多彩……我们要学会用教育学来创造自己的精神生活,用教育学来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表达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生命的热爱。在教育书写中,我们展现出的是一种大爱心大情怀,而不是小技小巧,不是自得其乐,甚至洋洋自得的某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某次比赛获什么奖项……正如爱因斯坦强调:“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
我们的教育写作中字里行间应当流溢出对学科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教育的热爱,对心灵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由衷热爱!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责任编辑 刘伟林
E-mail:178072422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