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提问方式“十说”

2016-06-24吴建华全艳

江西教育B 2016年4期
关键词:骑师司马迁奇迹

吴建华 全艳

闲来无事,在记者陈彤《交际口才术》一书看到这样一则故事:美国记者利布林去采访一位著名的赛马骑师,他与骑师交谈时所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的左蹬皮带比右蹬皮带多放长了几个眼?”这本是一个很平常的提问,却呈现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骑师毫无顾忌地谈了起来,利布林仅仅插嘴说了十多个字,而那位骑师却滔滔不绝地说了一个多小时。采访结束时,骑师还兴致勃勃地评价说:“看来,你一定是我们的‘同行。”

利布林的成功归功于一句普通的提问吗?答案当然不是,而在于他找到了一个赛马师比较喜欢的话题。当然,在采访中并不是每个记者都能如此幸运地碰上一个像骑师那样健谈的人。同样,每个教师也未必都能把问题提到学生的心里。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呢?现总结如下十种有效提问方式。

一说:激趣性提问

学习贵在有趣。如能采用比较有趣的提问方式,那将会有力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感情。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以各国领导人对兵马俑的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看过后说:“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

李光耀参观后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中华民族的骄傲。”

师:同学们,从他们的话中,你读到了什么?

生:秦兵马俑被称为世界奇迹。

师:那你们想不想去参观这世界奇迹?

生(异口同声):想。

同理,在教学《黄山奇松》《敦煌莫高窟》等课文时也可以采用激趣提问法,学生都表现出高涨的学习兴趣。

二说:回忆性提问

这种提问是用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的提问。“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几件事”等等均属于这一类提问。这种提问常建立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来寻找新知识教学的契机。如教学《滴水穿石》时,可以这样问:“课文为了论证观点举了几个例子?”“这些例子有什么特点,例子可以调换顺序吗?”学生通过回忆“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爱迪生发明电灯”“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三件事,明白举例论证要在选例上考虑“古今中外”“详略得当”等原则。这样提问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弄清新知识的基本特征、本质特点有重要作用。

三说:应变式追问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针对教学内容所实施的连续性提问,它强调提问之间的承接与层次,其目的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内容做深入的认识,也就是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

对于追问,有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提出来的,有些是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在设计追问时,设计第一个问题之后,就要预想学生的各种可能回答,再根据学生的各种可能回答来设计第二个问题,然后依此类推。

教学《草船借箭》时,可以这样追问:

师:孔明为什么要借箭?

生:因为周瑜要跟曹操打仗,水上作战用弓箭最好,他们的箭很少,就向曹操借箭。

师:是这个理由吗?因为东吴箭少,就商量向曹操借箭,是这么回事吗?

生:不是。

师:谁能找出关键的一句话,说明孔明为什么要借箭?

生:周瑜要求诸葛亮必须在短时间内造出十万支箭。

师:周瑜要干什么?

生: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干,以造箭为借口想除掉诸葛亮。

四说:反向性提问

反向提问是从反面提出问题。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我先出示一段文字:“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接着问学生这“13年”“52万余字”说明什么?既然可以看出司马迁付出毕生精力,那就可以说司马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用“发奋”也可以啊,为什么课文用了“发愤”?假如用“发愤”是错误,那课文的描写是否能照应“发奋”?如不能,理由是什么?通过同音词的对比辨析,揭示出了教学的要点:替人辩护,本是彰显正义,没想到遭受酷刑,悲愤交加。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自强精神。

五说:评价性提问

评价性提问就是对学生提出价值判断的一种提问方式。像《珍珠鸟》一课“大鸟对小鸟的呼唤是告诉小鸟人类值得信赖还是人类很危险?”;《诚实与信任》一课“作者本可以趁着夜色和雾气逃离现场,但是他却没有那么做。换了你,你会怎么做?”就属于这种提问。这种提问其实就是对两个以上的可能答案作出价值判断,选择最恰当的,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此类提问,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标准作为学生评价的依据。否则,这种提问方式也就失去了意义。

六说:假设性提问

这种提问是要求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推断和确定自己认为可以成立的答案的提问。如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可以这样提问:“如果没有国际互联网,世界将会怎样?”教学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我》可以这样提问:“二十年后,你回到故乡,会看到一个怎样的故乡?”假设性提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要求假设一定要合情合理。

七说:检测性组问

组问是针对某一教学内容或某一课文,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这种提问主要放在预习课比较有效。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学生提出很多问题:

1.“押解”“发配”“差人”“庄客”“大官人”等词语什么意思?

2.“依草附木”什么意思?

3.高太尉是何人?林冲为什么会被他陷害?

4.林冲是个犯人,犯罪的人身份低人一等,柴进为什么对他还厚礼款待?

5.林冲明明武艺超群,为什么还说“不敢、不敢”?

6.洪教头不过是看家护院的总管,他竟然敢指责主人柴进如此轻信别人,下面的比试,柴进不但不劝阻,反而出赏钱刺激,是不是想借林冲之手赶走洪教头?

以上既有知识性问题,也有拓展性问题,还有探究性问题。教师可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问题做到梳理、解决,这样就做到了心中有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八说:引导性提问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若思路偏离了教学中心内容,教师要临场随机应变提出引导性问题。为了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正确的方向,教师需要及时应对,这样就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心中有数。

作家冰心有一次给少年朋友讲写作的事,提到怎样才能写好作文时,她问大家谁知道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好?孩子们先是迟疑,继而一位站起来匆匆地说:要耳朵好!好家伙,这南辕北辙的回答,简直让人忍俊不禁。但是冰心却没有因此而请其他孩子再答,而是顺势而语:“耳朵好,才能听得清,还有说说其他的吗?”孩子们仿佛受到启发,“眼睛好,才能看得明,听得清看得明,观察周围的事物就细致”的话语在课堂上响亮起来。

九说:核心问题提问

核心性提问。提这类问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这类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难点,将学生引向教学的主要内容。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问:“美丽的小兴安岭主要美在哪里?请大家找出。”如果经常作这样的训练,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在阅读一篇文章时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学习—篇文章。

十说:发展性提问

发展性提问的目的是要激励学生探索未知领域,鼓励学生有新的发现。以《丰碑》为例:

师:“这幅图上画了什么?请同学们描述一下。”

生:“我认为这幅图不真实。”

师:“你认为哪里不真实?”

生:“刘务长是被冻死的,是被慢慢冻死的,不是一下子被冻住的。他不可能一直保持手里夹着烟、指向前方这样的姿势被冻死。”

虽然这个答案与教师要求的答案大相径庭,但教师却对学生这一批判性的答案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以上关于提问的十种例说只是提问教学上的一小部分。相信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还会有更加多样、更加新颖、更加高效的提问方式。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县沙州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

猜你喜欢

骑师司马迁奇迹
诗的惊讶、神秘或奇迹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什么构成了奇迹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马和骑师
奇迹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