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2016-06-24刘克群
刘克群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常态课堂要以发挥学生参与性、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尊重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新常态课堂在知识高效传送的基础上,要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导向”到“综合素养发展导向”的转变,让学生无论在课堂或课后都能真正“动”起来,让他们能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借助新技术运用催生的“翻转课堂”,利用当前信息技术的条件和大数据分析的优势,是一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所作的教学改革尝试。新常态课堂教学适时的借助这一手段,能够让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真正地“动”起来。
一、让学习真正“动”起来
俗话说:贪玩是学生的天性。对教育而言,学生贪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让学习成为可怕的事。《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这是对新常态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地去学习,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适时的借助翻转课堂,就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它能让学习真正“动”起来,有效发展数学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如,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一课,课前,观看微视频。通过动态呈现分针和时针的运动,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初步感受分针、时针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达到初步认识时间的目的。课中,答疑解惑。教师收集课前学生观看视频所提出的问题,并进行梳理,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加以解决。如: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长时间?教师就学生的这一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看视频展开讨论并汇报,最后自行得出并理解结论:1时=60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通过适时地翻转课堂让学生喜欢学习,爱上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
“我很喜欢看这个微视频,因为,它让我感觉学习更轻松。”
“我感觉看了视频以后,很快乐,很愿意学习,像看动画片一样,心里不会觉得烦。”
“虽然以往都会自习学习内容,但是有的时候看不懂,很枯燥,可是看了微视频后,以前看不懂的地方便懂了,因为微视频说得很生动、有趣,老师很形象地在跟我们讲解,我很喜欢微视频,它让我更愿意学习。”
从学生们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悦、轻松、自信,从“接受”走向“愿意”,从“被动”走向“主动”,学习真正地“动”了起来。
二、让思维真正“动”起来
《课程标准》指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需要培养的重要核心素养,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必要条件。因此,新常态课堂教学,教师要有意识的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正如美国的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的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学习平均分从没有剩余到有剩余的变化过程,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引导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微视频不仅生动有趣,让枯燥乏味的计算课充满乐趣,更是激起了学生一层又一层“思维的火花”。有价值的问题层出不穷:“是不是被除数是1和2的时候就没有余数,是3以上的就可能有余数?”“是不是单数(被除数)就有余数,双数(被除数)就没有余数?”“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善于提出问题是坚持独立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标志着思维的真正进步。对学生来说,能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发现一种新的解题思路或方法,都是思维含量的逐步提升和思维发展的具体体现。
翻转课堂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课堂上进行交流释疑,让思维真正地“动”了起来,有助于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发展。
三、让探究真正“动”起来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但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探究活动的设计、问题的设计不合理,很多探究流于表面,为探究而探究现象依然严重。新常态课堂教学,需要把探究落到实处,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角度,把握知识本质,合理设计活动,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交流空间与时间,让探究活动真正“动”起来。
如,同样是在教学《有余数除法》这一内容时,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动手操作,借助小棒摆正方形,来探究除数与余数的关系。在汇报交流中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
翻转课堂,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保障了课堂上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探究新知。基于特定的问题或任务展开探究性学习,无论是同伴之间的交流研讨,还是小组合作互动,都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和创造的重要体现。
四、让互动真正“动”起来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常态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要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常规的教学互动真正“动”起来。
翻转课堂里,师生互动真正“动”了起来。如,那种通过判断性提问来体现师生互动的现象明显减少了,而具有思考价值的提问更加多了。通过课前观看视频,学生能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把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带进课堂供大家一起探讨解决,增进了师生互动的实效性。翻转课堂里,生生互动也真正“动”了起来。如,对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的深入探讨,你总能看到生生之间激烈地讨论、积极地互动。在课堂讨论中,他们的发言权被完全释放,思维在碰撞中慢慢升华,情感与价值观逐步确立;他们不再甘心充当“沉默的多数”这样的角色,很多学生也因此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中强调:“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新常态数学课堂教学,适时地翻转,秉持“让他们主动发展”的价值追求,引导课堂教学从“知识本位”向“数学素养本位”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探究、互动从真正意义上“动”起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让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育新分校)
责任编辑 宋显庆
E-mail:3796079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