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揠”一“急”彰显浓浓语文味
2016-06-24周志平黎建红
周志平 黎建红
《揠苗助长》是一则经典寓言,文字比较浅显,寓意理解有一定难度。很多名师都上过这一课,要想上出新意并不容易。名师戴建荣执教时却另辟蹊径:辨析了“揠”和“拔”的区别;引领学生通过文本中人物动作、语言及标点的运用来体会那个人的“急”,并通过表演式的朗读来展示人物的“急”,这个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过“急”反而难成事的寓意,又很好地渗透写法意识,整个教学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片段一】会读会写认“揠”形 生活体验辨“揠”意
师: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故事的名字是——
生:揠苗助长。
师:咱们一起来写这个“揠”字,读——
(师板书,生读“揠”字。)
师:会读会写了,懂它的意思吗?
生:“揠”的意思是“拔”。
师:“揠”真的是“拔”的意思吗?我们都玩过一个游戏,叫拔河,这个游戏怎样才算赢?
生:把红旗拉过中间那条线就算赢。
师:对了,拔过中间那条线才算赢。看过《水浒传》吗?
生:看过。
师:好,你告诉我们,《水浒传》里有一个大力士叫鲁——
生:鲁智深。
师:有个章回叫鲁智深倒拔——
生:垂杨柳。
师:也就是鲁智深一口气就把这株杨柳树给——
生:拔出来了。
师:这个“拔”字,必须要过这条——
生:线。
师:出这个——
生:土。
师:那才叫“拔”。这个“揠”,它只是轻轻地往上——
生:提。
师:和“拔”相比,那就不出——
生:那条线。
师:不出土的,对不对?它只是轻轻地往上——
生:提。
比较早的人教版教材,“揠苗助长”曾被改为“拔苗助长”,后来的教材进行了修订。大部分教学参考用书上“揠”的解释就是“拔”,我们也早就接受了这个解释,也这样教给我们的学生。但是戴老师却发现了它们之间微妙的区别,通过点拨:“鲁智深把杨柳拔得离开了泥土,这才叫‘拔;‘揠是把一样东西轻轻地提起来一点,但是不把它——拔出来。”让学生对“揠”有了更准确的认识。“揠”字的教学可谓精彩,也让我们这些想当然教的语文老师汗颜。诚如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所言:戴老师所择取的“语文点”总是那么细微,细微到很多人常视而不见,见而不取。及至走入戴老师的课堂,才恍悟其间的价值。
【片段二】语言动作发现“急” 朗读表演展示“急”
师:有人说这个人是笨,有人说这个人急。这节课上,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把一个急性子写给我们看的。
(师板书:急。)
师:读第一节,看看第一节怎样写出这个急性子的。
(生读第一句。)
师:好,你觉得哪个词语体现出这个人是个急性子?
生:“天天”。因为他天天去看,就说明这个人很急。
生:“盼望”。他在盼望禾苗快些长高。
师:看来,“盼望”这个词本身就有急的意思在里面。
师:读书的时候,要把这种急体现出来。
(生读第一节。)
师:这几句话里有哪些词能体现出急的?
生:“焦急”。
师:焦急得转来转去,这是人的——
(师示范动作:原地转圈。)
生:动作。
师:对!通过这个动作体现他是个急性子。还有别的吗?
生:我圈的是“一天、两天、三天”和省略号。他在等着禾苗快点长。
师:不是在等,前面分明在告诉我们他是在——
生:盼望。
师:所以——
生:才要加省略号。
师:你圈什么了?
生:“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中的“好像”。其实禾苗长了一点儿了,只是他没有看到,因为他很急,他想禾苗一下子长高一大截。
师:非常好。还有别的吗?
生:“自言自语”。因为他想让禾苗长得快点,就在那里转来转去、自言自语。
师:他自言自语什么?
生:我得想办法帮它们长。
师:他是这么说的。这个人因为没有办法而内心——
生:焦急。
师:焦急。我们都画到了这个人他自言自语说的——
生:话。
师:我们都看到了这个人在田边——
生:转来转去。
师: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焦急。那我们就把这种焦急读好吧。
(师板书:言行。)
生: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手部动作:曲臂摆动)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手部动作:向上伸臂)他在田里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它们长。”(皱眉、声音拖长)(掌声)
戴老师的教学指向很明确:在文章的写法上体会那个人的“急”。这在以往二、三年级的教学案例中是很少的,随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在中、低年级适时地让学生发现文章写法的秘密是符合当前语文教学走向的。课堂中学生找到的“天天、盼望、焦急得转来转去”等词语和人物的语言描写都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急”,学生也基本能理解到位,老师不忘及时总结:“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板书:言行)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焦急。”更可贵的是戴老师非常重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表演读来展现他的“急”。这样学生的体会就不是停留在外表,而是深入内心。
【片段三】两个逗号悟出“急” 诙谐范读表现“急”
师:这一节里告诉我们这个人一个下午干了几件事情啊?
生:三件!
师:我们平时都知道,每一件事情完了之后都有一个——
生:句号。
师:但是我们这一节里,每件事情的后面都是——
生:逗号。
师:用逗号和用句号有什么区别啊?
生:逗号时间短。
师:时间一短,我们读起来会有什么感觉?
生:很急。
师:对呀!同学们,这就是语言的节奏。急性子就要用逗号来写,慢性子呢?
(师板书:节奏。)
生:句号。
师:请大家读第二节。
(生朗读第二节。)
师:不行不行,这逗号念得太慢,听我读。
(师范读,语速快。)
(生再次读,语速变快。)
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体会那个人是个“急性子”可谓匠心独运。普普通通的两个逗号,被戴老师解读到跟人物的性格“急”相关,这也显示了戴老师对教材解读的用心和独到之处。更可喜的是,戴老师通过幽默诙谐的示范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表示节奏快,性子急;“。”则表示速度慢,性子慢。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印象深刻。
由于戴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那个人是个“急性子”的课堂朝向很明确,整堂课便显得简洁、高效,学生是真正地从容不迫地体会、体验,待水到渠成,那个“寓意”才水落石出般不慌不忙地走到台前。
(作者单位:江西省金溪县教研室 金溪县锦绣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